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互聯網之子

鎖定
片名: 互聯網之子 / The Internet's Own Boy: The Story of Aaron Swartz
導演:布萊恩·耐本伯格
編劇: 布萊恩·耐本伯格
類型: 紀錄片
講述亞倫·斯沃茨 的短暫但是輝煌的一生。亞倫·斯沃茨,1986·11·8-2013·1·11·,程序員、作家、政治組織策劃人和積極行動主義者。他年僅14歲就參與創造RSS 1.0規格,在程式設計圈當中聲名大噪。斯沃茨是“求進會”共同創辦人(英語:Demand Progress),一直關注網際網路自由及網絡信息流通等議題。2011年7月19日他被指控自 JSTOR 非法下載大量學術期刊文章,並遭聯邦政府起訴被捕,因而獲得主流媒體關注。2013年1月11日早晨,他被發現在紐約市布魯克林區的公寓中上吊自殺身亡。
中文名
互聯網之子
外文名
The Internet's Own Boy: The Story of Aaron Swartz
類    型
紀錄片
製片地區
美國
拍攝地點
美國
導    演
布萊恩·耐本伯格
編    劇
布萊恩·耐本伯格
主    演
蒂姆·伯納斯-李
主    演
科利·多克託羅
彼得·艾克斯萊
勞倫斯·萊斯格
片    長
105 分鐘
上映時間
2014年06月27日
對白語言
英語
色    彩
彩色
imdb編碼
tt3268458
出品時間
2014年06月27日

互聯網之子影片介紹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語言: 英語上映日期: 2014-06-27 [1]  。片長: 105分鐘斯沃茨很早就參與網絡標準的制訂,並在14歲就參與創造RSS 1.0規格。 從那時開始他就成為 W3CRDF 核心工作小組的成員,跟John Gruber共同設計了排版語言Markdown,並參與其他許多計劃。斯沃茨早在 2000 年時就用wiki技術開發了 'theinfo' 百科全書計劃。他公司的後台也以 wiki 架設。Swartz曾在斯坦福大學讀書,但很快輟學創建Infogami軟件公司。Aaron Swartz還是社交新聞網站Reddit的三位創始人之一,2006年初,Infogami與Reddit合併,並在2006年底被出售給出版公司Condé Nast。Swartz在20週歲生日前出售了他所持有的股份。Swartz在2006年用wiki技術創辦了網上免費圖書館Open Library, 目的是為了讓每一本曾經出版過的書都有自己的網頁(“one web page for every book ever published”)。Swartz在2010年創立了反對互聯網審查的Demand Progress。這個機構通過Email及其他媒體組織羣眾,針對特定議題向國會議員及其他意見領袖表達意見、施予壓力 [1]  。2011年7月19日,Swartz因數字偷竊被捕,被控從MIT和JSTOR下載了480萬篇學術論文,他在支付10萬美元保釋金後被釋放。Swartz是利用外置硬盤、通過物理接觸的方式從MIT內網運行腳本下載JSTOR論文的。2013年1月自殺身亡 [1] 

互聯網之子演員表

角色 演員
-- 勞倫斯·萊斯格

互聯網之子電影劇情

The Internet's Own Boy follows the story of programming prodigy and information activist Aaron Swartz. From Swartz's help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asic internet protocol RSS to his co-founding of Reddit, his fingerprints are all over the internet. But it was Swartz's groundbreaking work in social justice and political organizing combined with his aggressive approach to information access that ensnared him in a two-year legal nightmare. It was a battle that ended with the taking of his own life at the age of 26. Aaron's story touched a nerve with people far beyond the online communities in which he was a celebrity. [1] 

互聯網之子政治觀念

斯沃茨是一位活躍的部落客。 他曾撰寫幾篇知名文章,包含: "Who Writes Wikipedia" 以及 "HOWTO: Be More Productive"。斯沃茨主要活躍於社會分析及政治運動,他是Change Congress的理事, 並在 2010 年成為 哈佛大學 Safra Center for Ethics 的研究員。斯沃茨創立Demand Progress 。 這個機構透過 email 及其他媒體組織羣眾,針對特定議題向國會議員及其他意見領袖表達意見、施予壓力。

互聯網之子聲援

按照官方的指控,斯沃茲進入 JSTOR 數據庫時,使用了假名 “Gary Host”,縮寫即為 ghost(幽靈)。斯沃茲通過自己編寫的腳本程序,使得超過1300 份期刊的每一期內容均一頁一頁地自動跳進他的電腦。理論上,他可以下載 JSTOR 數據庫裏的所有內容,從而把整座“倉庫”都清空。
在 Aaron Swartz 因此事而被捕後的第三天,一個用户名為 Greg Maxwell 的人,在海盜灣上傳了一個torrent 文件,裏面包含 18592 篇共計 32.48GB 來自 JSTOR 的論文,並表示“這些論文應該對所有人免費”。

互聯網之子自殺死亡

美國當地時間2013年1月11自殺身亡,年僅26歲。Aaron Swartz的叔叔已經向《The Tech》證實了這一消息。[1]

互聯網之子精神家園

在互聯網時代,斯沃茲被支持者稱為“羅賓漢”。和維基解密的阿桑奇一樣,享有綠林好漢般的榮譽。或者説,他們都在用破壞性的方式做對的事情。
據起訴書的指控,斯沃茲利用MIT(麻省理工學院)網絡,偽造身份,侵入JSTOR論文數據庫,總共下載480萬篇論文,導致JSTOR一度癱瘓。由於他不斷變換IP和MAC地址,躲過封鎖,JSTOR無計可施,被迫禁止所有MIT用户訪問,長達四天。
斯沃茲是怎麼想的呢?從他一貫的行為來看,應該是信息自由主義者的邏輯:這些論文本就應該屬於公共領域,把屬於公眾的東西還給公眾,不是合情合理的嗎?在斯沃茲被捕後的第三天,一個用户名為Greg Maxwell的人,在海盜灣上傳了一個BT下載種子,裏面包含18,592篇來自JSTOR的論文,共計32.48GB。這位聲援者説,“學術論文本應該允許自由獲得,但是大多數論文都被像JSTOR這樣的守門員,以高額收費的形式阻止傳播。”
斯沃茲不僅有程序員和黑客的行動聲援,他更有廣大的師友們助陣。著名法學家勞倫斯·萊斯格(Lawrence Lessig)和科幻作家科利·多克託羅(Cory Doctorow)是其中的代表。
斯沃茲自殺後,萊斯格在其Tumblr主頁上寫了名為“檢察官是施暴者”的文章。這位哈佛法學院的教授,言語中透着嚴謹和邏輯:“如果政府的指證是真的,那麼斯沃茲確實做錯了。如果不是法律上的錯,至少也是道德上的錯。他為之奮鬥的事業,也一直是我的奮鬥目標。但正如我尊重那些在這一點上不同意我的人一樣,這些手段是我不支持的。”
萊斯格接着追問,假如政府證實了這個案件,需要作出懲罰。但合適的懲罰是什麼呢?他是一個恐怖分子嗎?他是一個試圖從偷竊的物品獲益的破壞者嗎?在萊斯格看來,政府一直試圖以極端化的方式來為斯沃茲的行為定性。斯沃茲“盜竊”的“資產”價值“數百萬美元”。這些措辭意味着他的目標是從犯罪中獲利。但是,誰要是認為能夠拿一堆學術論文賺錢,他要麼就是瘋子,要麼就是在説謊。
科利·多克託羅的文章要感性得多。這位知名科幻作家,在Boingboing網站上發表了長文“安息吧,斯沃茲”。他回憶起最初碰見斯沃茲時,這小子才14歲或15歲,多克託羅把他介紹給法學家萊斯格,斯沃茲開始參與知識共享(Creaive Commons)的技術團隊,投身技術自由事業。
多克託羅的描述或許更接近斯沃茲的痛苦根源:“他似乎總在尋找導師,而這些導師中幾乎沒有誰可以滿足他心中那不可能達到的目標。這讓他痛苦和難受,這也是他往往高調、公開批評他的朋友和老師的根源。因為他的聰明、熱心和友善,他也經常被人們原諒……我們都知道,斯沃茲不光對我們非常失望,這也同樣反映了他對自己和這個世界的失望。”
或者説,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斯沃茲願意用極端手段來完成他認定的理想。而這最終造成了悲劇。
多克託羅説,在Reddit賣給《連線》/康泰納士集團後,斯沃茲變成了一個全職的、不妥協的、不計後果而又讓人愉快的搗蛋鬼。
2008年,他以一己之力“解放”了20%的美國法律。PACER系統是一個讓美國公眾查找(公共領域的)法庭記錄的系統,每次查詢都要付費。斯沃茨編寫了一個小程序,從PACER中下載了海量文檔,約佔整個數據庫的20%,將之置入RECAP──這是一些活躍分子搭建的開放數據庫,允許用户將自己購買的判例法放入自由/公共領域。
這次行動顯然是JSTOR事件的前奏。美國聯邦政府痛恨此事,FBI開始調查。有一陣子,他似乎要纏上法律官司了,但他最終逃脱,並得意歸來。斯沃茲還創立了一個名為Demand Progress的羣體,用他的技術嗅覺、金錢和熱情去參與公共政策的鬥爭。科技界抗議“禁止網絡盜版法案”(SOPA)的勝利,這個羣體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
多克託羅在文中長篇引用了斯沃茲給他的一封信。當時,多克託羅正在為他的著名小説《小兄弟》(Little Brother)書寫續集《家園》(Homeland)。斯沃茲以驚人的細節和想象力,為多克託羅的小説貢獻了未來科技如何參與政治的場景:新一代的網絡工具,讓有信念的候選人通過技術擊敗了由金錢利益集團和掌權者控制的選舉遊戲。
這是《黑客帝國》以及諸多賽博朋克和反烏托邦小説的常見主題。Neo用技術和暴力打破Matrix對真實世界的遮蔽,而斯沃茲則用入侵數據庫、將公共物品還給人民,來反抗落伍的版權制度和既得利益。
“在斯沃茲身上,政治洞見、技術能力和關於人和事的智慧實現了無與倫比的融合。我想他本可以讓美國(世界)政治發生革命,他的遺產仍有可能產生這一作用。”多克託羅對斯沃茲的評價,竟然上升到如此的高度
其實,萊斯格和多克託羅的文字透露了一個意思:有一項共同的事業,把他們和斯沃茲聯繫在一起。這項事業牽扯到知識產權、著作權法和一種新時代的自由理念。
知識共享(Creative Commons)是這一自由運動的階段性成果。傳統的著作權中有兩種極端,一端是“保留所有權利”(All Rights Reserved),另一端則是“不保留任何權利”(即公共領域)。而知識共享協議,則試圖在兩者之間的廣大灰色地帶保有彈性,使得創作者可以“保留部分權利”。在知識共享協議下,創作者可選擇署名、非商業性、禁止演繹等多種許可或者不同組合。這樣就能既保證作品的傳播,也可能保留其他某些權利。
知識共享組織在2001年正式運行,萊斯格是創始人之一。而多克託羅則用自己的行動來支持這一理念。他的第一部小説《魔法王國的潦倒》(Down and Out In the Magic Kingdom)於2003年發表,在發佈付費圖書的同時,也發佈了免費的電子版。但這不只是簡單的免費,而是依託知識共享的協議,允許讀者傳播電子版,只要不用來賺錢。後來他又許可了此書的衍生產品。
老頭們讓自己的作品進入版權的灰色地帶,以保守和温和的方式促進版權制度的漸變,而年輕的斯沃茲卻以激進的方式探路。
在2008年的“游擊隊自由進入宣言(Guerrilla Open Access Manifesto)”中,斯沃茲稱,不論信息存儲在何處,他們都將義不容辭地“獲取信息,建立備份,並同全世界分享……是時候了,(我們)將走出陰影,並按照悠久的民間起義傳統,表達對公共文化盜竊的抗議。”他用自己的生命完成了一次激進的革命。[5]

互聯網之子各方説法

TechsrunchIT編輯Nik Cubrilovic指出,上一年9月,RedditRSS1.0規格聯合創始人Aaron Swartz曾為他的訴訟案向公眾發出過一些求助信息,而那時的民眾似乎都沒有對此特別地上心。[6]
李開復指出,MIT作為過激的原告加上美國司法的問題導致了這個悲劇:(1)互聯網犯罪應該怎麼處理?黑客盜取文件應該處分,但是50年徒刑比搶銀行和一些殺人犯還要重!(2)過去哈佛能原諒蓋茨AT&T沒起訴喬布斯,作為創新前衞MIT卻拒絕緩刑妥協,把Swartz逼上死路,(3)訴訟費用讓很有錢的Swartz幾乎破產。[7]
施瓦茨的家人及其夥伴塔仁·斯蒂勒布里克-考夫曼(Taren Stinebricker-Kaufmann)共同就施瓦茨自殺事件發佈了聲明,並宣佈施瓦茨的葬禮將於1月15日(星期二)舉行。聲明透露,施瓦茨是週五自縊身亡。施瓦茨的家人在聲明中對麻省理工學院(MIT)和美國聯邦檢察官進行了痛斥。此前,麻省理工學院和聯邦檢察官指控施瓦茨在麻省理工學院的網絡上非法下載了大量的學術文件,為此施瓦茨可能將面臨30年的牢獄之災。施瓦茨的家人在聲明中指責稱,正是這些指控導致了施瓦茨的自殺身亡。
施瓦茨的家人在聲明中寫道:“施瓦茨的死亡並非簡單的個人悲劇,這是美國刑事司法系統濫用恐嚇手段和越權導致的結果。麻省理工學院官員和馬薩諸塞州聯邦檢察官的決定導致了施瓦茨的死亡。”
這番批評的言論也得到了施瓦茨好友、哈佛大學教授拉里·萊辛(Larry Lessig)的支持。拉里稱政府檢察官在此事件中就是一個“欺凌弱小者”,並稱施瓦茨已經被政府侵略性的處理方式逼上了懸崖。[8]

互聯網之子結果

據外媒報道,美國地方法庭在Aaron Swartz選擇自殺作為終結一切痛苦之後,終於撤銷了對其數字偷竊的控告根據地方法庭律師團發表的聲明可以看到,此次法庭決定“收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源自於Swartz的自殺。[9]
在事件中被指“坐視不理”的麻省理工大學發表全校聲明,對事件表示“極度哀痛”,並承諾會徹查學校導致其自殺的原因[10]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