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仙都·洱河祠

鎖定
2016年3月25日,大理州文體局、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向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白族“繞三靈”活動線路保護點——大理市喜洲鎮金河村委會河矣城自然村“仙都·洱河祠”授牌,實行項目掛牌保護,這是我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的一次創新和嘗試。
洱河祠供奉着南詔時期,洱海周邊有名的白族斬蟒英雄段赤城,其被封為洱河河神,號洱河景帝。
中文名
仙都·洱河祠
地    點
雲南大理州大理市喜洲鎮河矣城村
活    動
白族繞三靈,接三公主
紀念人物
洱海河神洱海靈帝段赤城

仙都·洱河祠白族繞三靈活動

白族繞三靈是流傳在大理一帶隆重的傳統民俗活動。活動時間為每年農曆四月二十三到二十五日,主要活動地點是大理“佛都”(崇聖寺)、“神都”(大理慶洞中央本主廟)(聖源寺)和“仙都”(大理河矣城洱河祠)。期間,數萬計的白族民眾組成龐大的隊伍,行走40餘公里。一路上載歌載舞,對歌應答,場面宏大,蔚為壯觀。繞三靈活動以白族本主崇拜為內容,以娛神、娛人的歌舞和祭祀活動為載體,經長時期各種文化的演變、凝聚、沉澱、整合而成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它包含着歷史、宗教、民俗、藝術、商貿等諸多內容,是白族人民共同心理素質的集中體現。正因為如此,2006年5月25日,白族繞三靈被國務院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1] 

仙都·洱河祠繞三靈活動意義

仙都·洱河祠 仙都·洱河祠
白族繞三靈原始意義是指逛三處公房。所謂“三靈”是指洱海西岸三個神靈的象徵,他們依次為“佛都”(崇聖寺)、“神都”(大理慶洞本主廟)和“仙都”(大理河矣城洱河祠)。“佛都”(崇聖寺)是大理地區影響最大的佛教活動中心,主要從事着佛教祭祀和活動等各項內容。“神都”(大理慶洞本主廟)又稱中央皇帝廟,供奉着愛民皇帝段宗牓,他是整個大理壩子內的中央本主,是最高的本主神,被稱為“五百神王”。因而,神都便成為整個活動的核心場所。“仙都”(大理河矣城洱河神祠)供奉着宰蟒英雄段赤誠。整個活動圍繞白族本主來展開。白族本主崇拜是由人們最初的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經過不同時期的各種文化、宗教的介入,後經長期各種文化的演變、沉澱、整合而成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它包含着諸多的內容,有原始宗教的歷史記憶、有儒家的深邃思想、有道教和佛教諸多信條和儀軌。因此,白族繞三靈具有多元宗教信仰的內容。 [1] 

仙都·洱河祠洱河祠供奉人物

繞三靈活動場所之一的仙都,供奉着宰蟒英雄段赤誠,相傳唐憲宗元和十年(公元820年)洱海里出現了一條的蟒蛇,吞食人畜,並激起大浪淹沒莊稼,智勇雙全的白族青年段赤誠手持雙刀,身縛鋼刀,投身蟒腹,與巨蟒同歸於盡,從此除去水患大害。人民深深悼念這位英雄,將他埋葬在蒼山馬耳峯下。在巨蟒骨灰埋葬處則立“蛇骨塔”以鎮之,至今該塔仍矗立在大理羊皮村外。此故事情節都載於《白古通記》、《南詔野史》、《滇雲歷年傳》等地方文獻中。 [1]  為紀念這位斬蟒英雄,人們將他封為“洱河靈帝”,成了洱海的保護神。據説段赤城死後常在喜洲海舌一帶顯聖,海舌南端的河矣城村將其奉為本境之主,立洱河祠以作祭祀。

仙都·洱河祠洱河祠現狀

地點:河矣江村,海拔1990米。
仙都·洱河祠 仙都·洱河祠
現狀:洱河祠為一進兩院,由大門、過廳、大殿、廂房組成、門外有戲台。戲台為單檐歇山頂建築。大殿為三開間單檐歇山頂建築,殿內塑本主洱河靈帝段赤城,殿內存有乾隆年間的《洱河祠碑記》。 [2] 

仙都·洱河祠洱河祠的由來

洱海邊上的白族人民,為了表達對段赤誠的思念和崇敬,每年都要舉行一次盛會。屆時,洱海西岸從上關到下關的村村寨寨,每村都有一至二天的會期,各村的男女老幼都駕船進洱海遊玩,特別是八月初八(段赤誠遇難日),才村附近龍王廟的海面更為熱鬧。節日之前,各村都要將船妝扮一新。到八月初八這天,很多村寨把龍船聚集在才村附近的海面進行比賽。觀看龍船賽的和劃小船到海東各地耍海的人成千上萬。而且洞經會在祭祀時,不僅念祭文祭祀龍王,還頌揚段赤城“是洱海和其子民的保護神。” [3] 

仙都·洱河祠關於繞三靈錯誤糾正

《民族研究》1989年第6期指出:“清華對繞三靈活動行進路線等的説明,仍有不確之處。認為,第一,羣眾邊歌邊舞行進的路線並不經過金圭寺。第二,參加節日活動的大多數羣眾,也不經過佛都——崇聖寺。第三,仙都不應是金圭寺,而應是河矣城村的洱河祠。” [4] 

仙都·洱河祠繞三靈及洱河祠保護

20133月25日,大理州文體局、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向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白族“繞三靈”活動線路保護點——大理市喜洲鎮金河村委會河矣城自然村“仙都·洱河祠”授牌,實行項目掛牌保護,這是我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的一次創新和嘗試。
大理白族“繞三靈”是民間重大的民俗性文化節日之一,流傳於蒼山洱海地區的白族村寨,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起源於南詔時期,是白族古代一種民間祭祀儀式。“三靈”是指洱海西岸三個神靈象徵,是白族本主崇拜的幾位重要本主和傳入大理地區的佛教神袛,供奉它們的廟宇分別稱為“佛都”(大理崇聖寺)、“神都”(喜洲鎮慶洞村本主廟)和“仙都”(喜洲鎮河矣城村洱河祠)。“繞三靈”期間,成千上萬人蔘加,男女老少同歌共舞,娛人娛神,體現了白族文化的包容吸納和創新精神,對增強文化自覺和民族認同有較強的現實作用,是白族文化有標誌意義的象徵符號之一,有很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隨着社會的發展,其宗教色彩日益淡薄,文化活動的內容日趨豐富多彩,已經成為白族人民的春遊和社交活動的重要節日。
州文體局、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相關領導進行授牌,並表示,通過掛牌保護可以引起更多更廣泛的人關心、關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白族“繞三靈”,進一步保護和傳承好中國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讓更多的人分享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成果,為建設美麗幸福新大理做出積極貢獻。 [5] 

仙都·洱河祠段赤城的故事

在大理,很少有人不知道蛇骨塔的,因為它就在下關城邊點蒼山斜陽峯下的羊皮村頭;也很少有人不知道斬蟒英雄段赤城的,因為這座塔就是用他所斬之蟒的骨灰拌在石灰中建成。
傳説南詔時,一條蟒蛇盤踞了蒼山馬耳峯下陽平箐裏一個深不見底的崖洞。這洞內有一座“阿婆”石像。每年4月,善男信女都要三五成羣前往朝拜。後來,蹊蹺的事情發生了:只要進入洞中的人都“蒸發”了。人們還發現:每當黃昏時分,洞口常掛着一對淡紅色的燈籠。有人躲在遠處觀察,發現“紅燈籠”其實是巨蟒的兩隻眼睛,於是趕了一羣羊到洞口試探。洞內果然竄出一條身粗數圍的巨蟒,把羊只吞食乾淨。此後,這巨蟒越來越肆無忌憚地侵擾村民,人們對它無可奈何。一天中午,巨蟒在興風作浪降下鋪天冰雹和三天暴雨之後,乘勢竄進了西洱河,更加興風作浪淹沒莊稼,吞食人畜,人民深受其苦,哀聲遍野。
為此,南詔王張榜招勇士除害。榜張出之後,卻一直無人應招。大家都知道此蟒功夫了得,非一般人力所能制服。一天,有個叫段赤城的年輕人終於出現了,他來到王城,揭榜應召。人們既高興又擔心,不知他究竟以何高術制服蟒蛇。
段赤城其實早已成竹在胸。他之所以遲遲應召,是在做着為民除害“只能成功不能失敗”的準備。
他準備了九十九把尖刀縛上全身,手執兩柄利劍來到西洱河邊。一聲悲壯的吶喊之後,他縱身躍入河中。在與巨蟒一番惡鬥之後,段赤城被巨蟒吞入了腹中。他懷着對巨蟒的深仇大恨,在巨蟒腹中猛力翻滾,攪得巨蟒肝腸寸斷,最終與蟒同歸於盡。
據説,段赤城按南詔國葬禮火化後,骨灰中結出一顆晶亮耀眼的舍利子,國師王嵯巔建議,在水磨箐口建“浮圖”塔安置。段赤城骨灰盒置於塔室,舍利子置於寶頂金盒之中。人們將蛇骨燒成灰拌在石灰中作建塔之用,俗稱蛇骨塔。南詔王勸利晟親自敕封段赤城為忠義將軍、洱河龍王。
有了這動人的傳説,蛇骨塔名聲遠播,無人不知。
蛇骨塔又稱佛圖塔,建築年代和建築形式與崇聖寺三塔中的主塔千尋塔大體相同。1980年,國家撥專款對佛圖塔進行維修,在塔身內發現了一批珍貴文物,其中有保存較為完好的經卷20多種50餘卷。這些經卷大部分為元代刊印,有少部分是大理國時期的。2006年,蛇骨塔被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另據民間傳説,在今蛇骨塔西蒼山馬耳峯麓寺頭坡寶林寺北,亦有段赤城義士冢。有一座龍神祠,其實是寺周圍8個村莊的本主廟,本主神就是段赤城。
蛇骨塔是大理知名度很高的一座塔,説它婦孺皆知宜不為過。它的知名,不僅在於它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為,即使在我很小的時候,就知道這座有着一個動人故事的古塔。它的有名,也不僅在於它珍藏着的文物經卷——因為,在維修之前,在發現文物經卷之前,民間津津樂道的段赤城斬蟒故事,早使這座塔高立於大理眾塔之上。
由是觀之,段赤城的故事,就是最好的精神之塔、最佳的文物經卷。
優秀文學作品的價值,不言自明。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