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人形機器人

(仿人機器人)

鎖定
人型機器人(英語:Android),又稱仿生人,音譯安卓,是一種旨在模仿人類外觀和行為的機器人(robot)尤其特指具有和人類相似肌體的種類。直到最近,人型機器人的概念還主要停留在科學幻想領域,常見於電影、電視、漫畫、小説等。機器人學方面的進展已經可以設計出功能化擬真化的人形機器人(humanoid robot)。
仿生人擬真的程度有很多,有些可以從外觀上識別,也沒有真人的思想和感情。反過來説亦有開發外觀不似人,但能夠有似真人行為的機器人,如2001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發了號稱世界上第一個有類似人類感情的機器人。
2023年12月,入選2023年十大科技熱詞。
2024年4月27日,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在北京亦莊舉行“天工發佈會”,發佈全球首個純電驅擬人奔跑的全尺寸人形機器人“天工”。 [10] 
中文名
人形機器人
外文名
humanoid robot
別    名
仿人機器人
代    表
ROBOT·X人形機器人
特    點
起舞、行走、起卧、滾翻等動作

人形機器人構成

現代的人形機器人一種智能化機器人,例如 ROBOT·X人形機器人,在機器的各活動關節配置有多達17個伺服器,具有17個自由度,特顯靈活,更能完成諸如手臂後襬90度的高難度動作。它還配以設計優良的控制系統,通過自身智能編程軟件便能自動地完成整套動作。
人形機器人
人形機器人(6張)
國內機器人發展較為迅速,一般帶遙控、驅動、記憶等功能性的機器人,採用17個串行總線智能舵機、主控板及金屬支架組成,可自行DIY動作創編,跳舞、體操、行走、翻跟斗、俯卧撐……樣樣精通,機器人摒棄傳統的排線多,複雜拘謹的特點,改用新型串行總線舵機排列,關節與關節間僅用三合一數據線連接而成,整台機器人不超過20根線纜,使機器人運行動作時更加開放自如。機器人機身重量僅為1.7kg(包括電池),輕巧而不失靈活。

人形機器人特點

人形機器人隨音樂起舞、行走、起卧、武術表演、翻跟斗等雜技以及各種奧運競賽動作。ROBOT·X人形機器人採用世界著名的日本FUTABA伺服器,具有高扭力、高轉速、高穩定、反應靈敏、無抖動、轉動角度大等優點,超快速高精度金屬齒輪,耐衝擊。

人形機器人發展

人形機器人集機、電、材料、計算機、傳感器、控制技術等多門學科於一體,是一個國家高科技實力和發展水平的重要標誌,因此,世界發達國家都不惜投入巨資進行開發研究。日、美英等國都在研製仿人形機器人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並已取得突破性的進展。
日本本田公司於1997年10月推出了仿人形機器人P3,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製出了仿人形機器人科戈(COG),德國和澳洲共同研製出了裝有52個汽缸,身高2米、體重150公斤的大型機器人。本田公司最新開發的新型機器人“阿西莫”,身高120釐米,體重43公斤,它的走路方式更加接近人。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製出了一種有着像人一樣眼睛的新型機器人,它能與人類進行交流,能對周圍的環境做出迴應,並能協助人類完成許多工作。我國也在這方面作了很多工作,國防科技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研製出了雙足步行機器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科技大學研製出了多指靈巧手等。
2010年6月16日日本東京大學和大阪大學組成的科研小組向公眾展示了一款仿真嬰兒機器人,它就是一款最新的人形機器人。這個名叫“野尾”的嬰兒娃娃身高71釐米,在柔軟的仿真皮膚下面共有600個傳感器,可以做出伸手、轉頭等動作。當被擁抱時,忽閃着大眼睛好奇地看着世界,十分可愛。
2023年11月,據工信部網站消息,工信部印發《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其中提出,到2025年,人形機器人創新體系初步建立,“大腦、小腦、肢體”等一批關鍵技術取得突破,確保核心部組件安全有效供給。整機產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並實現批量生產,在特種、製造、民生服務等場景得到示範應用,探索形成有效的治理機制和手段。培育2-3家有全球影響力的生態型企業和一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打造2-3個產業發展集聚區,孕育開拓一批新業務、新模式、新業態。 [4] 
2023年11月17日,深開鴻與樂聚宣佈,首款基於開源鴻蒙系統的專業級人形機器人正式發佈。 [5] 
到2027年,人形機器人技術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形成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生態,綜合實力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產業加速實現規模化發展,應用場景更加豐富,相關產品深度融入實體經濟,成為重要的經濟增長新引擎。 [4] 
當地時間2023年12月12日,特斯拉CEO馬斯克發佈人形機器人Optimus的最新視頻,視頻中披露,Optimus第二代機器人(Gen 2)將於2023年12月發佈,步行速度提升30%,平衡感和身體控制能力有所改善。 [6] 
2024年1月,2024年美國拉斯維加斯消費電子展(CES)上,開普勒研發的先行者系列通用人形機器人、傲鯊智能自研BES-HV腰部外骨骼機器人等形態各異的人形機器人亮相。 [8] 
2024年1月,工業和信息化部、教育部、科技部、交通運輸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務院國資委、中國科學院等七部門聯合印發《關於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加快實施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突破人形機器人等高端裝備產品,以整機帶動新技術產業化落地,打造全球領先的高端裝備體系。 [9] 
2024年4月27日,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在北京亦莊舉行“天工發佈會”,發佈全球首個純電驅擬人奔跑的全尺寸人形機器人“天工”,能以6公里/小時的速度穩定奔跑,人形機器人發展史再迎里程碑時刻。
2024年6月5日,宇樹科技湖北省首批雙足人形機器人H1成功交付。 [12] 

人形機器人設計原因

傳統機器人基本上是按照人編寫的程序完成特定任務,具有專屬性,也就是説一種機器人只能幹一件事情。而人工智能驅動的人形機器人更加智能,能夠在多種場景中執行任務,極大地提高了通用性。把機器人設計成人的樣子、擁有人的運動能力等,機器人才能更好地適應環境、駕馭更多工具,從而真正具備通用性。當然,除此之外,還涉及到心理因素,人類天然對人形感到更親切。 [11] 

人形機器人熱點事件

深圳機器人產業快速發展 [1] 
2024年6月21日,在華為開發者大會2024上,現場出現了一款人形機器人。 [13] 

人形機器人語源

Android一詞,源自希臘語詞根andro-(人、男性)和後綴-oid(形似的)兩者組合而來。鑑於“andro-”具有男性的意味,一些作品中將女性android稱為Gynoid以示區別。
牛津英語詞典中將這個詞的最早使用追溯到1728年Ephraim Chambers所編撰的《百科全書》(這本書是以英文編撰的最早的百科全書之一),是關於一種據稱是艾爾伯圖斯·麥格努斯(約1200年-1280年)製作的自動機。
Android這個術語早在1863年就出現在美國專利文獻中,指代小型的人形玩具自動機。Android這個術語更具現代意義的用法出現在法國作家維利耶·德·利爾-阿達姆的小説《未來夏娃》(1886年),小説描述了一種人造的女性機器人。 自傑克·威廉森的《The Cometeers》(1936年)開始,android這個術語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英文科幻雜誌《pulp雜誌》。而機械感的機器人(robot)和肉感的人型機器人(android)之間的差異則由Edmond Hamilton的《未來艦長》(1940–1944年)普及開來。

人形機器人影劇與遊戲中的例子

人形機器人近義詞·相關詞

人形機器人Actroid

表演機器人(日語:アクトロイド)。Actroid是將actor(演員)和android組合而成的合成詞。目前特指日本大阪大學和Kokoro公司開發的一種外觀上非常形似人類的仿生人。初展於2003年東京國際機器人展。隨後又開發出多種不同版本。她可以模擬眨眼、説話、呼吸等似人行為。這種Repliee系列的交互式仿生人具有識別和處理語言並且作出迴應的能力。

人形機器人Cyborg與Bioroid

賽博格(Cyborg,即Cybernetic Organism的略稱),是把控制技術融入生物體(不一定是人類)而製造的科學幻想生物,即生物思考、機器身體的科學生命體。現在主要指代用人工無機結構對人類或者動物的身體進行強化而成的科幻生命體。
生物機器人。是使用一種真人或生物的活組織,但以機器為主體的類型,是和改造人(Cyborg)有重疊的概念,也是完全刻意為了仿冒真人而製造的 [2]  ,但行為不一定似真人,如電影《魔鬼終結者》的T系列和《西部世界》中的機器人。

人形機器人類人型機器人Humanoid Robot

名為TOPIO 2.0的人形機器人。它可與人一起玩乒乓球。但它和現代意義上的仿生人有較大差別。
人型機器人、擬人機器人。Humanoid意即類人的、似人的。可以大小和真人差很遠也沒有似人的外觀,但有人的四肢和頭等構造。例如TOPIO 2.0。

人形機器人全尺寸人形機器人“天工”

“天工”是該中心自主研發的通用人形機器人母平台,可開放給行業使用。
“天工”身高163釐米,輕量化體重達43千克;機器人配備多個視覺感知傳感器,配備每秒550萬億次操作算力、高精度的慣性測量單元(IMU)和3D視覺傳感器,並已解決基本運動控制問題,是具身智能場景應用和研究的最佳平台。此外,“天工”還配備了高精度的六維力傳感器,以提供精確的力量反饋。

人形機器人揭榜掛帥工作

2023年9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通知,組織開展2023年未來產業創新任務揭榜掛帥工作。揭榜任務內容為面向元宇宙、人形機器人、腦機接口、通用人工智能4個重點方向。 [3] 

人形機器人社會影響

2023年12月,入選2023年十大科技熱詞。 [7]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