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亞歷山大·格爾利奇科夫

鎖定
亞歷山大·格爾利奇科夫,男,生於1923年1月8日,前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中央主席團執行委員會書記、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聯邦執行委員會副主席、南斯拉夫勞動人民社會主義聯盟聯邦會議主席團主席。南斯拉夫研究社會主義改革問題的理論家思想家、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活動家。
中文名
亞歷山大·格爾利奇科夫
外文名
英文:Aleksandar Grlickov,塞爾維亞:Александар Грличков
出生日期
1923年1月8日
逝世日期
1989年7月26日

亞歷山大·格爾利奇科夫人物

亞歷山大·格爾利奇科夫,前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中央主席團執行委員會書記、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聯邦執行委員會副主席、南斯拉夫勞動人民社會主義聯盟聯邦會議主席團主席。南斯拉夫研究社會主義改革問題的理論家、思想家、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活動家。

亞歷山大·格爾利奇科夫參加革命

1923年1月8日出生於馬其頓的什蒂普的一個軍官家庭。馬其頓族人。貝爾格萊德大學經濟系畢業,政治科學博士。1939年加入南斯拉夫共產主義青年團,積極參加工人運動,1941年參加南斯拉夫人民解放戰爭,1943年加入南斯拉夫共產黨(1952年改稱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戰爭時期搞政治工作,曾在比託利和斯科普里被關押了六個月。

亞歷山大·格爾利奇科夫政治生涯

解放後,格爾利奇科夫歷任什蒂普縣和什蒂普市人民解放委員會主席、馬其頓人民共和國計劃委員會主任(主管計劃工作),1953——1957年任馬其頓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計劃局局長。1957——1961年任共和國執行委員會委員兼財政部長,1961——1965年任馬其頓社會主義共和國執行委員會副主席(副總理)、共和國執行委員會主席(總理)。
1964年12月南共聯盟“八大”時當選為南共聯盟中央委員。1965年起任南斯拉夫聯邦執行委員會委員,1969年任聯邦執行委員會副主席(主管經濟)兼對外經濟委員會主席。1971年任南斯拉夫駐經濟互助委員會常任代表、經互會執行委員會成員。1974年5月南共聯盟“十大”後當選為南共聯盟中央主席團委員、南共聯盟中央主席團執行委員會書記(主管國際共運)。1978年6月南共聯盟“十一大”時再次當選為南共聯盟中央主席團委員。
亞歷山大·格爾利奇科夫 亞歷山大·格爾利奇科夫

亞歷山大·格爾利奇科夫國際共運

格爾利奇科夫是南黨與其他歐洲共產黨打交道的主要人物,曾作為南共聯盟代表參加1976年在柏林舉行的歐洲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會議,並在會上強調每個黨獨立、主權的原則,反對領導中心,同蘇聯的霸權主義進行了堅決的鬥爭。為此,鐵托於1977年元旦授予他勳章。

亞歷山大·格爾利奇科夫退居二線

1982年6月南共聯盟“十二大”後不再擔任南共聯盟中央主席團委員,1983年2月任南斯拉夫勞動人民社會主義聯盟聯邦會議主席團委員,1985年5月任勞動人民社會主義聯盟聯邦會議主席團主席。1986年6月南共聯盟“十三大”後退出中央委員會。1986年12月經南斯拉夫聯邦主席團提名,任南斯拉夫聯邦會議(元老院)成員。
1989年7月26日在馬其頓的斯特魯加病逝,享年66歲。

亞歷山大·格爾利奇科夫理論家和思想家

格爾利奇科夫是南共聯盟黨內著名的理論家和思想家,自1954年起任斯科普里“基里爾—梅託迪伊”大學經濟系客座教授,自1969年起任貝爾格萊德大學政治科學系教授,他還是南共聯盟理論刊物《社會主義》雜誌主編和南共聯盟國際合作委員會主席。
關於南共聯盟的改革,格爾利奇科夫認為既要打破政治制度中的極權主義因素,又要打破獨裁主義因素;共盟必須成為多元化政治制度中的一個因素,這將是朝着非政黨的社會主義社會方向發展的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設想。認為多黨制同社會主義不無聯繫,如果社會主義仍停留在一黨制上必將會扼殺業已開始的改革;共產黨需要一個能使自己和使社會主義在另一種基礎上獲得新的信任的餘地,這就是發展自己的政治多元化。
在國際共運工作中,格爾利奇科夫一貫堅持各黨應當和平和獨立自主、根據本國的革命條件確定自己的政治路線的原則立場。1976年柏林會議以後,格發表過不少同蘇聯論戰的文章。1977年2月,他連續發表七篇關於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的文章,認為誇大國際主義會直接導致霸權主義,反對共運中的等級制和把一種經驗宣佈為一律通用的東西。
關於南斯拉夫國內問題,格爾利奇科夫認為剷除南經濟不穩定的根源在於解決生產結構和勞動生產率的問題。關於南斯拉夫的民族關係,格説這對南斯拉夫具有生存的意義,應以民主方式協調各民族在客觀上存在的不同利益,每方都要照顧他方的利益,這樣才能建立牢固的聯繫。
格強調共產黨之間、社會主義國家之間的關係應該建立在獨立、平等、不干涉內政、尊重主權和民族利益的基礎上,反對任何黨對別的黨發號施令。他還指出蘇聯將不結盟國家分為“進步的和非進步”的是陰謀。關於國際共運,格認為各國取得社會主義的勝利是在不同的戰略——革命的政治哲學基礎上實現的,如馬克思的、列寧的、鐵托的和毛澤東的革命戰略。關於社會主義革命的和平道路,他説不應把智利革命的失敗(皮諾切特軍事政變推翻阿連德左翼政府)作為反對和平道路的歷史規律的論證,也應看到一些暴力革命也失敗了。歐洲共產主義是革命的改良主義,是社會主義改造的和平道路,只有對世界、國內外條件進行馬克思主義的分析,才能理解歐洲共產主義的意義。
1977年8月格爾利奇科夫曾隨鐵托訪華,1987年作為學者第二次訪華。
亞歷山大·格爾利奇科夫 亞歷山大·格爾利奇科夫

亞歷山大·格爾利奇科夫榮譽

格爾利奇科夫生前曾榮獲南斯拉夫一級國旗勳章、二級人民功勳章、“1941年游擊隊員紀念章”。
[1-2] 
參考資料
  • 1.    《當代國際人物詞典》第二版(1988),上海辭書出版社
  • 2.    《世界政治家大辭典》1992年版,人民日報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