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井頭山遺址

鎖定
井頭山遺址位於浙江省寧波市餘姚市三七市鎮三七市村,東距田螺山遺址2公里,南距河姆渡遺址8公里。 [9] 
2013年10月發現,文化堆積以海洋軟體動物貝殼為主要包含物,埋藏深度達5至10米,總面積約2萬平方米。 [1] 
浙江寧波市餘姚井頭山遺址,是長三角地區首個貝丘遺址,是迄今為止中國沿海發現的埋藏最深、年代最早的典型海岸貝丘遺址(距今8300~7800年),早於河姆渡文化1000多年左右,也早於同一時期的跨湖橋遺址(距今8200~7000年 [8]  ),對研究中國海洋文化發源具有重大學術價值。 [1] 
2019年9月至2020年8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姆渡遺址博物館對遺址進行主動性發掘。 [1]  2021年4月13日,入選“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5] 
中文名
井頭山遺址
地理位置
浙江省寧波市餘姚市三七市鎮三七市村 [9] 
所處時代
新石器時代
佔地面積
20000 m²
所獲榮譽
2020年中國考古新發現
發掘單位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餘姚市河姆渡遺址博物館 [5] 

井頭山遺址歷史沿革

2013年10月,因廠房建設打樁時發現井頭山遺址,遺址埋藏在地表之下8米左右。 [2] 
2014年以來,經考古勘探確認為一處埋藏很深、時代較早的史前文化遺址。
2018年,根據該遺址文化堆積的超大埋深(距現地表5~10米)和被海相沉積覆蓋的低海拔埋藏環境(-3米~-8米)的空前特殊性,發掘之前由工程部門建設一個圍護髮掘區的鋼結構基坑。
浙江省寧波市餘姚井頭山遺址 浙江省寧波市餘姚井頭山遺址
2019年9月始,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立項、浙江省文物局統籌組織,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餘姚河姆渡遺址博物館等進行了考古發掘。
2019年9月至2020年8月,出土大量精美的陶器、石器、木器、骨器、貝殼器等人工遺物和早期稻作遺存,以及極為豐富的水生、陸生動植物遺存,考古工作取得了突破性收穫。 [1] 
2022年6月,井頭山遺址考古發掘工作進入第二期,主要目標是尋找古海岸邊的居住區房屋和相關生活遺蹟,並考慮進行出土遺蹟的現場保護和長期展示。 [7]  [12] 
2023年2月,井頭山遺址二期發掘新年再次開工,考古隊員們在二期發掘坑第九層清理挑選各種貝殼,第九層是二期發掘中最深的挖掘層。 [13] 

井頭山遺址遺址特點

井頭山遺址文化堆積被5~8米厚的海相沉積覆蓋,總體順着地下小山崗的坡勢由西向東傾斜,最厚處達2米多,分為12小層(編號為第9~20層)。

井頭山遺址文物遺存

井頭山遺址人工器物

出土器物有陶器、石器、骨器、貝器、木器、編織物等400多件。
出土陶片數萬片,初步整理後已修復30多件陶器,器形有釜、敞口盆、圈足盤、碗、小杯、深腹罐、釜支腳、陶拍等,陶質以夾砂陶為主,還有夾炭陶、夾細砂陶、夾貝殼碎屑陶等,陶胎以灰褐色、紅褐色為主,厚薄不均,用泥條疊築加拍打成形,部分有貼塑特徵,炊器內壁均有明顯的拍打凹窩;紋飾主要有繩紋、淺方格紋、橫向籃紋、鋸齒紋、蚶齒戳印紋等,部分器表裝飾紅衣或黑衣,並有少量簡單圖案的彩陶。 [11] 
出土陶器組合 出土陶器組合
石器有斧、錛、錘、鑿、鏃、礪石、磨盤、圓盤狀墊餅(砧)等30多件。
骨器100多件,器形有鏃、鹿角錐、鰾、鑿、針、匙、珠、笄、哨等。另有用大型牡蠣殼加工磨製的貝器(耜、鏟、刀、勺等)60多件,在浙江考古史上首次出土,功能應與河姆渡文化的骨耜相近。
木器100多件,保存優良,器形有槳、器柄、帶銷釘木器、矛形器、點種棒、雙尖頭木棍、單尖頭木棍、杵、碗、扁擔形木器等,其中數量最多、加工最特殊的是挖鑿有規整橢圓形卯孔的“刀”形器柄,推測它們應是與石斧組裝使用的木工工具。 [11] 
出土木器 出土木器
編織物,共18件,用蘆葦、竹子等製作,器類有席子、籃子、筐子、揹簍、魚罩、扇子等,還有一團似漁網殘塊。 [11] 
用蘆葦或竹子編織的籃筐 用蘆葦或竹子編織的籃筐

井頭山遺址自然遺存

自然遺存中以動植物遺存為主,還有大量膠結着牡蠣殼的小塊礁石。
麻櫟果儲藏坑
麻櫟果儲藏坑(3張)
動物遺存中最多的是當時先民食用後丟棄的海洋軟體動物的貝殼,主要種類有泥蚶、海螺、牡蠣、縊蟶、文蛤等5大類,其次是各類漁獵動物骨骸,以鹿科動物骨頭為主,也有一些豬、狗、聖水牛、水獺等動物的骨頭,以及海魚的脊椎骨、牙齒、耳石等;植物遺存中,最多的是木棍、木條等木頭遺存,以及儲藏坑中的橡子、麻櫟果等和桃核、果殼、松果、靈芝塊、少量炭化米粒、水稻小穗軸等,還有漆樹、黃連木、獼猴桃等種子;另有一些用於製作編織物、繩子的原料,如蘆葦杆、麻類纖維等植物遺存,在陶釜支腳的胎土裏還可分辨較多的稻穀殼碎片印痕。 [11] 

井頭山遺址研究價值

大牡蠣殼製作的貝器
大牡蠣殼製作的貝器(2張)
井頭山遺址發現和發掘,為全新世以來環境變遷,海侵時間、過程、中國古海岸線發展演變及中國沿海地區新石器時代人類文化的人地關係研究提供了全新視角和難得案例,為全新世早中期海岸環境和海平面上升過程樹立了精確的時空座標,也是海洋環境研究的又一重大突破。 [1] 
  浙江寧波餘姚井頭山遺址   浙江寧波餘姚井頭山遺址 [5]
井頭山遺址的發掘是中國史前考古的重大突破,對研究中國海洋文化起源、海洋環境變遷研究具有重大價值。同時,井頭山遺址考古,基於深埋文化堆積的野外發掘,在工作模式和技術路線方面進行了積極和卓有成效的探索,是開展特殊埋藏環境條件考古發掘的一次成功嘗試,對於中國沿海地區海相沉積環境下的史前遺址考古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鑑和啓示意義。 [1] 

井頭山遺址保護措施

以河姆渡遺址、田螺山遺址和鯔山遺址三個同屬河姆渡文化的國保單位為核心,2018年底,餘姚啓動河姆渡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申報工作。2020年,餘姚井頭山遺址最新考古成果發佈,把寧波的人文歷史源頭又向前推進了1000多年。為此,餘姚在申報中又補充納入井頭山遺址,統籌考慮其所處環境及周邊重要相關遺存,從大遺址羣的角度同步規劃河姆渡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14] 

井頭山遺址所獲榮譽

2021年2月25日,入圍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結果名單。 [3] 
2021年4月13日,入選“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4-5] 
2022年,入選新時代浙江考古十大發現。 [6] 
2023年7月,入選“浙江省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古遺址)。 [10] 

井頭山遺址旅遊信息

井頭山遺址地理位置

浙江省寧波市餘姚市市場南路119號

井頭山遺址交通信息

從餘姚城區出發北姚江路、六一省道到達三七鎮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