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二肋螺螄

鎖定
二肋環螺螄(學名:Margarya bicostata):是田螺科、螺螄屬動物。是一種淡水生有螺厴和螺殼的軟體動物。貝殼大,圓錐形至近球形,高度可達近70毫米;厚實堅固,棕色或黃棕色;大部分有7個螺輪,包括2個原螺輪,具三條強螺旋螺稜或數條弱環,臍部周圍無雕紋,成體珠光層極薄,近乎透明,外層呈褐色,常呈虹彩;厴蓋厚,遠小於螺口孔徑;中央齒有1個長三角形的中央小齒,外緣齒上的小齒總是少於10個。
生長在中國雲南省撫仙湖,近岸和較深的水域都有發現,但在岸邊已經根本不見了。生活於撫仙湖2-5米深處,無水生植物的礫石和沙質基質上。
(概述圖參考來源: [3] 
中文名
二肋環螺螄
拉丁學名
Margarya bicostata
動物界
軟體動物門
腹足綱
中腹足目
田螺科
環螺螄屬
二肋環螺螄
亞    綱
前鰓亞綱
亞    種
無亞種 [1] 
命名者及年代
Tchang & Tsi, 1949
保護級別
瀕危(EN)IUCN標準 [2] 

二肋螺螄形態特徵

二肋環螺螄貝殼大,圓錐形至近球形,高度可達近70毫米;厚實堅固,棕色或黃棕色;大部分有7個螺輪,包括2個原螺輪,除原螺輪外,每一個在上部都有發育良好的斜肩;雕刻多變,螺紋多為3個,很少有4個,螺稜強而光滑,第3個螺稜總是被上部縫合線覆蓋,因此在螺旋螺紋上幾乎看不見;有的個體只有3-5個較弱的螺旋環,甚至在螺紋中間沒有任何螺稜,但在縫合處仍有明顯的螺稜,並且沒有任何軸向肋骨、結節或附件;沒有任何明顯的螺稜延伸到臍部。螺口卵形,小於或等於殼高,外唇下、中、肩部常具鈍角;成年活體的珠光層很薄,幾乎是透明的,外層呈褐色,而且總是呈虹彩狀,而死去的螺殼很快就變成了不透明的藍灰色,但仍帶有珍珠般的光澤。臍小或無。 [3] 
成熟的幼殼大,有4個輪生帶,中等透明,淡黃色;前兩個螺紋光滑,無斜肩;第3、4輪帶有明顯的斜肩,多為3個光滑的螺稜,部分個體缺少第2個螺稜,只有表面光滑,第3個螺稜幾乎被第3個輪上的上縫線覆蓋;體輪基部的臍區光滑;螺口卵形,近殼高的一半。 [3] 
厴蓋呈角狀,卵形,厚實,紅褐色,有亞中央核和同心生長紋;核大、光滑、厚;厴蓋瘢痕很大,比較粗糙,外面光滑,明顯增厚。厴蓋比螺口徑小得多。 [3] 
齒舌(N=2)長圓形,有69或90排牙齒。中央齒鐘形,有長三角形中央小齒,兩側各有3-4個較小的向內鈎狀齒尖。側齒寬長橢圓形,有一個大的、匕首狀的中央小齒,兩側各有兩到四個較小但長的尖牙。邊緣齒,細長,稍長圓形;內緣齒具大而呈匕首狀的中央細齒,兩側各有5-6個小尖齒;外緣齒鈍,具5-7個小尖牙。 [3] 
二肋螺螄 二肋螺螄 [3]

二肋螺螄近種區別

貝殼的形狀和和紋飾變化很大,因此經常與螺螄屬甚至田螺科的其他物種混淆。更多的球狀殼可能類似於滇池螺螄或其他田螺物種,星雲湖的一些個體類似於光肋環螺螄的殼;然而,它與光肋環螺螄的明顯區別在於其較低的尖頂,具有較少的螺稜和較小的厴蓋、較薄的珠光層以及長三角形的中央細齒和鈎狀齒尖。 [3] 

二肋螺螄棲息環境

二肋螺螄生長在撫仙湖,近岸和較深的水域都有發現,但在岸邊已經根本不見了。二肋螺螄可能仍存在於湖的較深部分。生活於撫仙湖2-5米深處,無水生植物的礫石和沙質基質上。 [2-3] 

二肋螺螄分佈範圍

該種曾經很常見,分佈於中國雲南滇池和撫仙湖。由於滇池的污染程度很高,可能已經沒有分佈。是中國雲南省的特有種,產於撫仙湖(212平方公里)和一個與湖相連的人工池塘(池塘很小)。 [2] 
二肋螺螄分佈圖 二肋螺螄分佈圖 [2]

二肋螺螄保護現狀

二肋螺螄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08年ver3.1——瀕危(EN)。 [2] 

二肋螺螄種羣現狀

該物種因其分佈面積小(發生範圍和佔有面積均小於500平方公里),僅在兩個地點出現,並且亞種羣數量、分佈範圍、種羣數量持續下降,因此被列為標準B瀕危物種規模和棲息地質量。由於其有限的範圍和當前的威脅,該物種很可能符合極度瀕危的條件,但尚缺乏關於種羣規模和減少率的數據能夠證實這一點。 [2] 

二肋螺螄主要威脅

由於二肋環螺螄生存的湖水被污染,以及捕食性魚類在棲息區域的侵入,該物種在的深水棲息地的生存也變得很困難。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