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二色刺尻魚

鎖定
二色刺尻魚Centropyge bicolor (Bloch, 1787),又稱二色棘蝶魚,俗名石美人、雙色神仙、黃鸝神仙,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蓋刺魚科刺尻魚屬的其中一種。為觀賞魚類。
外文名
Bicolor angelfish
別    名
二色棘蝶魚,石美人
雙色神仙
黃鸝神仙
中文學名
二色刺尻魚
拉丁學名
Centropyge bicolor(Bloch, 1787)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硬骨魚綱
亞    綱
輻鰭亞綱
鱸形目
亞    目
鱸亞目
蓋刺魚科
刺尻魚屬
二色刺尻魚
分佈區域
印度-太平洋

二色刺尻魚簡介

分佈於印度洋、太平洋熱帶海域:中國的南海和台灣南部海域也有分佈,棲息在珊瑚礁區,以海藻、海綿、海鞘及甲殼動物等為食。喜成對或集小羣活動。體橢圓形,頭部兩眼間由一藍黑色斑帶相連二魚體前半部鮮黃色,後半部藍色,尾部黃色:成魚最大體長15釐米。
二色刺尻魚是價格較高的觀賞品種,同種間會爭鬥不宜同養。飼養空間大些為好,最好400升以上,水温24~27℃,投餵各種海產肉類和藻類,也可喂人工專用餌料 [1] 

二色刺尻魚特徵

本魚體橢圓形;頭部輪廓略突出。吻鈍而小。眶前骨遊離,下緣凸出,後方具棘;前鰓蓋骨具鋸齒,具一長強棘;間鰓蓋骨短圓。上下頜相等,齒細長。本魚之特徵乃尾鰭及臀鰭之前的魚體為亮黃色,而其間則為深藍色,包括在此區內的背鰭和臀鰭亦皆為藍色,而在身體前面藍黃交界處有條淡黃色橫帶。兩眼間則由一藍色鞍狀斑相連。眶間區具黑橫帶,向下擴展至眼下方。體被稍大櫛鱗,軀幹前背部具副鱗。背鰭硬棘14枚,軟條15~16枚;臀鰭硬棘3枚,軟條17~18枚;背鰭與臀鰭軟條部後端尖形;腹鰭尖形,第一棘幾達臀鰭;尾鰭圓形。體長可達15釐米。

二色刺尻魚生態

棲息深度1-10m。喜歡棲息在珊瑚礁茂密的區域,常成對或一小羣出現,多在靠近底部處活動,能迅速地由一個藏身處一向另一處。屬雜食性,以藻類、珊瑚蟲及附着生物為食。

二色刺尻魚分佈

分佈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東非沿岸,東至薩摩亞和土阿莫土羣島。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新喀里多尼亞。遍佈密克羅尼西亞。
分佈範圍國家及地區如下:
非洲:厄立特里亞、吉布提、索馬里、肯尼亞、坦桑尼亞、莫桑比克、南非、馬達加斯加、科摩羅、塞舌爾、毛里求斯、留尼旺(法)、印度礁、歐羅巴島。
亞洲:也門、阿曼、伊朗、巴基斯坦、印度、斯里蘭卡、馬爾代夫、查戈斯羣島(英)、孟加拉國、緬甸、泰國、柬埔寨、越南、中國、台灣、日本、小笠原羣島(日)、菲律賓、馬來西亞、文萊、新加坡、科科斯羣島(澳) 、阿什莫爾礁(澳)、聖誕島(澳)、羅利沙洲(澳)、印度尼西亞、東帝汶。
大洋洲:巴布亞新幾內亞、澳大利亞、北马里亞納羣島、密克羅尼西亞、馬紹爾羣島、所羅門羣島、新喀里多尼亞、瓦魯阿圖、瓦利斯和福圖納、圖瓦盧、帕勞、關島(美)、瑙魯、基里巴斯、威克島(美)、斐濟、湯加、托克勞(新)、紐埃(新)、薩摩亞、美屬薩摩亞、庫克羣島(新)、萊恩羣島、約翰斯頓島(美)、夏威夷羣島、塔希提島、社會羣島、土阿莫土羣島、土布艾羣島、馬克薩斯羣島 [2] 

二色刺尻魚經濟利用

一般以潛水方式捕捉。為顏色鮮豔的觀賞魚類,無食用經濟價值。

二色刺尻魚飼養信息

<br>
最小水族箱尺寸:150升
飼養難度:中等
飼養要求:鹽度1.020-1.025;pH值8.1-8.4
性情:一定攻擊性
水族箱最大成體尺寸:15釐米
礁岩缸兼容性:小心
食物要求:雜食
種屬:蓋刺魚科
主要產地:斐濟、塔希提島
身體前半部是黃色,後半部分是深藍色。一條深藍的條紋從頭頂延伸到眼部,尾巴是黃色的。
150升以上水族箱飼養,需要足夠的躲藏地點及活石供其取食。最好不要放入珊瑚缸中,會啃食軟硬珊瑚及貝類。
雌雄沒有區別,很難在水族箱中產卵。可以飼餵螺旋藻、海藻、高質量的神仙餌料及糠蝦、凍蝦 [2] 
參考資料
  • 1.    潘義川編著,郵票中的魚類鑑賞 上 觀賞魚類,東北大學出版社,2015.08
  • 2.    大衞·麥克唐納, 麥克唐納, 程高齡. 世界動物大百科全書[M]. 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