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五步產鹽法

鎖定
五步產鹽法工藝的獨特,在於它的人工技藝在滷水養制過程中佔很大的比重,屬於經驗性技能。近年來,由於現代化生產方式的引進和化工原料豐富,運城鹽湖傳統產鹽成本日益增高,逐漸失去了競爭優勢。在傳統的滷水配製過程中,鹽工的直覺和經驗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而這種技藝主要是以口傳心授和典型的以師帶徒的方式來傳承。再加上這種傳統生產是露天作業,異常辛苦,很多年輕人不願學習和繼承,故使得這種手工技藝難以保護、傳承,現今只有少數老工人掌握,如不及時搶救和保護,五步產鹽法這種寶貴的傳統技藝將面臨失傳的險境。
中文名
五步產鹽法
遺產編號
Ⅷ一5
遺產名稱
五步產鹽法
申報單位
運城鹽化局

五步產鹽法遺產信息

級別:山西省運城市,市級 [1] 

五步產鹽法遺產簡介

山西運城地區是我國最古老的鹽業生產中心,運城鹽池古稱“鹺海”、“古海”,因 [2]  位居黃河以東而稱“河東鹽池”。食鹽的早期生產是人類探索自然、改造自然向文明邁進的第一步。
製鹽的生產工藝流程經歷了長期的發展和演變。鹽池最早的生產工藝是“天日曝曬,自然結晶,集工撈採”的自然方式。隋末唐初製鹽的生產技術變革成功,形成了“墾畦澆曬”的生產模式,俗稱“五步產鹽法”。其生產工藝主要以集滷蒸發為主,分為:過籮、調配、儲滷、結晶、剷出五個步驟。這種方式的優點有,一是墾地為畦,人工曬鹽;二是曬制中,在滷水中搭配淡水,提高了鹽的質量;三是加快了成鹽速度,只要五六天就可以曬製成一次鹽。墾畦澆曬法的出現,是運城池鹽生產技術的一大進步,一直沿用至今,有約1300年的歷史。到宋代以後,此法傳到了沿海,取代了那裏的煎煮成鹽法,這一先進生產方式領先於世界海鹽生產技術980餘年,被英國近代生物化學家和漢學家李約瑟博士在《中國的科學與文明》(即《中國科學技術史》)一書中稱為“中國古代科學史上的活化石”。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