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二聖臨朝

鎖定
二聖臨朝,是唐代歷史上重要事件,發生在公元664年,通過處理上官儀事件,武則天得以垂簾聽政,從此武則天在羣臣面前樹立了和唐高宗並尊的地位。
二聖臨朝時,武則天並未和唐高宗同坐,而是在高宗後面垂簾聽政,從而參預朝政。 [1] 
中文名
二聖臨朝
地    點
東都洛陽
發生時間
664年
歷史人物
武則天、唐高宗

二聖臨朝事件背景

二聖臨朝是武則天一生中光彩奪目的一筆。
垂簾聽政在中國古代並不罕見,但是一位年富力強的皇帝竟然允許皇后垂簾聽政,這可是非同一般。不過唐高宗這樣做倒是有例可循的。
首先,早在永徽六年(655年)廢后之戰白熱化的階段,武后就曾在高宗的默許下偷聽他和元老大臣的交談。當時褚遂良以辭官要挾唐高宗,君臣之間鬧得不可開交的時候,武則天不就在簾子後面發出一聲斷喝:“何不撲殺此獠”嗎!如今只是把這種臨時性的行為常規化和制度化了。另外,從北朝以來,受鮮卑等北方少數民族的影響,家庭主婦的地位空前高漲,常常是內外兼顧。
隋文帝時期,每次上朝,獨孤皇后必定同輦相隨,令宦官侍立於文帝身旁,大事小情,隨時傳報。文帝退朝,皇后再車駕同返,當時就有二聖之稱。所以高宗能夠答應武則天臨朝,也是受這樣的時代背景和社會風氣影響。

二聖臨朝事件過程

唐高宗廢后的念頭剛剛打消,武則天就找他談話了,而且談得推心置腹。她説,您是個好皇帝,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但是您有一個弱點,就是耳軟心活,容易拿不定主意,聽別人攛掇。您哪裏是真的想廢掉我呀,但是上官儀在您耳邊一調唆,您就把握不住了,差一點就把我廢掉。
這事情如果真的發生了,您會造成多大的失誤啊。為了不再出現這樣的問題,以後我陪着您一塊上朝,大臣無論是對你進忠言還是進讒言,我都幫您分析分析,這樣您就不會魯莽行事了。明確提出了和唐高宗一起臨朝聽政的要求。
唐高宗如何反應的呢?他此刻心裏充滿了悔恨和不安,正不知怎麼向老婆大人賠罪呢。再説,唐高宗性格軟弱,武則天這些年在他心裏已經牢牢地樹立起了妻子、參謀加姐姐的地位,唐高宗覺得很難再拒絕她的任何要求,就同意了武后的建議。

二聖臨朝事件影響

然走上前台垂簾聽政,表明高宗向天下臣民認可了武后參政議政的合法性。對武則天而言,這樣做的第一個好處,就是使大臣無法再和皇帝謀劃對她不利的行為。試想,面對簾子後面虎視眈眈的武皇后,誰還敢再對皇帝説“皇后專權,不如廢之”呢!第二個好處是讓武后對朝政的參與不再侷限於皇帝生病的時候,她的政治經驗和影響力都進一步增長。從此,政局無論是好還是壞,都不能再忽視武皇后的作用了。官僚們開始習慣於對一個女人俯首稱臣,最後,心情複雜地注視着這個女人逐步走向權力的巔峯。

二聖臨朝史料記載

  • 《舊唐書·高宗本紀》:“時帝風疹不能聽朝,政事皆決於天后。自誅上官儀後,上每視朝,天后垂簾於御座後,政事大小皆預聞之,內外稱為“二聖”。帝欲下詔令天后攝國政, 中書侍郎郝處俊諫止之。”
  • 《新唐書》:“上元元年,高宗號天皇,皇后亦號天后,天下之人謂之“二聖”。
  • 《資治通鑑·唐紀十七》:“自是上每視事,則後垂簾於後,政無大小,皆與聞之。天下大權,悉歸中宮,黜陟殺生,決於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中外謂之二聖。”
“天下大權,悉歸中宮,黜陟殺生,決於其口”雖然有點誇張,但是從此以後,朝廷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在武則天的掌握之中卻是事實。唐代人管皇帝叫“聖人”,現在帝后共同臨朝掌政,人們就把他們合稱“二聖”。
參考資料
  • 1.    《舊唐書·高宗本紀》:“時帝風疹不能聽朝,政事皆決於天后。自誅上官儀後,上每視朝,天后垂簾於御座後,政事大小皆預聞之,內外稱為“二聖”。帝欲下詔令天后攝國政, 中書侍郎郝處俊諫止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