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五一大掃蕩

鎖定
冀中軍區八路軍的一個二級軍區,司令員呂正操,下屬5個軍分區,1938年10月最盛時擁有 44個縣(其中22個縣完全控制)800萬人,部隊6.3萬。因為富庶而被八路軍稱為中國的烏克蘭,日軍則稱其為八路的兵站。五一大掃蕩就是日軍為摧毀這個八路兵站而發動的戰役。
名    稱
五一大掃蕩
發生時間
1942年5月1日
參戰方
冀中軍區
參戰方兵力
日偽軍五萬餘人

五一大掃蕩歷史背景

隨着中日戰爭長期進行,日軍華北方面軍在“五一”大掃蕩前對華北共產黨和八路軍已有更為深刻的認識。從1941年開始,日軍意識到“華北治安肅清之成效,迄難如我意之根源在於共產黨軍之對民眾滲透工作的深入與擴大”,因此,日軍在增加兵力的同時,加強對共產黨和八路軍的研究,對“剿共”策略作出調整,提出“剿共工作專靠武力討伐,將難期待其成效。”為此,日軍制定“肅正建設三年計劃”,對抗日根據地進行掃蕩與“蠶食”,發動“治安強化運動”與之配合;而且在掃蕩中大肆破壞根據地人力與物質資源,通過政治工作班進行所謂“搜索剔除”、“匪民分離”。 [1]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更急切地期望恢復華北治安,變華北為戰爭的兵站基地。日軍治安作戰的主要目的就在於“剿滅”敵對勢力、保證重要國防資源的開發與運輸。1942年2月,日軍華北方面軍制定並下達該年度“治安肅正建設計劃大綱”,確定本年度“尤其先將重點指向河北省北部的治安,併力求完成國軍總兵站基地之使命”。 [1] 
選擇冀中作為年度計劃重點,在於該地區對日軍治安肅正和資源開發有重大意義。而且,冀中抗日根據地對日軍主要交通線平漢、津浦、石德和北寧鐵路的運營形成重大威脅。摧毀冀中抗日根據地,這種威脅會大大減輕,並可使冀中豐富的資源為日軍所用,對其把華北建成戰爭的兵站基地有積極作用。 [1] 

五一大掃蕩日軍計劃

1942年4月中旬,日軍華北方面軍確定此次作戰方針為“對以呂正操為司令之冀中地區中共軍主力實施急襲包圍作戰,消滅其根據地,同時並用政治、經濟及思想等各種策略,一舉實現治安地區的目標”。以第四十一師團主力(6個步兵大隊為基幹)、獨立混成第九旅團兩個步兵大隊、第一一O師團白瀧部隊(4個步兵大隊為基幹)、第二十六師團坂本支隊(兩個步兵大隊為基幹)、騎兵第十三聯隊及獨立混成第七旅團小川部隊共計18個步兵大隊為掃蕩基幹部隊,第一一O師團、第二十七師團、第二十九飛行隊、河北省特務機關及石門特務機關配合。整個作戰分三期,採用壓縮包圍戰法,由白瀧部隊、小川部隊和獨立混成第九旅團從5月1日開始分別掃蕩滹沱河以北地區、河間與肅寧地區以及石德路以南地區(共約10天),使八路軍難於判斷華北方面軍企圖並將滹沱河北的八路軍趕入滹沱河南由滹沱河、滏陽河與石德路構成的三角地帶①,同時,第四十一師團乘火車徉動至邯鄲,做好向石德路展開之準備;繼而第四十一師團和獨立混成第九旅團從石德路由南向北,白瀧部隊和小川部隊從滹沱河北向南將三角地帶內的八路軍包圍消滅(約5天);然後進入第三階段第一期作戰(約10天),進行反覆掃蕩,消滅敵人和根據地設施,爾後進人第三期第二階段作戰(約15天),在掃蕩同時大力推進各項建設。最後,第四十一師團轉人對此地區的警備狀態,正式開始推進建設。 [1] 

五一大掃蕩八路軍反“掃蕩”準備

1941年日軍對根據地進攻加強時,抗日根據地內部也面臨巨大困難。八路軍擴軍已近根據地人力、物力極限,武器裝備嚴重缺乏。實力差距決定了中共反“掃蕩”作戰不能以保守地域為原則,保存實力乃為長期堅持敵後抵抗日軍的上上之策。然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八路軍總部對形勢判斷趨於樂觀,認為“華北的局勢雖然仍是嚴重的,但無論如何是會比較輕鬆與緩和些。顯然,這種判斷低估了日軍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為恢復佔領區治安、支持戰爭而更加積極進行作戰,發動大掃蕩,摧毀根據地的可能性,冀中根據地輕敵思想迅速蔓延開來。思想鬆懈致使冀中軍區對武裝鬥爭可能變為隱蔽方式的必要準備工作也沒有完成。冀中工委後來總結此時“準備更殘酷局面的任務在精神上及思想上即忽視、放鬆,如精兵簡政與兩套幹部的準備大部未完成”。儘管冀中軍區能夠通過日軍兵力調動、民夫徵集及日軍對友鄰根據地的行動等跡象來判斷日軍是否發動掃蕩與掃蕩規模,但是,日軍此次掃蕩的關鍵,即摧毀冀中、變冀中為治安區這一目的並沒被冀中軍區偵知。 [1] 
因此,1942年4月下旬冀中軍區以應對日軍例行掃蕩辦法確定反“掃蕩”方針為:各主力部隊要突破敵人“掃蕩”時的包圍圈,由內線轉到外線,轉到敵後;地區隊留原地區進行遊擊戰;在敵人沒有接近之前,冀中軍區首腦機關仍留在根據地的中心地區(深、武、饒、安)一帶活動,待敵人接近我們,基本形成合圍態勢時,再開始突破一點向外轉移。積極部署戰前準備工作:1.精簡區黨委、行署和軍區黨政領導機關,編餘人員分散到地方堅持反掃蕩:2.調第二十七團隨領導機關活動:3.加強偵查、通信聯絡和保密工作。與此同時,冀中軍區各軍分區也部署精簡人員於地方、堅壁物資和主力分散伸向外線等反掃蕩準備。冀中軍區如此部署,使其戰前準備存在缺陷。時任冀中軍區作戰科長的高存信回憶當時“對敵‘掃蕩’形勢的估計,是‘雨過天晴’‘敵來我去,敵去我回’的想法,所以在各種準備上,都是不夠的,特別放鬆了對敵長期、連續‘掃蕩’出現異常殘酷與困難環境的足夠警惕和準備”。 [1] 

五一大掃蕩“掃蕩”過程

1942年2月,“掃蕩”冀中抗日根據地作戰列入日本華北方面軍《1942年度肅正作戰計劃》。日軍3月進行調查,4月進行各項作戰準備,5月實施。5月1日,侵華日軍第四十一師團主力,獨立混成第九旅團、一一。師團、二十六師團、獨立混成第七旅團、二十七師團等各部在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岡村寧次的直接指揮下,向晉察冀邊區冀中抗日根據地發動了規模空前的大“掃蕩”。此次作戰按計劃從5月1日開始,到6月20日結束。作戰部隊分為直接作戰部隊和配合作戰部隊。作戰地區包括深澤、無極、晉縣、束鹿、安國、饒陽、安平、深縣、獻縣、武強、肅寧、博野、衡水等縣。 [2] 

五一大掃蕩第一期作戰

5月1日至10日為第一期作戰,是日軍誘迫冀中區中共黨政軍領導機關和八路軍主力進入滹沱河、滏陽河與石德路構成的三角地帶(合圍圈)的外圍“掃蕩”階段。 [2]  八路軍冀中軍區,於7日指示主力部隊大部轉向敵側後,但無法執行;機關、部隊被迫退入根據地中心區,陷於擁擠、被動局面。 [3] 

五一大掃蕩第二期作戰

從5月11日至15日為第二期作戰,是日軍集中兵力,實施“鐵壁合圍”,妄圖在合圍圈內聚殲八路軍領導機關和部隊主力階段。 [2]  八路軍奮力突圍。13日,冀中軍區領導機關率領第27團等,轉至滏陽河以東地區。 [3] 

五一大掃蕩第三期作戰

八路軍反掃蕩 八路軍反掃蕩 [3]
從5月16日至6月20日為第三期作戰,是日軍在合圍圈內進行反覆“清剿”階段。 [2]  日軍在抗日根據地中心區留下機動部隊,隱蔽集結於主要點線,故意留出較大空隙,引誘八路軍返回。中共冀中區黨委和軍區由於對敵情判斷不夠準確,認為敵人可能撤走,於是在5月21日、22日連續發出反敵“清剿”恢復地區的指示,指示第6、第8、第9軍分區主力部隊返回抗日根據地中心區。第6、第8軍分區部隊返回後,遭到日軍重兵圍攻,損失很大。第9軍分區部隊進至肅寧以西,得悉這一消息後,即返回白洋淀地區。 [3] 
6月4日,冀中區黨委和軍區根據上級指示,命令主力部隊分別轉移,離開冀中,留下大部分基幹團(小團)和地方游擊隊繼續堅持鬥爭。到7月初,冀中區黨政軍機關和主力部隊分別轉移到北嶽、太行、冀魯豫、冀魯邊區。日軍對冀中的大“掃蕩”到6月20日基本結束,大部陸續撤走,留下守備部隊和大量偽軍繼續“清剿”。 [3] 

五一大掃蕩“掃蕩”結果

至1942年6月上旬,日偽軍佔據冀中根據地所有縣城和較大集鎮、村莊;共建立1700多個據點,挖掘4000多公里封鎖溝,把冀中根據地分割成2600餘塊。此次日軍的殘酷“掃蕩”,使冀中根據地遭到嚴重摧殘,冀中軍區部隊減員16800餘人,8分區司令員常德善、政治委員王遠音、地委秘書長於時雨、30團團長蕭治國、政治委員汪威等中高級指揮員在反“掃蕩”中壯烈犧牲,羣眾被殺、被捕達5萬餘人,根據地全部變為日佔區和游擊區。冀中軍民在2個月的反掃蕩戰役中,共進行大小戰鬥272次,斃傷日偽軍1.1萬餘人。 [4-5] 

五一大掃蕩“掃蕩”影響

此次作戰,日軍在冀中區大肆燒殺、姦淫、搶掠,殘殺無辜羣眾2萬多人,抓走5萬多人,損失財產無數。這次大“掃蕩”使冀中抗日根據地大部變為敵佔區、游擊區,給冀中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 [2] 
冀中軍區主力部隊轉移後,中共開始轉變鬥爭形式和作戰方針。最終,冀中的總方針確定為“堅持平原羣眾抗日遊擊戰爭”。目前方針為“隱蔽的掌握鄉村政權,建立與開展城市工作,加強交通點線區域的廣泛統一戰線工作。鬥爭方式,以隱蔽的武裝鬥爭為主,但必須有公開的、小型的、來往不定的武裝鬥爭與之配合…同時須善於利用各種公開合法的鬥爭方式”。 [1] 
這樣,冀中的抗日鬥爭利用青紗帳掩護開始艱難轉變。在黨組織上,冀中區加強黨的一元化領導,統一領導武裝鬥爭和各種秘密鬥爭;公開的基層黨組織改變為秘密黨支部,建立秘密區委和平行支部,新發展的黨員組成新支部,和原支部平行。在政權上,精簡政府組織,改變組織機構,開展兩面政權鬥爭,建立堡壘户,積極挖地道。在統一戰線上,積極開展對偽組織、偽軍工作,冀中區各級黨委設立敵偽軍工作部,區委設敵工委員,基層黨支部設敵工小組;同時,更注重對各階層團結的鞏固。在武裝鬥爭上,化整為零,部隊以班組為單位穿便衣活動,派遣大量武工隊開闢地區。冀中敵後鬥爭進入一個新時期。 [1] 
參考資料
  • 1.    鄒鋮.冀中八路軍1942年“五一”反掃蕩新探[J].抗日戰爭研究,2013(02):32-47.
  • 2.    中共石家莊市委黨史研究室編.《中國共產黨石家莊歷史大辭典 1921-1949》: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07.10:第287頁
  • 3.    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史 1939-1945 第5卷 大戰圖志》:軍事科學出版社,1999.12:第294-295頁
  • 4.    李盛平主編.《中國現代史詞典》: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87.12:第818頁
  • 5.    河北省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作.《人間正道是滄桑 風雲河北 上下》:河北教育出版社,2020.10:第75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