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仙溪林氏大宗祠

鎖定
仙溪林氏大宗祠,位於仙遊縣鯉城街道濟川巷31號,地處金石山南麓。大宗祠坐北朝南,東距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東門石坊500米左右;西與古縣衙(今縣政法大院)相鄰;南面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仙遊文廟;北鄰仙遊一中。
中文名
仙溪林氏大宗祠
地理位置
仙遊縣鯉城街道濟川巷1號
佔地面積
總面積達2千多平方米

仙溪林氏大宗祠歷史簡介

林氏先賢從莆田遷徙仙遊肇基開族,到宋徽宗政和年間(1111~1118年)歷經近300年,林氏家族已繁衍十多代。
宋政和三年(1113年),龍溪知縣林迪告老歸隱,與仙遊林姓在朝為官的林豫、林敏、林國輔林髦林自、林成材、林宋卿、林正、林閌等族人,共同商議,籌建宗祠事宜。林姓族人踴躍捐資,創建了林氏宗祠。宗祠正廳供奉林氏太始祖少師比干公,以及自周至唐的列代名臣。宗祠初名為“名宦祠”。
明萬曆年間(1573~1619年)“名宦祠”已歷經460多年的滄桑,斑駁頹廢。興泰裏濟川名賢林愛雲,對“名宦祠”進行大規模翻建。竣工後,改名為“忠孝祠”,寄望後昆傳承忠孝家風。清同治年間(1862~1875年),仙溪林氏“忠孝祠”又歷經近300年,建築物多處嚴重損壞。林氏前賢共同商議再次重修“忠孝祠”,竣工後更名為“仙溪大宗祠”,廳堂命名為“忠孝堂”,堂號延續至今。民國十九年(1930年)在全縣林氏族人的大力支持下,祠宇重修,整修後的祠堂更名為“仙溪長林大宗祠”。
仙溪林氏大宗祠 仙溪林氏大宗祠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大宗祠作為長林小學校址,1951年土改時大宗祠產權並無變更,1953年併入城廂小學後,祠堂仍由林姓管理。1958年被城關糧站所佔,改為長林糧庫。
2000年冬,城關糧油貿易公司要將長林大宗祠作為“長林倉庫”拍賣。引起林氏族人的高度關注,仙遊縣林氏源流研究會向有關部門和領導呈送停止拍賣宗祠報告書,有關領導同意暫停拍賣。
2002年8月,莆田市姓氏源流研究會林氏委員會仙遊分會向縣政府申請舉辦千年祭祖活動,得到允許後, 2002年9月29日三千多位海內外林氏宗親在大宗祠裏舉行了隆重的千年祭祖活動。後嗣經討論,複稱“仙溪林氏大宗祠”,廳堂仍稱“中孝堂”。

仙溪林氏大宗祠宗祠規模

林氏大宗祠規模宏大,氣勢恢宏。主體建築面寬五間,進深二座,分大門壇、下廳堂、上廳堂、中設一口大天池(天井),左右迴廊。兩邊延伸為左右龍虎護厝,各進深8間,共設8個小天池(天井)。大、小天池階沿全用寬厚石板條鋪砌,寬敞明亮,平整堅固。祠堂為穿鬥抬梁式屋架,懸山式五脊頂,上下屋脊均用特製五線圈幾何瓦形圖案砌成,古樸莊嚴,牢固雅觀。
上廳堂與左右兩廂護厝相通的石拱門上,有石刻“仰澤”、“延恩”眉聯一對,書法美觀。
大門上掛“林氏宗祠”匾額,左右安放石鼓一對,正鼓面雕左麟、右鳳,兩側面雕花草圖案,比喻品格高尚,刻工精美。左邊偏門上眉書“入孝”,右邊偏門上眉書“出悌”。左右八角大窗均設立花格,門與窗、窗與門之間雕刻字畫。大門壇左右牆面和護厝面牆均飾有紅磚浮雕圖案,是仙遊縣境內少有的明代民間紅磚浮雕藝術品,可稱瑰寶。
上下廳堂內共有35對高大木柱,橫樑54對與屋柱相連接,屋架上下的斗拱與雀替、垂蓮、陀峯、雲士、梁下眉、飛木尾、回頭科等相連結,成對稱排設,所有柱、梁、椽、檐等用材粗壯,既美觀又牢固,特別是二對直徑達40公分的大金柱立於大堂中,使整個廳堂顯得格外莊嚴雄偉,明敞開闊。由於採用框架結構設計,樑柱均採用重拱偷心造格式,曲線形斗拱撐託等等,具有明代建築特點。使林氏大宗祠具有較強的抗風抗震的能力,這也體現出其建築特色與科學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