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人口轉變論

鎖定
人口轉變論亦稱“人口演變論”或“人口過渡論”。這一以西歐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歷史資料為依據、對人口發展不同階段作出描述性説明的人口理論,當前正風行於西方國家。該理論認為,人口過程是與社會經濟條件變化密切相關的過程,不是一個獨立的自行運動過程。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國的蘭德里、美國的湯普森、諾特斯坦等。 [1] 
中文名
人口轉變論
性    質
理論
代表人物
蘭德里、湯普森、諾特斯坦

人口轉變論歷史背景

人口轉變論的創始人是法國人口學家A.蘭德里。他最先分階段論述人口轉變,認為人口理論的中心任務是闡明和領會“人口轉變”,即從高出生和高死亡時代到低出生、低死亡時期的轉變;他把生產力看作是人口過程的主要因素。他在《人口革命》論文中首次論述了自古以來人口變動的三大階段及其各自的特點。在該論文及稍後的同名專著中,他對“人口轉變”進行了較充分的闡釋。他把人口發展分為3個階段,即原始的、中期的和現代的,它們分別與各經濟發展時期互相適應和依次更替。原始階段,生產力水平低下,經濟因素主要通過死亡率來影響人口發展,對生育率沒有抑制作用;人口增長的限度決定於生活資料。中期階段,為維持既得生活水平,人們往往較晚結婚,甚至終身不結婚,從而降低了生育率和人口增長速度;經濟因素人口發展的影響是通過婚姻關係來實現的。現代階段,較高的生活水準和伴隨經濟發展而來的社會心理變化,逐步地完成了人類生育觀的重新塑造;人們通常自覺地限制家庭規模,生育率普遍降到低水平。根據生育率普遍下降甚至低於替代水平的現象,他認為在現代,T.R.馬爾薩斯所説的人口過剩已不存在,新的問題則是人口不足。 [2] 

人口轉變論代表人物

20世紀西方人口轉變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國人口學家F.W.諾特斯坦。在40~50年代,他先後出版了一系列有關“人口轉變”的論著,其中值得特別指出的是1953年寫成的《人口經濟學與食物供給》。該文後來被收入第八次國際農業經濟學會議文稿。他把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過渡的人口轉變過程劃分為4個階段:“前工業化時期”、“初步工業化時期”、“進一步工業化時期”和“後工業化時期”。他對各個階段和特徵作了分析,認為在第一階段,由於生產力水平極低,死亡率雖時有升降,卻一直維持在高水平上;作為對高死亡率的補償,出生率很高且穩定;人口自然增長率很低,但略有提高。在初期工業化階段,近代科技的發展使死亡率下降,但由於人口發展中的時滯作用,出生率仍保持在較高水平上;人口自然增長率逐步提高。在進一步工業化階段,工業化的初步成就使死亡率繼續下降;隨着時滯作用的終結,生育率也開始下降,但降速慢於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長率達到最高水平。工業化階段,經濟發達和高水平的生活,促進了人類生育觀的重塑和轉變;人口出生率死亡率都降到很低的水平;人口自然增長率很低,甚至趨於零增長負增長
諾特斯坦不同意“飲食改善為死亡率下降的主要原因”的看法,認為科學技術特別是醫學的長足進步是死亡率下降的根本原因。他還反對用現代生產提供的更多更富有營養的食品降低了人類生育力的觀點,也不贊同把現代避孕手段的出現和普及看成是出生率下降的重要因素。在他看來,只有用社會經濟因素的變化來解釋出生率下降才更加符合客觀實際。這些因素是:①家庭職能的變化。傳統的家庭生產職能在現代社會幾乎完全喪失;家庭教育和消費的職能也被嚴重地弱化了。②兒童的綜合經濟價值的降低。現代經濟的要求使兒童撫育和新勞動力早期培養費用倍增,而他們對家庭的經濟貢獻大大下降(養老愈來愈不依靠子女)。③婦女社會經濟地位的提高。為改善自己的政治經濟地位,婦女們越來越廣泛地參與就業,傾向於少生育、多就業。④死亡率下降對生育的作用。與農業社會中以高出生彌補高死亡的情況形成鮮明對照,在現代,降低了或下降中的死亡率為降低生育創造了條件。上述 4個方面的社會經濟因素的共同作用才使“人口轉變”得以實現。

人口轉變論發展

當代人口轉變論認為,全球大部分地區的人口劇增已成為這些地區現代化的主要障礙。諾特斯坦曾反覆強調,為減輕經濟發展的負荷,發展中國家只有不斷努力降低出生率,別無選擇。人口轉變論對人口變動和發展的闡釋,對研究人口發展有一定參考價值,但它不是以社會生產方式的演化來從根本上説明“人口轉變”,不是以社會經濟制度的演化來闡釋生育率等生命統計的變化,因而帶有嚴重的缺陷。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