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丹巴碉樓

鎖定
丹巴碉樓( dān bā diāo lóu),主要集中在四川省丹巴縣河谷兩岸,以三五個一組相互呼應居多,也有像梭坡十三角碉這樣獨于山頭的。在碉樓集中的地方,數十座碉樓連綿起伏,形成蔚為壯觀的碉樓羣。
丹巴碉樓每一座都經受了百年風雨,稜角分明地巍然屹立。梭坡鄉境內的碉樓最多也最出名,有世界上最集中的古碉羣,共84座,堪稱碉樓博物館,有“千碉之鄉”的美譽。
中文名
丹巴碉樓
拼    音
dān bā diāo lóu
所在地
甘孜州東部
北    緯
30°29'~31°29'
東    經
101°17'~102°12'

丹巴碉樓發展歷史

丹巴碉樓 丹巴碉樓
據史書記載,丹巴有人類活動的歷史可追溯到距今5000年以前,一個多部落的民族長期生存繁衍於此。遍佈于丹巴境內的古碉便是這裏世居民族歷史發展的見證。
碉樓遠在漢代就開始在羌族地區發展盛行,至遲為清乾隆皇帝平定大小金川時所建。在南北朝時期,丹巴就已經碉樓林立到五代以後,碉樓建築技術就已經成熟。丹巴碉樓現有260座,據説全盛時有近萬座之多,這沒有大量的人力、財力是無法完成的。羌族建築以碉樓、石砌房、索橋、棧道和水利築堰等最著名。
羌語稱碉樓為“鄧籠”。早在2000年前《後漢書'西南夷傳》就有羌族人“依山居止,壘石為屋,高者至十餘丈”的記載。碉樓多建於村寨住房旁,高度在10至30米之間,用以禦敵和貯存糧食柴草。碉樓有四角、六角、八角幾形式。有的高達十三四層。建築材料是石片和黃泥土。牆基深135米,以石片砌成。石牆內側與地面垂直,外側由下而上向內稍傾斜。修建時不繪圖、吊線、柱架支撐,全憑高超的技藝與經驗。建築穩固牢靠,經久不衰。1988年在四川省北川縣羌族鄉永安村發現的一處明代古城堡遺址“永平堡”,歷經數百年風雨滄桑仍保存完好。

丹巴碉樓旅遊信息

門票:無
開放時間:全天
交通:
成都-丹巴的班車很方便,票價大約120元/人,行車約9小時。康定-丹巴的班車比較多,票價大約55元/人。丹巴縣城通往梭坡的橋還沒有修好(大約到2011年上半年竣工),所以從縣城租車大約10元/輛(可坐4人),到梭坡鄉旁下車,然後步行道梭坡鄉,總共需要半小時時間。
住宿:
梭坡鄉有民居提供住宿,住宿價位在幾十塊錢;返回丹巴縣城住宿比較方便,還可以一線遊玩其它景點,縣城內的住宿價位在70-100元/間。
周邊景區:中路藏寨 甲居藏寨 犛牛谷 墨爾多神山 黨嶺 丹巴美人谷 [1] 

丹巴碉樓技術工藝

丹巴碉樓 丹巴碉樓
羌族民居為石片砌成的平頂房,呈方形,多數為3層,每層高3米餘。房頂平台的最下面是木板或石板,伸出牆外成屋檐。木板或石板上密覆樹丫或竹枝,再壓蓋黃土和雞糞夯實,厚約035米,有洞槽引水,不漏雨雪,冬暖夏涼。房頂平台是脱粒、曬糧、做針線活及孩子老人遊戲休歇的場地。有些樓間修有過街樓(騎樓),以便往來。羌族地區山高水險,為便利交通,1400多年前羌民就創造了索撟(繩撟)。兩岸建石砌的洞門,門內立石礎或大木柱,礎與柱上掛骼膊般粗的竹繩,少則數根,多則數10根。竹索上鋪木板,兩旁設高出撟面1米多的竹索扶手。棧道有木棧與石棧兩。木棧建於密林,鋪木為路,雜以土石;石棧施於絕壁懸崖,綠巖鑿孔,插木為撟。羌族民間石匠農閒時常外出做工。舉世聞名的四川灌縣都江堰工程,至今已有200O多年的歷史,仍在造福利民,其中就凝聚有古代蕪人的血汗和智慧。淳厚的古遺風悠久的歷史與長期閉塞的生活環境,使羌族的精神文化中保留了不少淳樸厚重的古代遺風。

丹巴碉樓形成原因

丹巴碉樓 丹巴碉樓
羌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據考,羌人祖先在甘肅青海一帶。中國歷史上眾多舉足輕重的人物皆為羌人,如炎帝大禹夏啓周文王周武王姜子牙等。今所見羌族則為秦漢時遷至岷江上游,並由遊牧生活轉為農耕定居,從此世代繁衍。羌族有語言而少文字,其民族文化多通過口頭傳承世代相襲。
羌人好集結而居,數家連為一片,形成羌寨,每寨必有十數米高的羌式碉樓,既可登臨瞭望,又可防守禦敵,有易守難攻之勢。
傳説以前嘉絨藏區,凡有男孩的家庭必須修一座碉樓,此風延續下來,逐漸形成了“千碉之國”。其實,古時藏民為了保護村寨不受侵犯,對付部落之間的戰爭才是古雕羣形成的真正原因。

丹巴碉樓功能分類

丹巴碉樓 丹巴碉樓
從現存的碉樓看,功能約有4種,即要隘碉、烽火碉、寨碉和家碉。要隘碉往往築於懸崖險道之上,或者橫擋於要衝,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作用;烽火碉築于山頭,傳遞信息;寨碉是為保護村寨或者部落而修建的戰爭工具,一般佇立於村頭;家碉多與樓房相連,平時作為貯藏室,遇有戰事,也可用於戰爭。所有碉樓的樓門都開在一兩丈高的地方,門前放有獨木梯,一旦敵人來犯,只要退入碉樓,抽掉樓梯,關上樓門,極難進入。況且樓內設有箭眼,遠則箭射,近則滾木?石,易守難攻。經過鐵索橋入村寨,近觀碉樓,皆為片石砌成。高者十餘丈,低也有五六丈。碉堡基礎寬有丈餘,一般為巨石砌成。碉身多為四邊形,也有五角形、六角形的,最多的一個碉樓有13只角。雖然皆由片石砌成,但牆體表面光滑,縫隙緊密,稜角筆直,可見建築師具有高超的設計能力和工藝水平。
戰爭用途
高碉居高臨下,俯視敵人,遠則箭射槍擊,近則滾木擂石,進可以攻,退可以守,敵人暴露在原野地之上,自己躲在堅碉之中,以逸待勞,以守待攻,侍機而動。
丹巴碉樓 丹巴碉樓
碉樓在歷史上確實與戰爭有密切的關係。丹巴地處大渡河谷,氣候温和、土地肥美、物產豐富,歷史上經歷了多次部落戰爭和冤家械鬥。唐朝反對吐蕃東擴曾經在此發生過戰爭。西夏王朝敗落之後,其中一部順金川河谷南下丹巴,曾經遭到當地居民的頑強抵抗,故而兵敗西行。可見碉樓在冷兵器時代具有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作用。乾隆年間大小金川土司兩次叛亂,朝廷兩次用兵,由於土司踞碉固守,“其扼要處必有戰碉,於牆垣間以槍石外擊,旁既無路,進兵必須從槍石中過,故一碉不過數十人,萬夫皆阻。”因此清軍經歷大小戰爭百餘場,耗時長達8年、費銀7000萬兩,方才平定。隨着歷史的發展,刀光劍影皆成為過去,但那一座座碉樓,以其偉岸的身軀依然在默默述説着遙遠的故事。碉樓作為嘉絨藏族重要的文化遺產正被人們不斷認識,無論對於史學研究,對於建築學、民俗學、軍事學,對於旅遊開發,都有着重要意義。我隨意走進幾户藏民家中,説起碉樓,他們無不露出自豪的神情。許多村民在規劃着,維修碉樓、添置牀鋪、整修道路,好讓更多的人走進碉樓,體驗嘉絨藏民的生活,來追尋古老碉樓的滄桑。

丹巴碉樓地理位置

丹巴位於甘孜州東部。北緯30°29'~31°29',東經101°17'~102°12'。東與阿壩州小金縣接壤,東南和南部與康定縣交界,西與道孚縣毗鄰,北和東北面與阿壩州金川縣相連。
丹巴素有"千碉之國"的美稱,全縣現存古碉數量種類之多、建築之奇,堪稱全國之最,世界罕見。碉樓主要集中在河谷兩岸,尤以尤以梭坡、中路、蒲角頂三處的古石碉樓羣最為稠密壯觀,古碉保存完整,並與村寨民居相容一地。

丹巴碉樓主要傳説

丹巴碉樓 丹巴碉樓
關於碉樓有這樣的傳説:很久以前,大渡河河谷之中有兇猛的妖魔,專門攝取男童的靈魂,為了保佑孩子成長,誰家生了男孩,便要修築高碉,以御妖魔。孩子每長一歲,高碉就要加修一層,而且要打煉一坨毛鐵。孩子長到18歲的時候,碉樓修到了十八層,毛鐵也打煉成了鋼刀,此時將鋼刀賜予男孩作成人禮物,鼓勵他勇敢戰鬥,克敵降妖。出丹巴縣城沿大渡河而下,行大約7公里,只見對岸山坡上,數十座碉樓拔地而起,或三五一羣,或獨立山頭,碉與碉之間相互呼應,依山成勢,形成蔚為壯觀的碉樓羣,“高十餘丈……狀似浮圖。”這便是著名的丹巴碉樓。丹巴的碉樓是由世代生活在這裏的嘉絨藏族所建。據考證,早在公元前1700年前,生活在大渡河流域的嘉絨藏族同胞就掌握了片石築牆的工藝,隨着生產、生活的需要,特別是為了防禦野獸和戰爭,修築高碉成為川西北河谷地帶嘉絨藏族典型的文化特點。

丹巴碉樓建築特徵

丹巴的碉樓都有自己的名字和性別,性別是通過木樑的位置來區別,女性碉樓的木樑露在外面,時間長了會發黑,所以女性碉樓的樓身上有一道一道的黑色痕跡,而男性碉樓的木樑在內部,不外露,所以沒有痕跡。
古碉以泥土和石塊建造而成,外形美觀,牆體堅實。古碉大多與民居寨樓相依相連,也有單獨築立於平地、山谷之中的。古碉的外形,一般為高狀方柱體:有四角、五角到八角的,少數達十三角。高度一般不低於10米,多在30米左右,高者可達50到 60米。
丹巴碉樓 丹巴碉樓
其碉樓形狀各異,層高六至十層,碉基結實,基寬越高越窄,碉體用片石砌成,砌藝精湛。這種碉樓是丹巴獨具特色的建築,在 丹巴全縣都有分佈,主要集中在河谷兩岸。或三五個一羣,或獨立於山頭,碉與碉之間相互呼應,依山成勢;集中的地方,目力所及,數十座碉樓連綿起伏形成蔚為壯觀的碉樓羣。在眾多 碉樓羣落中,尤以梭坡鄉境內碉樓羣最具特點。
碉樓一般建於沿河谷高山或半坡有耕地和水源的地方,結合地形,利用有限的平台,純用石頭築成平頂。 一般分成二層或三層,上層堆放糧食,中層住人,下層圈養牲畜,高二三丈,稱為"邛籠";高的可有十三層,達十餘丈,稱為碉。碉樓由羌族專門的砌石匠修建,原料為亂石,用泥土粘合,不弔線,不繪圖,全憑經驗,信手砌成。其壁面能達到光滑平整,不留縫隙,其堅固程度則可在川西這個地震多發區聳立數十年甚至數百年,經歷數次地震仍然巍然屹立,有的已偏倚卻不倒,有的彎曲為弓,自稱成風景。

丹巴碉樓歷史地位

古碉樓是嘉絨藏族建築的傑作,距今已有千年歷史。古碉的建築年代為唐代至清代,規模宏大,類型多樣,建築技藝高超,具有極高的美學、社會學、歷史學、民族文化學價值。
它們是中國古代傑出的極為珍貴的建築文化藝術遺存。與西方國家古代建築的磚石結構體系相比,中國古代建築的最大特點便是採用木結構體系。因此在距今2000年以前,在橫斷山脈中就有其存在的古石碉就顯得彌足珍貴。可以説這種古石碉建築是世界最傑出的建築之一,是中華民族貢獻給世界的又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它是中國古代建築遺產的大宗,不研究它們,就沒有完整的中國古代建築史。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