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鎖定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拼音:yǐ zǐ zhī máo,gōng zǐ zhī dùn)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戰國·韓非《韓非子·難一》。 [1]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子:對對方的尊稱;矛、盾:古代的兩種兵器,矛用於進攻,盾用於防禦)指用對方的矛攻擊對方的盾,比喻用對方的言論或觀點自身的矛盾來反駁對方。複句式結構,在句中一般作謂語、賓語。 [1]  [5] 
中文名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拼    音
yǐ zǐ zhī máo,gōng zǐ zhī dùn
近義詞
自相矛盾
出    處
《韓非子·難一》
注音字母
ㄧˇ ㄗˇ ㄓ ㄇㄠˊ,ㄍㄨㄥ ㄗˇ ㄓ ㄉㄨㄣˋ
語法結構
複句式
語法屬性
作謂語、賓語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成語出處

戰國·韓非《韓非子·難一》:“楚人有鬻楯與矛者,譽之曰:‘吾楣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日:‘以子之矛,陷子之楣,何如?’其人弗能應也。” [1]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1]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成語故事

楚國有個人在集市上同時賣矛和盾,為了招攬顧客,吸引更多人的注意,從而賣掉自己的商品,他不惜誇大其詞地高聲叫賣。 [2] 
這個人首先舉起了手中的盾,對着過往的行人吹噓説:“大家請看,我手上的這塊盾牌是用上好的材料鍛造而成的,特別堅固,就算您用最鋒利的矛也不可能戳穿它!”一番話説得人們紛紛停下腳步,駐足觀看。 [2] 
接着楚人又拿起了放在地上的矛,誇下海口説:“各位,再請看我手上的這根長矛,這可是經過千錘百煉打製出來的好矛,矛頭特別鋒利,不論您用多堅固的盾來抵擋,都會被我的矛刺穿!”這番話一出口,聽到的人個個目瞪口呆。 [2] 
過了一會兒,人羣中站出來一個漢子,指着楚人問道:“你剛才説你的盾堅固無比,什麼矛都刺不穿;後面又説你的矛鋒利無比,什麼盾都能刺穿。那麼你敢用你的矛來刺你的盾嗎” [2] 
楚人聽完了漢子的問題,既不敢用他的矛刺盾,也想不出什麼話來辯解只好漲紅着臉,在眾人的鬨堂大笑中收拾好他的矛和盾,灰溜溜地逃離了集市。 [2]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成語寓意

儒家把堯舜美化成“聖明天子”的典範。在宣揚舜的偉大的時候,儒家信口開河,杜撰史實,説種地的、打魚的經常爭吵,製陶器的也制不好陶器,舜就親自去耕田以感化農民,感化漁夫,感化工匠,這樣,農民、漁夫和工匠都受了舜的感化,一年之後,情況完全變好了。韓非正是利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向儒家提出了質疑,如果堯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就用不着舜去感化,儒家既讚美堯善於治理天下,又頌揚舜善於以德化人,是自相矛盾。 [3]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也是日常辯論中常見的一種方法,在談判中,要説服對方,最有力的辦法就是用對方的觀點或言論來反駁對方。在兩個人各持己見,爭論不休的時候,能夠抓住對方的矛盾所在,運用反詰方法的人,往往能夠反客為主,為自己尋找更好的機會,給自己一個喘息的時間,同時引蛇出洞,然後看準時機,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擊中對方要害。 [4]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成語運用

  • 成文用法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指用對方的矛攻擊對方的盾,比喻用對方的言論或觀點自身的矛盾來反駁對方。複句式結構,在句中一般作謂語、賓語。 [1]  [5] 
  • 運用示例
清·惠士奇《半農春秋説》卷三:“然左氏莊元年傳日:夫人孫於齊。不稱姜氏,絕不為親。然則不稱姓,是絕不為親也,可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則其説不攻而自破矣。”
魯迅《準風月談·反烏》:“他們是在嘲笑那些反對《文選》的人們自己卻曾做古文,看古書。這真厲害,大約就是所謂‘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罷。”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