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乾薹

(葉苔科葉苔植物)

鎖定
乾薹為石蓴科植物滸苔、條滸苔、扁滸苔、緣管滸苔等的藻體。生長於風浪平靜的內灣、中潮帶灘塗或石沼中。或在平靜的內灣泥底灘塗上。中國沿海均有分佈,浙江、福建沿海生長較多。具有軟堅散結;化痰消積;解毒消腫等功效。主治癭瘤;瘰癧;癰腫;瘡癤;食積;蟲積;脘腹脹悶;鼻衄。
中文名
乾薹
植物界
苔蘚植物門
苔綱
葉苔目
葉苔科
葉苔
乾薹
分佈區域
中國沿海均有分佈,浙江、福建沿海生長較多。

乾薹形態特徵

苔蘚植物是一種小型的綠色植物,結構簡單,僅包含莖和葉兩部分,有時只有扁平的葉狀體,沒有真正的根和維管束。苔蘚植物喜歡陰暗潮濕的環境,一般生長在裸露的石壁上,或潮濕的森林和沼澤地。
比較高級的種類,植物體已有假根和類似莖、葉的分化。植物體的內部構造簡單,假根是由單細胞或由1列細胞所組成,無中柱,只在較高級的種類中,有類似輸導組織的細胞羣。苔蘚植物體的形態、構造雖然如此簡單,但由於苔蘚植物具有似莖、葉分化,孢子散發在空中,對陸生生物仍然有重要的生物學意義。
在植物界的演化進程中,苔蘚植物代表着從水生逐漸過渡到陸生的類型。
乾薹 乾薹
⒈滸苔 藻體亮綠色至暗綠色,叢生,主枝明顯,多細長分枝,一般高0.5-1m,甚至可達2m。幼藻細胞排成縱列;長成後逐漸不明顯。細胞表面觀為多角形至近似方形,寬10-12μm,長12-18μm。每個細胞含單一的葉綠體和1個澱粉核。
⒉條滸苔 藻體亮綠色或暗綠色,管狀膜質,高20-40(-80)cm。多分枝,一般二至三回,分枝線形或較寬,在同一藻體上可見單列枝及多列枝,分枝頂端可見排成縱列的單列細胞。細胞表面觀為長方形或方形,長20-33μm;直徑30-50μm,每個細胞內含單一的葉綠體和2-3(-4)個澱粉核。藻體厚26-70μm。
⒊扁滸苔 藻體亮綠色或深綠色,管狀略扁,膜質,高約15-40cm,寬約1-2cm,基部分枝較密,下部狹而細,上部伸展呈扁管狀。細胞圓形至多角形,不排成縱列,直徑10-27μm,有1個澱粉核,色素體不充滿。
⒋緣管滸苔 藻體微黃至暗綠色,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不分枝,高約10-30(-90)cm。柄管狀中空,上部扁平,葉狀體為單層細胞,邊緣波狀皺褶,葉緣中空為兩層細胞相連而成,細胞不規則排列,直徑10-20μm,內含杯狀葉綠體和1個澱粉核。

乾薹生長環境

生長於風浪平靜的內灣、中潮帶灘塗或石沼中。或在平靜的內灣泥底灘塗上。

乾薹分佈範圍

中國沿海均有分佈,浙江福建沿海生長較多。

乾薹主要價值

乾薹 乾薹
【乾薹的功效介紹】:乾薹 (《食療本草》)【別名】海苔菜(《本草匯言》),苔菜(姚可成《食物本草》)。
【考證】出自《本草綱目》:乾薹,海苔也,彼人幹之為脯。蘇恭以此為水苔者不同,水苔不甚鹹。
【來源】為石蓴科植物條滸苔的藻體。
【植物形態】條滸苔藻體亮綠色或暗綠色,高可達40釐米左右;多細長分枝,一般分枝2~3回,有時分枝毛狀或較寬。藻體自基部到頂端細胞排列成縱列。體厚26~70微米。多生於中潮帶、內灣泥底,潮間帶的窪地水沼中生長更繁盛。分佈浙江、福建沿海一帶及台灣、廣東沿岸。
乾薹在民間亦作食用,品種很多,常數種混雜一起。除上述條滸苔外,尚有育枝滸苔(中國沿海各地皆有分佈)、扁滸苔(常見於黃海、渤海沿岸,台灣亦產)、腸滸苔(遍佈中國南北沿海)等。
【採集】冬、春間採取。
【性味】鹹,寒。
①《嘉祐本草》:鹹,寒。
②《本草匯言》:鹹,微寒,有小毒。
乾薹 乾薹
【功用主治-乾薹的功效】軟堅,消結,化痰。治癭瘤、瘰癧,煩熱鼻衄。
①陶弘景:治癭瘤結氣。
②孟詵:治痔,殺蟲。
霍亂嘔吐不止,煮汁服。
③《本草拾遺》:心腹煩悶者,(乾薹)冷水研如泥,飲之。
④《日用本草》:消茶積。
⑤《綱目》:燒末吹鼻止衄血;湯浸搗敷手背腫痛。
⑥《隨息居飲食譜》:清膽,消瘰癧、癭瘤,泄脹,化痰,治水土不服。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
外用:搗敷。
【宜忌】①孟詵:苔脯食多,發瘡疥,令人痿黃少血色。
②《日用本草》:有咳嗽人不可食。

乾薹性狀

性狀鑑別 ⑴滸苔 藻體亮綠色、暗綠色,叢生,管狀或扁壓。主枝明顯,長與直徑變化較大,一般長達1m以上;具多數分枝。氣微腥,味淡、微鹹。
⑵條滸苔 藻體長可達40cm左右;多細長分枝,有的分枝毛狀或較寬。
⑶扁滸苔 藻體扁條狀,主枝與分枝相似,長15-30cm。
⑷緣管滸苔 藻體較寬,呈片狀,披針形,長10-30cm。

乾薹化學成份

⒈滸苔 藻體含28-異巖藻甾醇,24-亞甲基膽甾醇,膽甾醇,植醇,順-7-十七碳烯,二十烷,十八碳不飽和脂酸,3,4-苯並芘,三甲基-7-(3-甲基丁基)-十二烷,另外還含有硫酸多糖。
⒉條滸苔 藻本含十五醛,十七碳三烯醛,8-十七碳烯醛,2,4,7-癸三烯醛。
⒊緣管滸苔 藻體含28-異巖藻甾醇,膽甾醇,24-膽甾醇乙酯,巖藻甾醇,24-乙基-5,22-膽甾二烯-3-醇及痕量的24-甲基-5,22-膽甾二烯-3-醇和24-亞甲基膽甾醇。
⒋曲滸苔 藻體含蛋氨酸,賴氨酸,異亮氨酸,色氨酸,胱氨酸,β-丙氨酸,組氨酸,1,2-二酰基-3-O-(6'磺基-α-D-吡喃異鼠李糖基)甘油,以及赤黴素A3、A7、A9的類似物。
⒌腸滸苔 藻體含維生素原A24%,多糖,蛋白質,脂類,灰分,脂肪酸0.22%,其中主要為棕櫚酸,還含蛋氨酸,賴氨酸,組氨酸,天冬醯胺,酪氨酸等13種遊離氨基酸,葡萄糖,半乳糖,甘露糖,木糖,鼠李糖,28-異巖藻甾醇,環木菠蘿烯醇,24-亞甲基環木菠蘿烷醇,4-甲基-24-亞乙基-7-膽甾烯醇,4-甲基-24-亞甲基膽甾-7-烯醇,3,4-苯並芘
⒍管滸苔 藻體含蛋白質及遊離的β-丙氨酸和組氨酸。

乾薹藥理作用

滸苔有降低血清總膽固醇的作用。與對組相比,加乾薹粉的飼料喂大鼠後,其血清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和極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含量分別下降34.9%,42.7%,31.4%,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含 量增高58.3%。篩選海藻抗腫瘤活性實驗發現,幹滸苔具抗艾氏癌活性,抑癌率達51.7% [1] 

乾薹各家論述

孟詵:治痔,殺蟲。霍亂嘔吐不止,煮汁服。《本草拾遺》:心腹煩悶者,(乾薹)冷水研如泥,飲之。《日用本草》:消茶積。《綱目》:燒末吹鼻止衄血、湯浸搗敷手背腫痛。《隨息居飲食譜》:清膽,消瘰癧、癭瘤,泄脹,化痰,治水土不服。

乾薹科學分類

界別:植物界Plantae
門:苔蘚植物門Bryophyta
綱:石竹亞綱
藻苔綱Takakiopsida
泥炭蘚綱Sphagnopsida
黑蘚綱Andreaeopsida
黑真蘚綱Andreaeobryopsida
金髮蘚綱Polytrichopsida
蘚綱Bryopsida

乾薹多樣性

中國的苔蘚植物十分豐富。全世界有苔蘚植物23000種,中國有2200種,佔全世界的9.1%。
中國苔蘚植物的特點是: (1)特有類羣豐富。根據近幾十年調查的結果,僅見於中國的特有苔蘚屬和主要分佈於亞洲東部(僅少數涉及鄰近地區)的東亞特有苔蘚屬共35個,佔中國苔蘚植物屬數的7.09%。它們共含有48個種、亞種或變種,佔中國苔蘚植物種總數的2.2%(表1)。這些特有屬、種在中國西南部橫斷山區、長江流域中游山區和東南沿海山區存在3個分佈中心(表2); (2)在系統發生上居關鍵位置的類羣多,如原始類型藻苔目(Takakiales)藻苔科(Takakiaceae)藻苔屬(Takakia)的兩個種;藻苔(T. lepidozioides)和角葉藻苔(T. ceratophylla)在中國西藏地區的察隅、波密及米林縣的高寒山地都有發現; (3)熱帶、亞熱帶成分佔優勢。

乾薹起源演化

關於苔蘚植物的來源問題,尚無一致的意見,有人認為起源於綠藻,其理由為:含有相同的光合作用色素;相同的貯藏澱粉;精子均具有2條等長的頂生鞭毛;孢子萌發時所形成的原絲體,與絲藻也很相似;綠藻的卵囊與精子囊的構造可與苔蘚植物的頸卵器和精子器相比擬。
另一種觀點是由裸蕨類植物退化而來,裸蕨類出現於志留紀,而苔蘚植物出現於泥盆紀中期,要比裸蕨晚數千萬年。從進化順序上説,它們很可能起源於同一祖先。但是,上述兩種觀點至今還缺乏足夠的證據,有待於今後進一步研究。由於苔蘚植物的配子體佔優勢,孢子體依附在配子體上,但配子體構造簡單,沒有真正的根,沒有輸導組織,喜歡蔭濕,在有性生殖時,必須藉助於水,因而在陸地上難於進一步適應和發展,這都表明它是由水生到陸生的過渡類型。

乾薹生長習性

苔蘚不適宜在陰暗處生長,它需要一定的散射光線或半陰環境,最主要的是喜歡潮濕環境,特別不耐乾旱及乾燥。養護期間,應給予一定的光亮,每天噴水多次,(依空氣濕度而定)應保持空氣相對濕度在80%以上。
另外,就是温度,不可低於22℃,最好保持在25℃以上,才會生長良好。苔蘚植物是一羣小型的多細胞的綠色植物,多適生於陰濕的環境中。最大的種類也只有數十釐米,簡單的種類,與藻類相似,成扁平的葉狀體。
參考資料
  • 1.    乾薹  .醫學教育網[引用日期2016-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