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五賢祠

(福建省福州市祠堂)

鎖定
五賢祠是位於福建省福州市的一處祠堂。
中文名
五賢祠
地    址
福建省福州市

五賢祠名勝簡介

五賢祠 五賢祠
明末清初,以福州閩劇鼻祖曹學佺以及林弘衍、徐熥、徐火勃 及謝肇淛等為首的一批有骨氣的文人仕子,在明朝將亡之際,隱居在這一帶,或助修寺院、或編撰山志。清咸豐五年(乙卯1855年),福州著名詩人、鹽商魏傑,自號桃巖居士,感嘆“滄桑變幻,巖壑歸依,賢人遁跡於桃巖,烈士捐軀於天鏡,大功已立,大義已完,諸公與名山足以並傳不朽矣”,為“以表諸公之功德”,乃“建桃巖精舍,內祀五賢”,故桃巖精舍又稱五賢祠,現為區級文保單位。
歷史上的五賢幾經興廢,1997年又一次重修。當年,經熱心人發現五賢祠傾坍在即,遂向市有關部門報告,引起有關部門重視,成立修復領導班子,並得到各方面人士的資助,歷時半年施工,恢復原貌,並清理桃巖洞及周邊摩崖石刻。
修復後的五賢祠坐北朝南,正面為毛石砌牆,四面封火牆均無開窗,僅有一扇大門,門額上的“五賢祠”為魏傑所題。祠前面有一大空埕,有矮牆圍護。進大門為一天井,天井東、西兩側建有披榭,廳堂進深二柱,面闊三間。大殿神龕上安放徐熥、謝肇淛、林宏衍、徐火勃、曹學佺五人青石牌位,其中曹學佺的牌位被敲斷,僅剩“佺”字,據知情人介紹,是被曹學佺某一後代敲走。魏傑題寫“桃巖精舍”於神龕上方,神龕上還安放着三尊峨嵋石雕刻的仿唐的文殊、觀音、普賢菩薩,有僧人在管理。
祠的西側有一座無異來和尚塔,東側有魏傑題寫的摩崖石刻兩方,還有桃巖洞,深一丈多,很幽靜,洞前有田園可以耕種。魏傑修葺時,題“桃巖洞”於洞額,左有石竇,中多頑石,有二孔相通如鼻。洞之鄰近有楊樹莊墓。

五賢祠人文歷史

曹學佺(1574~1646年),字能始,號雁澤,又號石倉居士、西峯居士,侯官縣洪塘鄉(今福州市區)人。東林黨成員,著名的官員、學者、藏書家和殉國者。明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進士,歷官户部主事、南京添注大理寺左寺正、四川右參政、廣西右參議、陝西副布政使。崇禎帝煤山自縊後,唐王朱聿鍵在福州嗣帝位,改元隆武,授曹學佺為太常寺卿,進禮部尚書,命與大學士黃道周共參國政。隆武二年(1646年),他力主隆武帝親征,收復失地。因年邁不能從行,捐銀萬兩助餉。九月十七日清兵攻陷福州,曹學佺自縊於西峯裏府第。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追諡“忠節”。
五賢祠
五賢祠(6張)
林弘衍,名守易,號得山居士,閩縣(今福州市)人,天啓年間授浙江温處道按察司副使,曾書福州玄沙寺匾額,與徐火勃同修雪峯寺寺志,編《雪峯真覺禪師語錄》。明末隱居鼓山。其書畫水平高超,每受皇室青睞,與其子林之蕃並列《閩中書畫錄》。
徐熥,生卒年不祥。字惟和,侯官縣(今福州市閩侯縣)人。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舉人。負才淹蹇,肆力詩歌。與其弟徐火勃並有才名。其弟以博學稱,亦復工文,徐熥則以詞采著。萬曆間,與弟在鰲峯坊建紅雨樓、綠玉齋、南損樓藏書。熥平生好客,不問相知與否,都熱情接待,家雖不富卻好賙濟,即借貸所得,亦隨手輒盡,於是家困,有“窮孟嘗”之稱。他好學不倦,諸子百家無所不讀,常服道士衣冠從僧道遊。及39歲卒,自外地前來弔唁的人接連不斷,祀熥於高賢祠。
徐火勃(1570~1654年),字惟起,一字興公,侯官縣(今福州市閩侯縣)人。明藏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童試後,摒棄科舉,隨兄作詩,以清新雋永見長。明萬曆三十一年至萬曆四十二年(1603~1614年),與葉向高、翁正春、曹學佺、謝肇淛、陳價夫等結“芝社”,人稱“芝山詩派”,徐火勃、曹學佺並稱詩壇盟主。徐火勃工詩,擅長書法、繪畫。終生未得一官,平日身處書城,自以為樂。藏書七萬餘卷,是國內著名藏書家之一,“所藏多宋、元秘本”;畢生求書、藏書,尤精校勘,將所藏書輯成《徐氏家藏書目》,以便查考。凡來就讀者無不樂於借閲,且為設幾供茶。晚年生活潦倒。著有《紅雨樓纂》、《閩畫記》、《閩中海錯疏》、《荔枝譜》、《榕陰新檢》、《筆精》、《鰲峯詩集》等約50種,又重修《雪峯志》、《鼓山志》、《武夷志》、《榕城三山志》等。
謝肇淛(1567-1624),字在杭,號武林,又號小草齋主人,祖籍長樂。他自幼聰穎異常,“數齡即解佔對,誦詩書一目輒能記憶。九歲屬文,落筆纚纚如貫珠,能破累紙,出人意表”。不久,父親辭官歸,他也回福州定居朱紫坊,常與名士徐熥、徐火勃、曹學佺等人交往,組織詩社,吟詩作詞、切磋詩文,學識益進。萬曆二十年(1592年),謝肇淛成進士,此後歷任湖州推官、南京刑部主事、工部屯田司主事、雲南布政司參政、廣西按察使、廣西右布政使、廣西左布政使等職,政績顯著。天啓四年(1624年),病逝於任上,後歸葬長樂。
相關史料
古人題“五賢祠”曰:
祠立桃巖洞,名垂石鼓山。先賢興法界,古佛度人關,
德配乾坤數,星聯奎坒間。西湖宛在堂,此處更幽閒。
魏傑“桃巖洞記遊”詩云:
幾度尋幽入洞來,桃花依舊倚巖開。此山彷佛天台鏡,引得劉郎去復回。
又題“桃巖精舍”雲:
精舍宜栽竹,桃巖且種茶。五賢興俎豆,一壑老煙霞。
愛傍禪捧隱,間遊鹿徑斜。異香疑麝過,風度萬松花。
魏傑所題“桃巖洞” 魏傑所題“桃巖洞”
又作“桃巖精舍春興”二首:
杜鵑花五色,疑是風仙棲。無語依山谷,多情叫竹雞。
春深看樹密,雲起覺天低。叱犢聲何處,僧扶雨一犁。
當春思得雨,雨恰足山中。寒瀑鳴幽澗,桃花逐曖風。
望耕到般若,嘗茗過園通。處處鶯聲好,遊人思大窮。
建立五賢祠序
魏傑——《鼓山吟草》卷
鼓山湧泉寺在山之半,其先為潭,毒龍居之,每作風雨,傷人禾稼。唐建中四年,郡從事裴胄請靈嶠禪師入山,棲西巖,誦《華嚴經》,龍出聽法,遂去不為害,因奏建華嚴寺。會昌中,汰僧徒,鞠為榛莾,垂七十年。梁開平二年,閩王審知填其潭為寺,請雪峯僧神晏法師居之。宋真宗賜額“鼓山白雲峯湧泉禪院”。明永樂五年,改為寺。嘉靖壬寅年,厄於火災。萬曆已未,郡人曹學佺重建大雄寶殿。崇禎甲戌,又建天王殿,藏經堂,無盡山門。崇禎已巳,郡人林弘衍建法堂,並鐘鼓二樓。郡人徐熥、徐火勃、謝肇淛同僧元賢募建白雲堂,伽藍殿、閩王二祠,祖師、壽昌二堂、齋堂、梵行堂、旦過堂、淨業堂、香積廚、戒月寮等處,輯補集成《鼓山志》十四卷,功莫大焉。明祚將盡,諸公避居鼓山天鏡巖、白雲洞、吸江蘭若等處,守節完義,故元賢老人有“滿朝袍笏迎新主,一領袈裟哭舊王”之句,甚可悲也。
嗟乎!滄桑變幻,巖壑歸依,賢人遁跡於桃巖,烈士捐軀於天鏡,大功已立,大義已完,諸公與名山足以並傳不朽矣。
咸豐五年,歲次乙卯,餘建桃巖精舍,內祀五賢,非徒以紀名勝也,亦以表諸公之功德云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