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仁義衚衕

鎖定
仁義衚衕又稱“六尺衚衕”,位於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東關大街111號傅斯年陳列館傅氏祠堂)東鄰,長約60餘米,寬2米。衚衕為青石鋪築,衚衕南首為一木質牌坊,坊上檐下正中為清康熙皇帝題寫的“仁義衚衕”。在衚衕北首為一影壁,壁為硬山頂,正中書有“仁義衚衕”四個金色大字。傅斯年陳列館所處原是傅家祠堂,傅斯年是傅以漸的七世孫,仁義衚衕的故事就是由這位清朝的開國狀元傅以漸而來的。
中文名
仁義衚衕
地    址
山東聊城
全    長
60餘米

目錄

仁義衚衕歷史沿革

大清康熙年間,曹姓在豐潤縣城是第一大户,為了壘一堵牆,和隔壁老谷家打了架。谷家説曹家多佔了谷家的一尺宅基地,曹家説自古以來就是曹家的。兩家互不相讓,爭持不下,同時告到衙門。縣官一看是這兩家,知道是刺兒頭不好剃,因為兩家在京都有做官的。自己一個七品芝麻官,想管無法管,想斷不敢斷。無奈使了個緩兵之計,説:“眼下我公事太忙,過個半月十天的再給你們斷吧。”曹谷兩家沒辦法,也只好各自回家聽傳。
縣官回到後堂,急忙給在京為官的曹大人和谷大人分別寫了書信,請求各自出面調停調停。
曹大人接到書信後心想:“我和谷大人一朝為官,又是同鄉,為了一尺牆傷了兩家的和氣也太寒磣了。”因此急忙提筆給家中寫了一封書信,信中寫道:“千里捎書一尺牆,讓給他人奈何方?萬里長城依然在,如今卻無秦始皇。”御史谷大人也給家中寫了應該“禮讓”的書信。
兩家接到書信後,不但不打架了,而且各自向裏退讓一尺,留出一條衚衕,起名“仁義衚衕”,供眾人走路。
豐潤縣城幾經變遷,可這條寬不過1米,長不過百尺的“仁義衚衕”,至今還在城內西街保留着。
此傳説並非只此一家,遷安市建昌古鎮亦有此傳説,且"仁義衚衕"雖經幾百年變遷,依然保留。遷安市評劇團正以此典故創作了<仁義衚衕>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