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仇元

鎖定
仇元(1909-1981),江蘇省南京市人。1932年畢業於金陵大學農科植物病理系,中國近現代植物病理學家,農業教育家。
中文名
仇元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09年
逝世日期
1981年
畢業院校
金陵大學
職    業
植物病理學家
出生地
中國江蘇省南京市

仇元個人簡介

研究領域
仇元(右) 仇元(右) [1]
一生中主要從事麥病和棉花病害研究。曾分離鑑定出小麥赤黴病生理小種、並提出了該病的防治措施;建議建立小麥鏽病夏孢子研究基地;參與領導全國棉花枯、黃萎病協作組,對其病源傳播途徑、發病規律、防治方法的研究上都有突出貢獻。選育出陝西省第一個抗病棉花品種“西農中3”。 [2] 

仇元生平簡介

仇元,1909年2月6日出生於江蘇省南京市一個知識分子家庭。中學就讀南京金陵中學,畢業後考入金陵大學農科植物病理系,是第一個專修植物病理的學生,於1932年5月畢業。1933年經學校介紹在南京水災救濟委員會任視察員,辦理蘇北水災後的農賑工作。工作不到一年,轉南京遺族學校農業中學任教員。1934年經金陵大學教授萬國鼎推薦任南京資源委員會技術員,辦理農業調查工作。1935 年應聘中央實驗所任技佐、技士兼糧食增產委員會技術專員。在此期間,仇元積極推廣該所1935年育成的“中農28”小麥品種。他親臨示範區選地、播種、施肥管理
金陵大學 金陵大學
、記錄並作產量比較。對“中農28”在我國西南地區推廣起了積極的作用。1944年調任農業推廣委員會任技正兼第一組組長。1947年,已是步入38歲的仇元,滿懷“科學救國”的志向,考取了中華農學會留學獎學金,赴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研究院攻讀學位。在此期間,他過着半工半讀的艱苦生活,由於勤奮鑽研科學技術,工作十分出色。他用紫外線促使禾穀類鐮刀菌的11個菌系中的10個發生了有性世代,證明有效光波為2800 A以上;他採用控制培養環境的方法研究菌種保存問題,發現用礦物油淹沒試管鈄面可以保存“野生型”鐮刀菌達3年之久。保存的菌絲,由內排出,接種在洋菜平皿上,生長良好。這種方法已為後人廣泛採用。1950年仇元完成《小麥赤黴病菌的生理分化》論文,獲得內布拉斯加大學自然科學博士學位。同年,仇元經香港回國,先後任湖北農學院、金陵大學教授。1953年為支援西北建設,志願赴陝西武功任西北農學院教授,直到1981年5月2日因病逝世。
仇元曾先後擔任中國植物病理學會和中國植保學會理事、陝西省農學會常務理事和陝西省植物病理學會理事長等職。

仇元個人簡歷

1909年2月6日 出生於江蘇省南京市。
1932年5月 畢業於金陵大學植物病理學系。
西北農學院 西北農學院
1933年 任水災救濟委員會視察員。
1934年 任南京資源委員會技術員。
1935年 任中央農業實驗所技佐,技士兼糧食增產委員會技術專員。
1944年 任農業推廣委員會技正兼第一組組長。
1947年 在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研究院攻讀學位,獲自然科學博士學位。
1950年 經香港回國,任湖北農學院和南京金陵大學教授。
1953年 支援西北建設改任西北農學院教授。致力於植物病理學教學及科研工作。
1981年5月2日 在西北農業大學病逝。

仇元學術成就

一、在小麥赤黴病、鏽病防治研究上貢獻卓著
仇元在40多年的科學研究生涯中,有一半的時間將其精力傾注在小麥病害防治上。他於1936年在《農報》上發表《小麥赤黴病在蘇皖發展及為害情況》論文,繼後僅在小麥病害研究就發表論文和其他著作達11種之多。1941年他在推廣小麥改良品種時,就感到赤黴病對小麥的威脅,所以他在1947-1950年就對此病作過一些深入地研究。1950年他在美國學習期間,曾在赤黴菌生理小種鑑定中,
小麥赤黴病 小麥赤黴病
經過11724次注射接種,發現13個菌系的毒力有差別。然後根據生理病理的研究,對這13個菌系挑選出代表性的78個抽樣,進行3900次分離;鑑別出約6個生理小種。這項工作在當時來講,屬於國際先進水平。仇元為了解不同緯度的小麥赤黴病發生情況,他於1951年5月,在武昌至孝感間,從南到北尋找赤黴病患區的邊緣。每到一處都為各種麥病提出防治的建議,並希望各地在這方面做些深入研究工作。1951年4月,中國植病學會編委會聘請他撰寫小麥赤黴病專著。他應聘後,廣泛收集國內外關於小麥赤黴病的資料,結合過去20年對小麥赤黴病的研究,在幾個月內就完成了10多萬字的文稿,所編的專著對赤黴病的各方面都作了較為全面的介紹,特別是對於病原菌的各種形態和行為有其獨到的見解。在當時國內學術界有一定影響。
仇元通過對小麥赤黴病大量的研究,總結出防治方法有兩條:(1)切忌小麥、玉米連作;(2)應選育抗赤黴病的新良種。這對當時赤黴病高發區具有指導意義。
仇元對小麥病害的研究涉及的領域很廣。尤其對小麥鏽病的防治研究上做出了不少成績。還在湖北農學院的時候,仇元發現不同小麥品種對條鏽病的反應顯然不同,提出了防治鏽病的基本方法是種植抗病的品種,並發動當地農民進行就地選種。1953年仇元到西北農學院後,對小麥生產問題仍然十分關心。50年代末,當大面積推廣的小麥良種“碧碼一號”發生抗鏽性喪失時,他以學會的名義組織了全省考察,並親自帶領學生到臨潼、渭南、華縣、華陰等縣進行調查,並提出了“陝西省碧瑪一號小麥感染條鏽病近況及其防治對策”的報告,指出要加強對條鏽病菌生理小種變異的研究。他認為陝西省有2000米以上的高山,是夏季進行鏽病研究工作的良好條件,建議在華山或太白山設置鏽病研究站。他還建議加強植物病理與選種工作的聯繫,擬定長期的抗病選種計劃程序,以期不斷地育成新的抗鏽病品種。他的這些戰略性的研究和防治建議最終都變成了現實,並已在生產中發揮了作用。
二、組織攻關研究棉花枯、黃萎病
自1953年開始,仇元着手棉花病害的研究工作。棉花枯萎病及黃萎病是危害棉花生產的傳染病害,是國際上尚未徹底解決的棉病問題,因而他倡導組建了西北農學院棉病研究組,認真貫徹科學技術面向國家經濟建設、為生產服務的方針,推動了棉花枯、黃萎病的研究,培養出了一批棉病工作人才。後經他和北京農業大學沈其益教授等人共同組織了中國棉花枯萎病綜合防治的大協作,直至推動綜合防治,控制了棉花枯萎病的為害,在棉花生產上起到防病增產的效果。
在仇元的領導下,西北農業大學棉病組根據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教學、生產、科研三結合的原則進行科研工作,經過長期的努力,作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下列主要研究成果:
典型黃萎病例 典型黃萎病例
1、1953年,組織了關中棉花“白稈瘤”病害調查和病區普查,確定了該病害系枯萎及黃萎以及兩病混生的性質,分析了病菌傳播的途徑及其發病規律。
2、1956-1958年研究了種子帶菌分離方法及肯定了黃萎病菌種子帶菌的傳播途徑,提出了流水沖洗,無養份培養及直接鏡檢的方法,確定了種子帶菌的性質,填補了關於棉花黃萎病菌傳播規律的空白,給棉籽檢疫工作提供了依據。
3、1959-1960年,研究了種子消毒方法,提出了温湯浸種結合化學藥劑消毒的途徑,也就是二硝基硫氰代苯熱藥液浸種法,創造了熱力結合藥劑的熱藥消毒方法,提供比較徹底的枯、黃萎病菌帶菌種子消毒途徑。
4、1961-1962年,研究了陝西省14個縣21個枯萎菌菌系對三大棉種的致病力差異,區分了陝西省棉花枯萎病菌的生理型。
5、1961-1966年,在校內建立天然及人工病圃,成功地選育了陝西省第一個抗病品種“西農中3”,在研究病菌培養濾液的致病作用中,肯定了病菌所分泌的毒素物質的致病作用,並對濾液用於棉花品種抗枯萎及黃萎的快速鑑定作了研究;與農學系遺傳選種組協作,研究抗病育種方法,對國內主要棉花品種及學院部分棉花品系作了田間抗病性鑑定。用人工病牀、病圃一年兩次的篩選方法,將高感棉花品種選育成抗枯萎的品種。這對推動棉花抗病育種工作,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6、1970-1971年,研究了棉花苗期接種的抗病性快速鑑定方法,創造了紙缽育苗接種法,為病菌生理型研究及棉花抗枯萎病的抗性鑑定奠定了基礎。
7、1972年接受了中國國內棉花枯萎病菌生理型預備試驗的任務。協同有關專家設計了研究方案,同年冬季由協作組組織了中國國內13個省市22個單位在西北農學院進行聯合試驗,在兩個月的較短時間內完成了我國棉花枯萎病菌生理型的研究,並初步區分了生理型。同時運用所區分的菌種及紙缽測定法和病情分析,對中國國內主要棉花新品種進行了抗病性鑑定,確定了一批較有推廣價值的抗枯萎病的品種。制定了統一的病菌生理型鑑定及品種苗期抗病性鑑定方法。推動了中國棉花品種資源苗期抗病性鑑定工作的進展,為抗病育種工作提供了科學依據;使用抗病品種面積逐年擴大,對控制重病區枯萎病的為害取得了較好效果。
8、1975-1977年,仇元主編了中國棉花枯、黃萎病綜合防治協作組的專冊《棉花枯萎病及黃萎病》,初步總結了協作組成立前後歷年來我國棉花枯、黃萎病研究及防治的主要成果。
以上是仇元直接領導和具體組織的棉病研究工作中的一些主要成績。這些成績在提高我國棉花生產水平上取得了顯著成效,對促進我國棉病學科的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截至1979年反映本項研究成果的仇元的論文及著作30餘篇;棉花枯、黃萎病綜合防治研究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科技成果獎”和“陝西科學大會科技成果獎”。
三、 為農業教育事業作出了貢獻
仇元在教育工作中始終貫徹勤儉的思想。還在湖北農學院任教時,他親
《農業植物病理學》 《農業植物病理學》
自設計出一種簡易“顯微鏡光照燈”裝置。試用結果效果良好,為學校節約了很大一筆開支。由於他工作努力、成績顯著,曾獲武漢市第一屆教育工作者勞動模範稱號。1953年4月他來到西北農學院任教,他帶領青年教師首次開設了農業植物病理學課程。在教學思想上突出講授重點,貫徹“三性”原則(思想性、先進性和實踐性)。他十分注意教學實踐環節,經常帶領學生到農場、農村進行教學實習。對一些重大的植物病害進行調查研究,以解決生產實際問題,並豐富教學內容。他為學生編寫的《農業植物病理學》,從1953-1958年重印改寫了4版,1958年還編寫了《禾穀類作物病害》、《薯類作物病害》、《牧草及綠肥作物病害》及《護田林樹木病害》等,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為農業高等教育作出了貢獻。仇元數十年獻身於祖國的植物保護事業,成果豐碩、貢獻卓著,深受人們崇敬。1979年他已病魔纏身,但還在省植物病理學年會上作“植保現代化”的學術報告,為陝西省的植保工作構思發展藍圖。

仇元主要論著

1、仇元:《小麥赤黴病在蘇皖發展及為害情況》,農報,1936。
2、仇元:《小麥赤黴病菌的生理分化》(美國內布拉斯加州州立大學博士論文),1950。
3、仇元:《小麥赤黴病菌研究摘要》,湖北農學院通訊,1950(1)。
4、仇元:《小麥條鏽病》,湖北農學院通訊,1951(6)。
5、仇元:《陝西省“碧瑪一號”感染條鏽病近況及其防治對策》,陝西科技情報所,《科學與技術》,1957(2)。
6、仇元:《麥類黑穗病及其防治途徑》,科學與技術,1958(2)。
7、仇元等:《關中五縣棉花白稈瘤調查報告》,西北農學院單印本,1953。
8、仇元,趙丹:《棉花黃萎病種子帶菌檢查及分離方法》,《植物病理學報》,1958(4)。
9、仇元,段應科:《陝西關中棉花枯萎病菌生理型研究》,《西北農學院學報》,1963。
《農業植物病理學》 《農業植物病理學》
10、仇元等:《關中地區棉花枯、黃萎病調查總結》,《陝西省植物病理學會論文選集》,1963。
11、仇元,段應科:《棉花枯萎病菌菌系培養濾液致萎力測驗》,《植物病理學報》,1963(2)。
12、仇元,周國順:《棉花黃、枯萎病種子帶菌及消毒研究》,《中國農業科學》,1963(5)。
13、仇元:《關於防治棉花枯、黃萎病的意見》,《陝西省植病學會論文彙編》,1963(12)。
14、仇元:《棉花黃、枯萎病的研究動態及防治途徑》,《中國農業科學》,1964(2)。
15、仇元:《談棉花黃、枯萎病的綜合防治》,《植物保護》,1964(2)。
16、仇元:《關中棉花枯、黃萎病考察報告》,《陝西科技》,1965(12)。
17、仇元,呂金殿:《棉花黃萎病菌培養濾液及其應用的研究》,《西北農學院學報》,1979。
18、仇元:《棉花枯萎病,棉花根腐病及棉花黃萎病》,浙江農業大學彙編(植物檢疫),上海科技出版社,1978。
19、仇元:《用礦油保存病菌的方法及其在植物病理學上之價值》,中國農業研究,1951(2)。
20、仇元:《農業植物病理學(1-4版)》,西北農學院,1953-1959。
21、仇元,裘維蕃:《禾穀類作物病害》,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9。
22、仇元:《薯類作物病害》,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9。
23、仇元:《牧草及綠肥作物病害》,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9。
24、仇元:《護田林樹木病害》,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9。
25、仇元等:《棉花枯萎病和棉花黃萎病(全國棉花黃枯萎病綜合防治研究協作組專冊)》,北京:農業出版社,1976。
26、仇元:《植物保護知識》,陝西人民出版社,1979。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