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五穀帝仙

鎖定
五穀帝仙(又名神農帝仙)是傳説中的炎帝,中國的太陽神,三皇五帝之一。又説他是農業之神,教民耕種,他還是醫藥之神,相傳就是神農嘗百草,創醫學。
中文名
炎帝
別    名
赤帝,農皇,神農大帝,五榖神農大帝
國    籍
中國
民    族
華夏族
職    業
部落首領
主要成就
發明醫藥,制耒耜種五穀,製作陶器,開闢集市
聯合黃帝打敗蚩尤。
中華民族之祖、農業之祖、醫藥之祖、商貿之祖、音樂之祖
後世尊稱為“三皇”之一。

五穀帝仙簡介

[1]  五穀帝仙(又名神農帝仙)是傳説中的農業和醫藥的發明者。遠古人民過着採集和漁獵的生活,
大顯殿-五穀帝仙 大顯殿-五穀帝仙
他發明製作木、木,教會人民農業生產。反映中國原始時代由採集漁獵向農耕生產進步的情況。又傳説他遍嘗百草,發現藥材,教會人民醫治疾病。
伏羲以後,神農氏是又一個對中華民族頗多貢獻的傳奇人物。除了發明農耕技術外,還發明瞭醫術,制定了曆法,開創九井相連的水利灌溉技術等。因為他發明農耕技術而號神農氏,因以火德王,故稱炎帝、赤帝、烈(厲)山氏,則又成了與黃帝相爭天下的首領。長期以來,對於神農氏是否是炎帝這個問題,一直懸而難決。
傳説五穀帝仙一生下來就是個“水晶肚”,幾乎是全透明的,五臟六腑全都能看得見,還能看得見吃進去的東西。那時候,人們經常因亂吃東西而生病,甚至喪命。神農為此決心嚐遍百草,能食用的放在身體左邊的袋子裏,介紹給別人吃,用作藥用;不能夠食用的就放在身體的右邊袋子裏,提醒人們注意不可以食用。

五穀帝仙五穀帝仙-殿宇

五穀帝仙-殿宇:稱為大顯殿,坐落於長坑鄉雲二村東北部, 依山而建,背靠龍脈,三峯文筆拱峙,登巔遠眺,山水廳秀,風景幽雅,美如“仙境”而蜚聲海內處。殿內供奉五穀帝仙、保生大帝、楊公真仙、玄天上帝等。該殿宇約始建於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毀,1980年重建。 該殿宇坐北向南,磚石木結構,翹脊兩垂。到近代,該殿宇經續建、重建、重修多次。佔地面積約48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50平方米。 當地信眾於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日奉神像巡境,二月十五日做“佛生日”。八月間,四方信眾到殿朝拜祈夢。

五穀帝仙五穀帝仙-後裔

相傳在炎時期,部落聯合形成華夏族。炎帝敗於黃帝,黃帝為天子,炎帝部落分遷離了黃河流域。蚩尤亦神農氏之後,蚩尤部落在河流域戰敗後,一部分入帝部落,一部分遷,後又西遷。間均有苗民生活,為蚩尤之後,因先祖以務在嘗百草不幸中毒而死亡.
1、五穀帝仙后裔,以國為姓。據《通志·氏族略》、《廣韻》及《史記》所載,西周初周武王立國之後,找到五穀帝仙後人封神農氏後代裔孫於焦,建立焦國(在後世的陝州東北百步之遙的焦城),春秋時被晉國所滅,其後代以國為姓,遂為焦氏。
焦伯:五穀帝仙的後裔。焦氏的得姓早在周朝之時,迄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是華夏古老姓氏之一,也是南夷的大姓之一。周朝初年,周武王大肆分封諸侯,除分封有功之臣及王族外,還分封前代聖賢之後,經查訪,他找到神農氏的嫡系後裔,就將其封於焦,建立焦國,因其為伯爵,故世稱焦伯。春秋時,焦國被晉國所吞併,其後子孫即以故國為氏,稱焦姓。他們尊焦伯為焦姓的得姓始祖。

五穀帝仙五穀帝仙-藥經

五穀帝仙-藥經《又名:神農帝連續篇》,介紹的是神農帝(又名:神農帝仙,也叫:五穀帝仙)現存最早的藥物學《藥經》專著。是中國中草藥的第一次系統總結。其中規定的大部分藥物學理論和配伍規則在幾千年的用藥實踐中發揮了巨大作用,被譽為中藥學經典著作。因此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它是醫生和藥師學習中藥學的教科書,也是醫學工作者案頭必備的工具書之一。

五穀帝仙藥經解釋

藥乃:玉帝掌管宇宙生靈萬物、慈悲之懷深思黎民為生活奮鬥,難免身軀會受風寒損傷,甚至病症嚴重命入膏肓之境,而愛護眾羣生在金階千跪百叩頭,表心稟求 無極老母大開惻隱之心,而 老母抱慈懷愛民之心降下千種藥草於宇宙繁植不絕種也。而當年命派吾神農氏下凡試百草,研究藥性,宣揚醫理,至今舊鑑漸漸失真傳,歷史演變天災之故損毀亦有也。中斷名人委曲,秘藏亦有也。吾今受命重新闡釋藥經乃當務之急。
經者:置於萬世不易之藥理也。開經方論藥性有分君臣之別,配合四季,論風寒濕熱而謹慎下藥。論病症之重輕、觀五官、含脈診斷五臟之氣運行之狀態,不可疏忽。人之病患多數由感冒而起,不小心不加提防大意誤身,感又重感,致使病症更加嚴重,引起六腑受傷筋酸骨麻,庶民不深究且胡亂服藥,服不對症之藥以致後果嚴重,花費很大金錢,有時能復元有時敗也。最好感冒症不可看輕,又不注意者冒險之行為也。

五穀帝仙藥經資料

五穀帝仙藥經資料:神農帝連續篇
五穀帝仙藥經資料:神農帝連續篇二
五穀帝仙藥經資料:神農帝連續篇三
五穀帝仙藥經資料:神農帝連續篇四
五穀帝仙藥經資料:神農帝連續篇五
五穀帝仙藥經資料:神農帝連續篇六
五穀帝仙藥經資料:神農帝連續篇七
五穀帝仙藥經資料:神農帝連續篇八
五穀帝仙藥經資料:神農帝連續篇九

五穀帝仙五穀帝仙-籤詩

[2]  五穀帝仙-籤詩共一百籤
第一百 籤 唐明皇禱告天 癸癸 上上
第九十九籤 百里奚投秦 癸癸 上上
第九十八籤 薛仁貴投軍 癸辛 中平
第九十七籤 買臣五十富貴 癸庚 上上
第九十六籤 山濤見王衍 癸己 上吉
第九十五籤 張文遠求官 癸戊 中平
第九十四籤 提結過長者門 癸丁 中平
第九十三籤 邵康節定陰陽 癸丙 中平
第九十二籤 高祖治漢民 癸乙 下下
第九十一簽 趙子龍抱太子 癸甲 中平
第九十 籤 楊文廣陷柳州 壬癸 中平
第八十九籤 班超歸玉門關 壬壬 中平
第八十八籤 高文定守困 壬辛 上吉
第八十七籤 武侯與子敬同舟 壬庚 下下
第八十六籤 管鮑為賈 壬己 上上
第八十五籤 姜女尋夫 壬戊 中平
第八十四籤 須賈害範睢 壬丁 中平
第八十三籤 諸葛孔明學道 壬丙 下下
第八十二籤 宋仁宗認母 壬乙 上吉
第八十一簽 寇公任雷陽 壬甲 中平
第八十 籤 郭璞為母卜葬 辛癸 下下
第七十九籤 文王編易卦 辛壬 中平
第八十八籤 高文定守困 壬辛 上吉
第七十七籤 呂后害韓信 辛庚 下下
第七十六籤 蕭何注律 辛己 中平
第七十五籤 劉小姐愛蒙正 辛戊 上吉
第七十四籤 崔武求官 辛丁 上吉
第七十三籤 王昭君憶漢帝 辛丙 下下
第七十二籤 范蠡歸湖 辛乙 下下
第七十一簽 蘇武還鄉 辛甲 中平
第七十 籤 王曾祈禱 庚癸 中平
第六十九籤 孫龐鬥智 庚壬 下下
第六十八籤 錢大王販鹽 庚辛 中平
第六十七籤 江遺囑兒 庚庚 中平
第六十六籤 杜甫遊春 庚己 上上
第六十五籤 蒙正木蘭和詩 庚戊 上上
第六十四籤 管鮑分金 庚丁 上上
第六十三籤 楊令公撞李陵碑 庚丙 中平
第六十二籤 韓信佔霸王 庚乙 中平
第六十一簽 蒯輒見韓信 庚甲 中平
第六十 籤 宋郊兄弟同科 己癸 上上
第五十九籤 鄧伯道無兒 己壬 中平
第五十九籤 鄧伯道無兒 己壬 中平
第五十八籤 蘇秦背劍 己辛 上吉
第五十七籤 爛柯觀棋 己庚 中平
第五十六籤 五樞密奸險 己巳 下下
第五十五籤 包龍圖勸農 己戊 中平
第五十四籤 蘇秦刺股 己丁 中平
第五十三籤 劉先主入贅孫權妹 己丙 下下
第五十二籤 匡衡夜讀書 己乙 上吉
第五十一簽 御溝流紅葉 己甲 上吉
第五十 籤 蘇東坡功民 戊癸 上吉
第四十九籤 張子房遁跡 戊壬 下下
第四十八籤 趙五娘尋夫 戊辛 中平
第四十七籤 楚漢爭鋒 戊庚 下下
第四十六籤 孤兒報冤 戊己 中平
第四十五籤 高祖遇丁公 戊戊 中平
第四十四籤 王莽篡位 戊丁 中平
第四十三籤 玄德公黃鶴樓赴宴 戊丙 中吉
第四十二籤 董永賣身 戊乙 中吉
第四十一簽 劉文龍求官 戊申 中吉
第四十 籤 漢光武陷昆明 丁癸 上吉
第三十九籤 陶淵明賞菊 丁壬 下下
第三十八籤 孟姜女思夫 丁辛 下下
第三十七籤 邵堯夫祝香 丁庚 中平
第三十六籤 羅隱求官 丁己 上吉
第三十五籤 王昭君和番 丁戊 下下
第三十四籤 蕭何追韓信 丁丁 中平
第三十三籤 莊子慕道 丁丙 中平
第三十二籤 周公解夢 丁乙 下下
第三十一簽 蘇卿負信 丁甲 中吉
第三十 籤 柳毅傳書 丙癸 中吉
第二十九籤 司馬温公嗟困 丙壬 上上
第二十八籤 相如題橋 丙辛 上吉
第二十七籤 江東得道 丙庚 下下
第二十六籤 邵堯夫告天 丙己 中吉
第二十五籤 唐明皇遊月宮 丙戊 中平
第二十四籤 張騫誤入鬥牛宮 丙丁 中平
第二十三籤 吳王愛西施 丙丙 下下
第二十二籤 李太白遇唐明皇 丙乙 上吉
第二十一簽 孫龐鬥智結仇 丙甲 下下
第二十籤 嚴子陵登釣台 乙癸 下下
第十九籤 劉智遠得岳氏 乙壬 上吉
第十八籤 孟嘗君招賢 乙辛 中平
第十七籤 石崇被難 乙庚 下下
第十五籤 張君瑞憶鶯鶯 乙戊 中平
第十四籤 郭華戀王月英 乙丁 下下
第十三籤 姜太公釣魚 乙丙 中下
第十二籤 蘇武牧羊 乙乙 下下
第十一簽 韓信功勞不久 乙甲 下下
第十籤 冉伯牛染疾 甲癸 下下
第九籤 宋太祖陳橋即位 甲壬 大吉
第八籤 大舜耕歷山 甲辛 上上
第七籤 洞賓練丹 甲庚 大吉
第六籤 相如完壁歸趙 甲己 下下
第五籤 呂蒙正守困 甲戊 中平
第四籤 小秦王三跳澗 甲丁 下下
第三籤 賈誼遇漢文帝 甲丙 中吉
第二籤 張子房遊赤松 甲乙 上吉
第一簽 漢高祖入關 甲甲 大吉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