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五丈原之戰

鎖定
五丈原之戰是三國時期發生的一場戰役。
公元234年(曹魏青龍二年,蜀漢建興十二年),曹魏、蜀漢兩方在五丈原(今陝西省寶雞市岐山縣縣城南約20公里五丈原鎮的黃土台原)發生了一場五丈原之戰。當時,蜀漢丞相諸葛亮率軍第六次北伐,由漢中出發,取道斜谷,穿越秦嶺,進駐五丈原
魏軍、蜀軍在五丈原對峙了100余天。最後,諸葛亮病逝於此。
名    稱
五丈原之戰
發生時間
234年2月 至 234年8月 [16-17] 
地    點
五丈原
參戰方
曹魏、蜀漢
結    果
因諸葛亮病逝而撤退,蜀漢第六次北伐失敗
參戰方兵力
魏軍不詳、蜀軍十萬
主要指揮官
司馬懿
郭淮
秦朗

五丈原之戰背景

231年(曹魏太和五年,蜀漢建興九年),蜀漢的第四次北伐,蜀軍糧盡退軍。撤退時,魏方車騎將軍張郃被射傷,其後傷重病死。從蜀方第一次北伐開始,由於連年派出數萬規模的軍隊出征,而每次均為兵糧不足而要退兵,所以諸葛亮在其後的三年裏,勸農講武,作木牛流馬,運米糧到斜谷口集積,又住在斜谷邸閣,與民休息,準備再次北伐。
為確保將來作戰中的軍糧供應,諸葛亮在斜谷建立了邸閣,又發明了流馬。這樣,諸葛亮一方面在預定戰場可以儲備相當數量的糧食,又有了“木牛”、“流馬”這些先進的運輸工具,為其爾後作戰,提供了較為可靠的供應保障。 [1] 
233年(曹魏青龍元年,蜀漢建興十一年),蜀漢庲降都督張翼,由於立法嚴苛 [2]  ,引起南夷豪帥劉胄的反叛,諸葛亮便派參軍馬忠去接替張翼,馬忠率軍打敗並斬殺了劉胄。蜀漢3年之內無戰事,諸葛亮經過養士訓卒三年備戰,北伐曹魏的條件日漸成熟,遂遣使入吳,與東吳商定共同攻魏。

五丈原之戰過程

五丈原之戰北原之戰

234年(青龍二年、蜀漢建興十二年)二月,諸葛亮率領十萬大軍從斜谷出兵攻魏,並派遣使節前往吳國相約同時大舉出兵。 [3] 
諸葛亮到達縣,大軍駐紮在渭水的南面。司馬懿率領軍隊渡過渭水,背水立營抵禦諸葛亮,對將領們説:“諸葛亮如果從武功出兵,依山而往東,確實可怕;如果向西前往五丈原,將領們就沒事了。”諸葛亮果然駐紮在五丈原。雍州刺史郭淮對司馬懿説:“諸葛亮肯定爭奪北原,應當先去佔據它。”議論的人多數都説不必這樣,郭淮説:“如果諸葛亮跨過渭水登上北原,和北山連兵,斷絕長安通往隴西的道路,使百姓和羌人動盪不安,這對國家是不利的。”司馬懿便讓郭淮駐防在北原。營壘還沒有築成,蜀漢大部隊已經到來,郭淮迎戰,擊退了蜀漢軍。 [4] 

五丈原之戰相持百日

仲達敗孔明 仲達敗孔明
正當司馬懿與諸葛亮相持之際,魏明帝曹叡御駕親征,在合肥新城擊破吳軍,羣臣以為司馬懿正在同諸葛亮相持不解,曹叡可以向西臨幸長安。曹叡説:“孫權已經退走,諸葛亮必然破膽,大軍足以制勝,我沒有憂慮了。”於是進軍到壽春,檢錄各將領的功勞,封官授爵賞賜嘉獎各有不同。 [5] 
到了同年的八月二十九日,司馬懿已經和諸葛亮相持了一百多天,諸葛亮多次挑戰,司馬懿就是不出兵。諸葛亮就把婦女使用的頭巾、髮飾和衣服送給司馬懿,司馬懿惱羞成怒,上表請求出戰。
曹叡派遣衞尉辛毗執持符節為軍師來節制司馬懿的行動。此時,雖然司馬懿有假黃鉞,但使節之間的層級劃分是晉朝制度才出現了,假節 [6]  的辛毗仍然可以依據皇命而約束假黃鉞 [7]  的司馬懿。於是,司馬懿軍隊遂不出戰。 [8-9]  護軍姜維對諸葛亮説:“辛毗持符節來到,賊軍不會再出戰了。”諸葛亮説:“司馬懿本來就無心作戰,所以一定要請求出戰,是向部眾表示敢於用武而已。將領在軍中,君主的命令可以不接受,如果他能制勝我軍,難道還要遠隔千里而請求作戰嗎?” [10] 

五丈原之戰諸葛病逝

諸葛亮派遣使節到司馬懿軍中,司馬懿向使者詢問諸葛亮的睡眠、飲食和辦事多少,不打聽軍事情況,使者答道:“諸葛公早起晚睡,凡是二十杖以 上的責罰,都親自披閲;所吃的飯食不到幾升。”司馬懿告訴人説:“諸葛孔明進食少而事務煩,他還能活多久呢!” [11] 
諸葛亮病重,劉禪派遣尚書僕射李福前來問候,同時詢問國家大事。李福來到,諸葛亮談話完畢,辭別而去,幾天之後又回來。諸葛亮説:“我知道您返回來的意圖,近來雖然整天談話,有些事還沒有交待,又來聽取決定了。你所要問的事蔣琬適合。”李福道歉説:“日前確實不曾詢問,如您面年這後,誰可以擔負重任,所以就又返回。再請問蔣琬之後,誰可承擔重任?”諸葛亮説:“費禕可以繼任。“又問費禕之後怎麼樣?諸葛亮沒有回答。 [12] 
當月,諸葛亮在軍中去世,長史楊儀整頓軍隊而退。百姓跑着去報告司馬懿,司馬懿追擊蜀漢軍。姜維命令楊儀調轉戰旗方向,擂響戰鼓,像是即將對司馬懿進攻。司馬懿收軍後退,不敢向前逼進。於是楊儀結陣離去,進入斜谷之後才發喪。百姓為此事編了一句諺語説:“死諸葛亮嚇走活仲達。”司馬懿聽到後笑着説:“這是我能夠意料諸葛亮活着,不能料想諸葛亮已死的緣故。”司馬懿到諸葛亮駐軍營壘處所察看,感嘆説:“真是天下的奇才啊!”追到赤岸,沒有追上蜀漢軍而還。 [13] 

五丈原之戰評價

五丈原之戰也成為晉室誇耀先祖功業的事件之一,《晉書·樂志下》就收錄了《宣受命》:“宣受命,應天機。風雲時動,神龍飛。御諸葛,鎮雍、梁。邊境安,夷夏康。務節事,勤定傾。攬英雄,保持盈。淵穆穆。赫明明。衝而泰,天之經。養威重,運神兵。亮乃震斃,天下寧。” [14] 
唐太宗李世民則對司馬懿在與諸葛亮相持時的用兵不以為然,評價説:“既而擁眾西舉,與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無鬥志,遺其巾幗,方發憤心。杖節當門,雄圖頓屈,請戰千里,詐欲示威。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敵,夷險之路,勞逸不同,以此爭功,其利可見。而返閉軍固壘,莫敢爭鋒,生怯實而未前,死疑虛而猶遁,良將之道,失在斯乎!” [15] 

五丈原之戰影響

撤退後的蜀軍,魏延因不願撤兵,並企圖統率蜀軍繼續作戰,即率所部搶先南行,佔據斜谷南口,擋住楊儀歸路。楊儀遣馬岱將其擊殺,然後退回漢中。歷時七年的諸葛亮攻魏之戰至此結束。
此後,楊儀與蔣琬費禕掌握了蜀軍的實權。蔣琬曾計劃繼續北伐,但因為其他重臣的反對而未有實行。
在抵抗過蜀軍的侵攻後,司馬懿於238年(曹魏景初元年)討伐遼東的公孫淵,滅公孫淵。自此,曹魏東西外患除去,司馬懿亦因為取得大功,確立其在曹魏朝廷內的地位。
239年(曹魏景初三年 [18]  ),年輕的曹叡駕崩,其養子曹芳尚年幼,令司馬懿有機會把持政局,凌駕曹氏後人的地位,間接種下後來三國歸晉的基礎。
參考資料
  • 1.    《資治通鑑》:諸葛亮勸農講武,作木牛、流馬,遠米集斜谷口,治斜谷邸閣;息民休士,三年而後用之。
  • 2.    《三國志·卷四十五·蜀書十五·鄧張宗楊傳第十五》:建興九年,為庲降都督、綏南中郎將。翼性持法嚴,不得殊俗之歡心。耆率劉胄北叛作亂,翼舉兵討胄。胄未破,會被徵當還,羣下咸宜便馳騎即罪,翼曰:“不然。吾以蠻夷蠢動,不稱職故還耳,然代人未至,吾方臨戰場,當運糧積穀,為滅賊之資,豈可以黜退之故而廢公家之務乎?”於是統攝不懈,代到乃發。馬忠因其成基以破殄胄,丞相亮聞而善之。
  • 3.    《資治通鑑》:春,二月,亮悉大眾十萬由斜谷入寇,遣使約吳同時大舉。
  • 4.    《資治通鑑》:諸葛亮至,軍於渭水南。司馬懿引軍渡渭,背水為壘拒之,謂諸將曰:“亮若出武功,依山而東,誠為可憂;若西上五丈原,諸將無事矣。”亮果屯五丈原。 雍州刺史郭淮言於懿曰:“亮必爭北原,宜先據之。”議者多謂不然,淮曰:“若亮跨渭登原,連兵北山。隔絕隴道,搖盪民夷,此非國之利也。”懿乃使淮屯北原。塹壘未成,漢兵大至,淮逆擊卻之。
  • 5.    《資治通鑑》:羣臣以為司馬懿方與諸葛亮相守未解,車駕可西幸長安。帝曰:“權走,亮膽破,大軍足以制之,吾無憂矣。”遂進軍至壽春,錄諸將功,封賞各有差。
  • 6.    《三國志·辛毗傳》:乃以毗為大將軍軍師,使持節;六軍皆肅,準毗節度,莫敢犯違。
  • 7.    《晉書·帝紀第一》:四年,遷大將軍,加大都督、假黃鉞,與曹真伐蜀。
  • 8.    《三國志·辛毗傳》裴松之注引《魏略》:宣王數數欲進攻,毗禁不聽。宣王雖能行意,而每屈於毗。
  • 9.    《晉書·帝紀第一》:帝怒,表請決戰,天子不許,乃遣骨鯁臣衞尉辛毗杖節為軍師以制之。後亮復來挑戰,帝將出兵以應之,毗杖節立軍門,帝乃止。
  • 10.    《資治通鑑》:司馬懿與諸葛亮相守百餘日,亮數挑戰,懿不出。亮乃遺懿巾幗婦人之服;懿怒,上表請戰,帝使衞尉辛毗杖節為軍師以制之。護軍姜維謂亮曰:“辛佐治杖節而到,賊不復出矣。”亮曰:“彼本無戰情,所以固請戰者,以示武於其眾耳。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豈千里而請戰邪!”
  • 11.    《資治通鑑》:亮遣使者至懿軍,懿問其寢食及事之煩簡,不問戎事。使者對曰:“諸葛公夙興夜,罰二十以上,皆親覽焉;所啖食不至九升。”懿告人曰:“諸葛孔明食少事煩,其能久乎!”
  • 12.    《資治通鑑》:亮病篤,漢使尚書僕射李福省侍,因諮以國家大計。福至,與亮語已,別去,數日還。亮曰:“孤知君還意,近日言語諮彌日,有所不盡,更來求決耳。公所問者,公琰其宜也。”福謝:“前實失不諮請,如公百年後,誰可任大事者,故輒還耳。乞復請蔣琬之後,誰可任者?”亮曰:“文偉可以繼之。”又問其次,亮不答。
  • 13.    《資治通鑑》:是月,亮卒于軍中。長史楊儀整軍而出。百姓奔告司馬懿,懿追之。姜維令儀反旗鳴鼓,若將向懿者,懿斂軍退,不敢逼。於是儀結陳而去,入谷然後發喪。百姓為之諺曰:“死諸葛走生仲達。”懿聞之,笑曰:“吾能料生,不能料死故也。”懿按行亮之營壘處所,嘆曰:“天下奇才也!”追至赤岸,不及而還。
  • 14.    樂府詩集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11-18]
  • 15.    《晉書· 帝紀第一》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11-18]
  • 16.    《資治通鑑》:(青龍二年)春,二月,亮悉大眾十萬由斜谷入寇,遣使約吳同時大舉。
  • 17.    《華陽國志》:(建興十二年)秋八月,亮疾病,卒于軍,時年五十四。
  • 18.    《三國志》:(景初)三年春正月丁亥,太尉宣王還至河內,帝驛馬召到,引入卧內,執其手謂曰:"吾疾甚,以後事屬君,君其與爽輔少子。吾得見君,無所恨!"宣王頓首流涕。即日,帝崩於嘉福殿,時年三十六。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