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于都嗩吶

鎖定
于都嗩吶是江西省的傳統民間音樂。嗩吶,是一種為廣大農民羣眾所喜聞樂見的管絃樂器,在贛南民間有着深厚的基礎。一般百姓家裏舉辦婚喪壽慶、蓋新房、慶豐收、上大學等等,都要請嗩吶樂手來熱鬧一番。村坊上舉行迎神賽會,或其它大型活動,也必定有嗩吶以壯氣氛。然而,在贛南各縣市中,最有特色的要數于都嗩吶,作為贛南客家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珍珠,于都嗩吶有着深厚的歷史底藴和羣眾基礎。當地人稱嗩吶藝人為“鼓手”。 [1] 
據統計,于都縣共有嗩吶樂隊800多個,嗩吶樂手2000多人,是一個鄉鄉有嗩吶隊,村村有嗩吶手,常常能聽到嗩吶聲的“嗩吶藝術之鄉”(1993年江西省文化廳已授予于都縣該稱號)。
中文名
于都嗩吶
音樂特色
贛南採茶戲“燈腔”、“茶腔”
演奏方式
吹奏以齊奏、對吹、吹打併重
相關作品
《將軍下馬》、《下山虎》等

于都嗩吶歷史沿革

于都嗩吶歷史悠久。據有關資料記載,早在一千多年以前,于都民間便“鼓手舉於道路,往來人家,更闌不歇。”于都人稱嗩吶為“鼓手”,實為“吹鼓手音樂”。其樂器以扁鼓和嗩吶為主,配以鑼、鈸等打擊樂,所以俗稱“吹打”。當地嗩吶手就有這麼四句順口溜:“七寸吹打拿在手,五音六律裏邊有。婚喪嫁娶沒有我,冇聲冇息蠻難過。”

于都嗩吶音樂特色

于都嗩吶吸取了贛南採茶戲“燈腔”、“茶腔”音樂的內涵與特色,曲牌繁多。據調查,嗩吶老曲調有280多個。分為喜調和悲調兩種:喜調輕快、歡樂,悲調深沉、低吟。吹奏講究“鼓板分明,粗細結合,高昂悠揚,音樂協調。”是客家八音最主要的樂器,也是客家人非常喜愛的一種傳統樂器。

于都嗩吶演奏方式

吹奏以齊奏、對吹、吹打併重。吹打能長能短,可坐可行,十分輕便靈活,不受時間、場地等條件限制。演奏分路行、坐吹兩種。路行吹奏的曲調,一般為《將軍下馬》、《下山虎》、《百鳳朝陽》、《春景天》等歡快熱烈的曲牌。坐吹,即樂班圍桌而坐,配合琴、笛、鑼鼓進行吹奏。常用曲牌有《十堂花》、《揚州調》、《結心草》、《洞房》等。對吹的曲牌有《公婆調》、《斑鳩調》等細膩悠揚的民間小調。齊奏,就是幾十人甚至一、二百人在一起同吹一支曲子,也即大合奏。這時,激越而氣勢磅礴的演奏,會把整個場景推向高潮。置身其境,你會感覺到一種精神在昇華,因為這是壯美和力量的匯合,是客家人勇敢頑強、開拓向上精神風貌的展現!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