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交(拼音:jiāo)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8]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古字形上部是像人形的“大”字,下部模擬兩腿相交。交字泛指交叉、交錯。引申為交際,再引申為友誼、朋友。又引申為託付、付給。另外,交也引申為時間、地區相連接。後也引申出互相之義,又引申為同時、一齊。 [2] 
中文名
拼    音
jiāo
部    首
五    筆
UQU(86);URU(98) [3] 
倉    頡
YCK [3] 
鄭    碼
SOOS [3] 
筆    順
點、橫、撇、點、撇、捺
字    級
一級(編號:0519) [8] 
平水韻
下平聲·三餚 [1] 
總筆畫
6(部首2,部首外4)
四角號碼
0040₈
注音字母
ㄐㄧㄠ
統一碼
U+4EA4 [3] 
造字法
象形字
字形結構
上下結構

字源演變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2]
“交”的甲骨文是一個象形字,這個字像一個人交叉着雙腿的樣子(圖1)。金文(圖2)的形體結構與甲骨文基本一致。小篆的形體結構基於甲骨文、金文進行了筆畫的調整,但卻很好地保存了這個字的最初形態。隸書對小篆進行了筆畫的分解改造。
“交”字的形體就已經完整地傳達出了這個字的本義,表示雙腳交錯,這個具體的交錯動作可以引申表示一般意義上的交錯、交叉,例如《孟子·滕文公上》記載有:“獸蹄鳥跡之道交於中國。”是説鳥獸的痕跡雜亂交錯,遍佈中原。古漢語有“交通”一説,指的是“交錯相通”,不同於現代意義的“交通”。
相交的東西互相接觸,互相貫通,所以“交”又引申出接觸、貫通的意義。《易·泰卦》裏説:“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意思説,天氣和地氣互相接觸從而生出萬物,上情和下情互相溝通思想才能一致。“交流”多指經濟、物資、思想、文化、經驗方面的互相往來,如:物資交流大會,中西文化交流,交流工作經驗。人們小聲説話時頭和耳朵挨在一起,叫“交頭接耳”。睡覺時眼睫毛相接觸,叫“交睫”,“目不交睫”形容夜裏不睡覺或睡不着覺。
由“接觸”進一步引申,“交”又產生了結交、打交道的意思。“交際”就是指人與人之間的往來接觸。交朋友也叫“交遊”。人與人的交往而產生的感情叫“交情”。國家之間的來往相遇也以“交”來稱呼,例如“中俄邦交”“中法邦交”,這裏的“交”是指外交關係。
人與人之間傳遞東西、給予物品,也是一種“交際”,因此“交”也有遞交、給付的意思,如:交款、交卷、交税、交租、交公糧。物品經另外人的手轉給對方叫“轉交”。交給的東西也可能是抽象的,如彼此交換思想意見叫“交心”。講清事情原委叫“交代”(也可以寫成“交待”)
由上述可見,凡是與“交”有關的行為,都與雙方或幾方面有關,並且行為往往在雙方或幾方之間互相發生,於是“交”又產生了“互相”的意義,如:交談、交戰、交換、交易、交拜。由於“互相”就是“共同”的或“一齊”的,交”又產生了共同、一齊的意思,如“飢寒交迫”就是飢餓和寒冷共同逼迫,“驚喜交集”就是驚訝和喜悦同時會集,“風雪交加”就是風和雪一齊降臨。 [16-17]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jiāo
動詞
把事物轉移給有關方面;付給
deliver
《禮記·禮器》:“室事交乎户,堂事交乎階。”
《儒林外史》第十九回:“我託他去人情上弄一張回批來,只説荷花已經解到,交與本人領去了。”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一回:“一名秀才值得甚麼,聽説他們院考的時候,竟有交了白卷。”
交換;交工;交税;交付;遞交
交叉;方向不同的線或條形物互相穿過
cross;
intersect
《詩經·秦風·小戎》:“交韔二弓,竹閉緄縢。”
潘漠華《塔下》詩:“把草花放在笛頭,手兒交在背後,懶懶地慢步歸來。”
交點;相交;立交橋
相互來往聯繫
associate with;
relate
《論語·學而》:“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唐·韓愈《答馮宿書》:“足下與僕交久,僕之所守,足下之所熟知。”
宋·歐陽修《送楊子聰户曹序》:“士之有文而賢者,盡交之。”
交友;結交;遠交近攻
接觸;相遇;連接
exchange;
communicate
《易·泰卦》:“天地交而萬物通也。”
《孟子·滕文公上》:“獸蹄鳥跡之道交於中國。”
清·洪昇《長生殿·雨夢》:“猛想着舊歡娛,止不住淚痕交。”
交界;交戰;交好運;交頭接耳;目不交睫
交配;兩性結合
copulate
《禮記·月令》:“冰益壯,地始坼,鶡旦不鳴,虎始交。”
交媾;交尾;雜交
到(某個季節或時辰)
set in
唐·杜甫《發秦州》詩:“漢源十月交,天氣涼如秋。”
元·無名氏《合同文字》第一折:“他目下交三歲。”
《紅樓夢》第一一一回:“一交二更,三門掩上,男人就進不去了,裏頭只有女人們查夜。”
交節;交九;交子時
名詞
朋友;友誼
friend;
friendship
《管子·禁藏》:“能移無益之事、無補之費,通幣行禮,而黨必多,交必親矣。”
晉·袁宏《後漢紀·光武帝紀七》:“為交報仇,吏之私也。”
宋·梅堯臣《古柳》詩:“吾交評韓詩,險韻古莫雙。”
故交;舊交;知交;患難之交
相連的時間或地方
join
《左傳·僖公五年》:“其九月、十月之交乎?”
清·俞樾《茶香室叢鈔·出自幽谷》:“李子田太史,曾於秋冬之交,見黃鶯就水次。”
郭沫若《岸上》詩:“遠遠的海天之交,只剩着晚紅一線。”
春夏之交
舊同“跤”。跟頭
fall
《水滸傳》第十二回:“楊志大怒,把牛二推了一交。”
金瓶梅詞話》第二六回:“剛到廂房中角門首,不防黑影裏拋出一條繩子來,把來旺兒絆了一交。”
周立波《山鄉鉅變》下六:“身材小巧的張桂貞挑半擔泥巴爬上斜坡時,右腳一滑,仰天一交,連人帶圓箕扁擔,滾在爛泥裏。”

通“蛟”。 傳説中能發洪水的龍
《漢書·高帝紀上》:“是時雷電晦冥,父太公往視,則見交龍於上。已而有娠,遂產高祖。”交,《史記·高祖本紀》作“蛟”。
(Jiāo)姓氏用字
副詞
一齊;同時(發生)
《尚書·禹貢》:“四海會同,六府孔修,庶土交正,厎慎財賦。”
《史記·孟嘗君列傳》:“是子破齊定封,秦晉交重子。”
交加;交迫;交集
互相
alternately;
mutually
《左傳·隱公三年》:“鄭伯怨王,王曰:‘無之。’故周鄭交質。”
唐·劉禹錫《鑑藥》:“血氣交沴,煬然焚如。”
清·陳天華《警世鐘》:“就是不幸受傷身死,眾口交傳,全國哀痛,還要鑄幾個銅像,立幾個石碑。”
交換;交流;交易;交談;交響樂;交相輝映
量詞
遍;次
《儒林外史》第二一回:“桌上放着些廢殘的經典,翻了一交,那有個甚麼詩。”
《儒林外史》第四七回:“虞華軒到本家去了一交,惹了一肚子的氣,回來氣的一夜也沒有睡着。”
助詞
〈方言〉結構助詞。通常與迭字連用
甬劇《兩兄弟》:“好咧,這樁事體我夜裏還要好好交去和他談談。”
海上花列傳》第五回:“耐哚慢慢交用。”
jiǎo
形容詞
通“狡”。狡猾;奸詐
《後漢書·孔融傳》:“破浮華交會之徒,計有餘矣。”
jiào
動詞
通“校”。考校
《管子·幼官》:“交物因方,則器械備。”
俞樾《諸子平議·管子一》:“交讀為校,謂考校其物,必因其方也。”
通“教”。使
《南史·張融傳》:“交爾藍縷,亦虧朝望。”
唐·牛嶠《楊柳枝》詩之四:“莫交移入靈和殿,宮女三千又妒伊。”
《金瓶梅詞話》第一回:“你看那不曉事的,叔叔在此,無人陪侍,卻交我撇了下去。”
(參考資料:《現代漢語詞典》 [9]  《漢語大字典》 [10] 

近義辨析

交—繳
這兩個字都有交付義,但使用範圍不同。用於錢及與錢有關的財物,“上交、交納、交税”也説“上繳、繳納、繳税”。用於迫使對方交出武器等,如“繳槍”“繳械”不説“交槍”“交械”;用於從敵方取得武器、物資時,如“繳獲”,也不説“交獲”。從另一方面説,“繳”只用於履行義務(如“繳税”)或被迫交出的場合(如“繳械”),而“交”只表示單純的交付,沒有其他的附帶意義。 [15] 

古籍訓釋

説文解字

【卷十】【交部】古爻切(jiāo)
交脛也。從大,象交形。凡交之屬皆從交。 [11] 

説文解字注

“(交)交脛也”注:交脛謂之交,引申之為凡交之偁。故爻下曰:“交也”,烄下曰“交木然也”,𤉧下曰“交灼木也”,㮐下曰:“木參交以枝炊䉛者也”,衿下曰“交衽也”,凡兩者相合曰交,皆此義之引申叚借耳。《楚茨》傳:“東西曰交,邪行曰逪。”䢒逪字之叚借也。《小雅》:“交交桑扈。”箋雲:“交交猶佼佼,飛往來皃。”而《黃鳥》《小宛》傳皆曰:“交交、小皃。”則與本義不同,蓋方語有謂小交交者。
“從大,象交形”注:謂從大而象其交脛之形也。古爻切,二部。 [5-6] 

廣韻

古餚切,平餚見 ‖ 交聲宵2部(jiāo)
交,戾也。共也。合也。領也。古餚切。二十二。 [12] 

康熙字典

【子集上】【亠部】交;部外筆畫:4
古文:䢒
《廣韻》古餚切。《集韻》《韻會》《正韻》居餚切。並音郊。《小爾雅》:俱也。《廣韻》:共也,合也。《易·泰卦》:上下交,而其志同也。
又友也。《易·繫辭》:上交不諂,下交不凟。《禮·郊特牲》:為人臣者無外交,不敢貳君也。
又交交,鳥飛貌。《詩·秦風》:交交黃鳥。
又交加,參錯也。《前漢·劉向傳》:章交公車。
又州名,南越地,漢置交州。《書·堯典》:申命羲叔宅南交。蔡傳:南交,南方交趾地。
又衣領也。揚子《方言》:衿謂之交。
又同蛟。《前漢·高帝紀》:則見交龍於上。《史記》:作蛟。
又同鵁。司馬相如《上林賦》:交精旋目。即鵁鶄。 [4]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書寫提示

交書寫提示 交書寫提示
“六”窄“乂”寬。“六”,首筆點在豎中線上端,短撇撇尖過橫中線,末筆點起筆高,近豎中線。“乂”,長撇從田字格中心右側起筆,捺筆與長撇在豎中線相交,捺腳低於撇尖。 [13]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下平五餚

開口呼
全清
古餚切
kau
集韻
平聲
下平五爻
開口呼
全清
居餚切
kɪau
禮部韻略

平聲





居餚切

增韻

平聲





居餚切

中原音韻

陰平
蕭豪

開口呼

全清

kau
中州音韻

平聲
蕭豪





居餚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十三爻


全清
居餚切
kau/kiau
分韻撮要
陰平
第十八交絞教
(參考資料:漢典 [7]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k
ŏɡ
先秦
王力系統
k
eau
先秦
董同龢系統
k
ɔɡ
先秦
周法高系統
k
raw
先秦
李方桂系統
k
ragw
西漢



東漢





rau


rau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餚豪

rɑu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au
隋唐
高本漢系統

k
au
隋唐
王力系統

k
au
隋唐
董同龢系統

k
au
隋唐
周法高系統

k
au
隋唐
李方桂系統

k
au
隋唐
陳新雄系統
k
ɔu
(參考資料:漢典 [7]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tɕiau
55
陰平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tɕiɔ
213
陰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tɕiau
21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tɕiau
55
陰平
文讀
kau
55
陰平
白讀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tɕiau
44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tɕiɔ
212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tɕiɔ
21
陰平
文讀
21
陰平
白讀
55
去聲
白讀
晉語
太原
tɕiau
11
平聲

吳語
蘇州
tɕiæ
44
陰平
文讀
44
陰平
白讀
吳語
温州
kuɔ
44
陰平

湘語
長沙
tɕiau
33
陰平

湘語
雙峯
tɕiɤ
55
陰平

贛語
南昌
kau
42
陰平

客家話
梅縣
kau
44
陰平

粵語
廣州
kau
53/55
陰平

粵語
陽江
kau
33
陰平
未註明異讀原因
kʰau
33
陰平
閩語(閩南片)
廈門
kau
55
陰平
文讀
ka
55
陰平
白讀
閩語(閩南片)
潮州
kau
33
陰平

閩語(閩東片)
福州
kau
44
陰平
文讀
ka
44
陰平
白讀
閩語(閩北片)
kau
54
平聲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4]  、漢典 [7] 
參考資料
  • 1.    平水韻 三餚 交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0-01-06]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瀋陽: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912
  • 3.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12]
  • 4.    (清)張玉書等編纂.康熙字典:標點整理本: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2年06月:13
  • 5.    [漢] 許慎 著 ; [清] 段玉裁 注.《説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02:1976
  • 6.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許惟賢整理.説文解字注 下[M]:鳳凰出版社,2015.07:864
  • 7.    交的音韻方言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0-01-06]
  • 8.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24-03-14]
  • 9.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7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09:648
  • 10.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第2版[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311
  • 11.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415
  • 12.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152
  • 1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159
  • 14.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196
  • 15.    曹先擢,蘇培成主編;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新華多功能字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12:341
  • 16.    鄭春蘭編著.精彩漢字[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18.06:252-253
  • 17.    丁義誠,張國慶,富金壁等主編.全解漢字 詳釋1500個常用漢字的音、形、義、用 第1輯 第2版[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8.05:259-260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