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姜子牙

(中國商末周初政治家、軍事家、韜略家、思想家)

鎖定
姜子牙(約前1128年-前1016年),姜姓,呂氏,名尚,字子牙,後世稱姜太公、師尚父、太公望、呂望 [108]  。東海上(今河南許昌)人,另一説為河內(今河南衞輝)人。中國商朝末年軍事家、政治家、韜略家、思想家,西周開國元勳。 [94-95]  [109] 
姜子牙博聞多智,刻苦力學,通曉天文地理,深諳治國安邦之道。因生當紂王之時,才無所用,“嘗屠牛於朝歌,賣飲於孟津”。後周文王遇之於渭水之陽,説:“吾太公望子久矣。”故稱其為 “太公望”。一説商紂暴虐,姜子牙隱於海濱,經散宜生閎夭之招而歸於周國。周武王即位後,尊之為“師尚父”。他是周文王傾商、武王克殷的謀主,在牧野之戰中立下首功。戰後因功受封於齊,都於營丘,成為齊國始祖。武王死後,姜子牙作為周之太師,與周公旦等共同輔佐周成王、周康王,穩固周朝統治。周康王六年(前1016年),姜子牙在鎬京去世。 [95]  [108-109] 
姜太公先後輔佐了文王、武王、成王、康王等四代周王,既主軍,又問政,武能安邦、文能治國。他被視為姜氏齊國的、齊文化的創始人 [109]  。唐上元元年(760年),唐肅宗追封姜子牙為武成王 [103]  。《漢書·藝文志》載有《太公》二百三十七篇,後世兵書《六韜》《三略》均為其中內容(一説均為後人依託之作 [108]  )。道家尊之為始祖,兵家奉之為武祖,儒、法、縱橫諸家,亦皆追溯其為本家人物,故姜子牙有“百家宗師”之稱。 [109] 
全    名
姜尚
別    名
呂望
呂牙
呂尚
姜望
太公望 展開
別名
呂望
呂牙
呂尚
姜望
太公望
師尚父
姜太公
齊太公 收起
子牙
所處時代
商末周初
民族族羣
華夏族
逝世日期
約 公元前 1015年
主要成就
輔佐周武王滅商建周
建立齊國
主要作品
周書 [1] 

姜子牙人物生平

姜子牙半生寒微

半生寒微的姜子牙 半生寒微的姜子牙
姜子牙,亦作姜尚。其先祖曾做四嶽之官,輔佐夏禹治理水土有大功。時被封在呂地,所以又稱呂尚。夏、兩代,有的封給旁支子孫,也有的後代淪為平民,呂尚就是其遠代後裔。呂尚本姓姜,因為以其封地之名為姓,所以叫作呂尚。 [2] 
姜子牙出世時,家境已經敗落了,始終勤奮刻苦地學習天文地理、軍事謀略,研究治國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為國家施展才華,可是直到七十歲還是一無是處,閒居在家。 [3-4] 

姜子牙興周滅商

明戴進繪《渭濱垂釣圖》,垂釣的太公(左)與文王(右)在交談 明戴進繪《渭濱垂釣圖》,垂釣的太公(左)與文王(右)在交談 [106]
後來,姜子牙垂釣渭水之濱磻溪(今陝西省寶雞市),借釣魚的機會求見姬昌 [5] 姬昌在出外狩獵之前,占卜一卦,卦辭説:“所得獵物非龍非螭,非虎非熊;所得乃是成就霸王之業的輔臣。”姬昌出獵,果然在渭河北岸遇到姜子牙,與姜子牙談論後姬昌大喜,認為姜太公是個奇才,説:“自從我國先君太公就説:‘定有聖人來周,週會因此興旺。’説的就是您吧?我們太公盼望您已經很久了。”因此,稱姜子牙為“太公望”,二人一同乘車而歸,尊為太師。 [6-7] 
此即為“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鈎”的來源。 [8-10] 
有人説,姜子牙博學多聞,曾為商紂做事。商紂無道,姜子牙就離開了。四處遊説列國諸侯,未得知遇之君,最終西行歸依姬昌。 [11]  有人説,姜子牙乃一處士,隱居海濱。姬昌被囚禁在羑里時,姬昌之臣散宜生閎夭久聞姜子牙之名而召請他。姜子牙也認為“聽説姬昌賢德,又一貫尊重關心老年人,何不前往?”此三人為了營救姬昌,尋找美女奇寶,獻給紂王,以贖取姬昌。姬昌因此得以被釋,返回周國。雖然姜子牙歸周的傳説各異,但大旨都認為他是姬昌、姬發之師 [12] 
太公輔佐文王 太公輔佐文王
姬昌從羑里脱身歸國後,暗中和姜子牙策劃如何推行德政以推翻商紂政權,其中很多是用兵的權謀和奇計。姜子牙輔佐姬昌積善修德,明道行仁;對外促使姬昌聯絡對紂王不太滿意的其他諸侯國對其納貢,從而使紂王放鬆警惕;對內定愛民之策,行惠民之事,提倡生產,訓練兵馬;所以後代談論用兵之道和周朝的隱秘權術的,都尊法姜子牙的基本策略 [13]  。姬昌為政清平,尤其在明斷虞、芮二國的國土爭訟後,被詩人稱道為膺受天命 [14]  。姬昌又討伐了崇國、密須和犬夷,大規模建設豐邑 [15]  。天下三分之二的諸侯都歸心向周,多半是太公謀劃籌策的結果 [16] 
姬昌死後,姬發即位。九年,姬發想繼續完成姬昌的大業,東征商紂察看諸侯是否雲集響應。軍隊出師之際,被尊稱為“師尚父”的姜子牙左手拄持黃鉞,右手握秉白旄誓師,説:“蒼兕蒼兕,統領眾兵,集結船隻,遲者斬首。”於是兵至盟津。各國諸侯不召自來有八百之多。諸侯都説:“可以征伐商紂了。”姬發説:“還不行。”班師而還,與姜子牙同寫了《太誓》 [17] 
牧野之戰時的姜子牙 牧野之戰時的姜子牙
又過二年,商紂殺死王子比干,囚禁了箕子 [18]  此時紂王荒淫暴虐到了極點,姜子牙見時機成熟,就向姬發提出伐紂建議。姬發於是通告諸侯共同征伐。姜子牙精選兵車300輛,勇士3000人,甲士45000人,組成伐紂大軍。發兵時姬發占卜龜兆不吉;行軍途中又遇暴風驟雨,姬發和眾臣的決心一度動搖。姜子牙力排眾議,堅定了姬發伐紂的信心。 [19]  十一年正月甲子日,周軍到達商都朝歌郊外70裏處的牧野,各諸侯率兵車4000乘會合。商紂王也集結70萬(一説17萬)兵馬趕至牧野。戰幕一揭開,姜子牙親率少部精鋭為先鋒在前面挑戰,隨後姬發率領大隊人馬攻擊商紂王的軍隊。商軍人多勢眾,但士卒與商紂王離心離德,紛紛倒戈。周軍趁勢進攻,大量商軍被殺。 [20]  紂王見大勢已去,急忙逃回朝歌,登上鹿台,自焚而死。 [20]  姜子牙引姬發入殷都朝歌,詔告天下商朝滅亡,周王朝誕生。
第二天,姬發立於社壇之上,羣臣手捧明水,衞康叔封鋪好彩席,師尚父牽來祭祀之牲,史佚按照策書祈禱,向神祇稟告討伐罪惡商紂之事。散發商紂積聚在鹿台的錢幣,發放商紂屯積在鉅橋的糧食,用以賑濟貧民。培築加高比干之墓,釋放被囚禁的箕子。把象徵天下最高權力的九鼎遷往周國,修治周朝政務,與天下之人共同開始創造新時代。 [21-22] 

姜子牙封國安邦

武王滅商後,同姜子牙、周公旦等人商議,把全國分成若干個侯國,由周天子分封給在滅商大業中作出貢獻的姬姓親族和有功之臣建都立國,充當周朝統治中心的屏障,即所謂“封建親戚,以藩屏周”。由於姜子牙在興周滅商中功勳卓著,而被首封於齊地營丘(即今淄博市臨淄區)建立齊國 [23]  ,以穩定東方。
齊國開國之初的姜子牙
齊國開國之初的姜子牙(2張)
姜子牙帶領本部人馬奔營丘而來。因為長途跋涉十分疲憊,一行人行軍速度很慢。一天傍晚他們來到離營丘不遠宿營,準備第二天趕到營丘。有人説“有道是機會難得。這些人睡起覺來香甜安穩,哪像個赴國建都的樣子”。 [24]  姜子牙聽後睡意全無,急命整頓人馬披星戴月趕赴營丘。至黎明時到達淄河西岸,只見萊國軍隊正在涉水奔營丘而來,劍拔弩張,形勢危急。 [25]  原來萊國與營丘離得很近,是商紂王的屬國,萊侯想趁姜子牙立足未穩之際搶佔營丘。兩軍在淄河西岸展開對壘,姜子牙指揮鎮定自若,士兵作戰英勇頑強,萊軍被殺得丟盔棄甲,悻悻而回。齊國就這樣正式建立起來。
姜子牙建立齊國後首先以法治國,安定民心。司寇營湯陽奉陰違,受賄害民,並妖言惑眾,宣稱要以所謂的“仁義”治齊,姜太公便令人把營湯斬首,以正政令; [26]  一時間齊國再也沒有違抗命令法規的事情了,混亂局面迅速得到了安定。僅僅五個月姜子牙就去向周公“報政”,即向周公彙報其安邦定國的政績。 [27] 

姜子牙強國富民

明清人所繪姜子牙像 明清人所繪姜子牙像 [104]
姜子牙政治上推行尊賢尚功的政策。就是選拔有才能的人做官,吸收大批當地東夷土著中的人才加入到齊國統治階層,讓他們在國家建設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對通過考核符合選賢標準的人,不分親疏用其所長,最大限度發揮他們的積極創造性。這一用人路線打破了西周以血緣關係為基礎的“尊尊親親”的正統思想束縛。姜太公還把用人提升到事關國家興亡的高度,提出“六守”、“八徵”、“六不用”的人才理論。實踐證明,他的用人思想不僅開創了任人唯賢、唯才是舉的人才使用先河,也為後來齊國稱霸列國奠定了基礎。
文化上推行“因其俗,簡其禮”的開明政策。太公認為,如果在齊地強力推行周禮,容易產生矛盾,不利於治國安邦。經過再三斟酌,他決定從齊地實際出發,從俗簡禮,不強制干涉,且務實地創造了既讓齊民樂於接受,又不太悖周禮的新制。 [28] 
據《漢書·地理志》載:“齊地負海潟鹵,少五穀,而人民寡。”《鹽鐵論》則説:“昔太公封營丘,闢草萊而居焉。地薄人少。”面對極其惡劣的自然條件,姜太公自齊國初建時就因地制宜,在注重發展黍、稻生產的同時,利用境內礦藏豐富、魚鹽資源豐富的特點,大力發展冶煉業、絲麻紡織業、漁鹽業等手工業;還利用齊國交通便利、人民有重商傳統的優勢,大力發展商業,推行與列國通貨的外貿政策。在這種“農、工、商”三寶並舉的宏觀戰略指導下,齊國製造的冠帶衣履暢銷天下,魚鹽流通列國,諸侯紛紛前來朝拜,齊國逐步由偏僻荒涼的小國窮國發展為雄居於東方的大國富國。 [29] 

姜子牙安定周室

姜子牙輔定周室
姜子牙輔定周室(2張)
姜子牙封建國後,相當多的時間是在鎬京做周朝中央政權的“太師”,輔佐外孫周成王姬誦、重外孫周康王姬釗。他的大兒子齊丁公姜伋,也沒有到臨淄治理齊國,而是一直在鎬京擔任虎賁之職,統領着王宮衞戍部隊。 [30]  齊國開國後的三十餘年,營丘基本上由姜太公的三兒子丘穆公鎮守。 [31]  成王時期,管叔蔡叔霍叔三監之亂”,淮夷徐夷、“殷東五侯”起兵反周,姜太公父子輔助周公旦,或坐鎮京都、運籌帷幄;或領兵東征、衝鋒陷陣;或左右呼應,東西夾攻,迅速平定了這場叛亂,為二次安周立下了赫赫戰功。 [32]  再後來,周成王去世,姜子牙父子又接受了成王託孤的遺命,擔負起輔佐太子的重任,後又與眾臣一起扶立太子姬釗登位 [33]  ,史稱周康王。 [34] 

姜子牙壽終鎬京

周康王六年,姜子牙卒於周首都鎬京,歲壽139歲,子丁公呂伋繼位 [35] 齊丁公呂伋繼續輔佐周康王,成為僅次於首輔召公奭次輔,並掌管周王朝的精鋭部隊三千虎賁,保衞豐鎬

姜子牙主要影響

姜子牙治理齊國

姜子牙在齊國的時候,修明政事,順其風俗,簡化禮儀,開放工商之業,發展漁業鹽業優勢,因而人民多歸附齊國,齊成為大國。到周成王年幼即位之時,管蔡叛亂,淮夷也背叛周朝,成王派召康公命令太公説:“東至大海,西至黃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此間五等諸侯,各地官守,如有罪愆,命你討伐。”齊因此可以征討各國,形成大國、定都營丘 [36] 

姜子牙軍事韜略

姜子牙是一位滿腹韜略的賢臣和非凡的政治、軍事家,一直受歷代統治者崇尚,這在《詩經》等唐朝以前的許多史料及文學作品中頌文頗多。唐太宗即位後,外夷相侵,內患未除,政局動亂,國家面臨着百亂待治,百廢待興的情況,為了達到“安人理國”的目的,便自稱他是姜子牙的化身,在磻溪建立太公廟,他用這一舉動告訴人們,他要象周文王訪賢並重用姜子牙那樣的賢臣良將,他後來果然得到了一大批治世理國的人才,終於實現了“貞觀之治”。唐玄宗為求國內安寧,需要像姜子牙那樣披肝瀝膽,嘔心瀝血,忠貞不二的勤勉事主的人才,便於公元731年(開元十九年)敕令天下諸州各建一所太公廟。並要求以張良配享,在春秋仲秋月上戊日祭祀。每當發兵出師或各將領及文武舉人應詔,都要先去太公廟拜謁。公元739年(開元二十七年)追諡姜子牙為“武成王”,成為中華民族“武”聖人。公元1072年(宋神宗熙寧五年)為抵禦外寇入侵,下令要求各軍事將領必讀《太公兵法》。
姜子牙塑像
姜子牙塑像(11張)
司馬遷在《史記》中説:“周姬昌之脱羑里,與呂尚陰謀修德以傾商政,其事多兵權與奇計,故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這就確立了姜子牙是中華民族創立韜略理論開山祖的地位。
1972年從山東臨沂銀雀山漢武帝初年的墓葬發掘出的《六韜》殘簡,來校勘存世的各種《六韜》版本和本注,説明了《六韜》一書,在漢武帝以前就流行開了,否定了《六韜》是古人偽託呂尚所着的懷疑,進一步證實了姜子牙在軍事理論上的著述是真實的。他在軍事理論方面,在政治、經濟鬥爭的策略思想方面,都為子孫後代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豐富的遺產,人們稱他是兵家權謀思想的始祖。
中國古代的兵論、兵法、兵書、戰策、戰術等一整套的軍事理論學説,就其最早發端、形成體系、構成學説來説,都始自齊國,源自太公,所以説太公為兵家宗師、齊國兵聖、中國武祖是當之無愧的。可以説,沒有太公理論及其所建立的齊國兵家,則不會有如此博大精深、智謀高超、理論完整、源遠流長、綿延不斷、影響巨大的中國兵學理論學説。中國古今著名的軍事家孫武鬼谷子黃石公諸葛亮等都學習吸收了太公《六韜》的精華,太公的文韜武略被當今世界上的政治、經濟、管理、軍事、科技等各個領域所借鑑。

姜子牙歷史評價

姜子牙總體評價

姜子牙畫像
姜子牙畫像(5張)
姜子牙一生坎坷多磨而又轟轟烈烈、神秘莫測。縱觀姜子牙一生的建樹,無論從軍事、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都有卓越貢獻,其中尤以軍事為最,所以太史公言“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稱得上兵家之鼻祖,軍事之淵藪。
姜子牙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全智全能的人物,也是中國文藝舞台上一位“高、大、全”的形象,還是中國神壇上一位居眾神之上的神主。作為宗教的神仙,他是武神、智神,被奉為“太公在此,百無禁忌”的護佑神靈。周朝從古公亶父起,就盼望能得到一個聖人,一位武能安邦、文能治國的賢才,來輔助周國實現滅殷興周的任務,所以稱太公為“太公望”,到武王執政時,又以“師尚父”相稱,尊寵權貴無以復加。文王所命太公為“太師”,是西周王朝“三公”中的最高長官,既主軍,也問政。時有“天下三分,其二歸周者,太公之謀計居多”之言,足見太公在周朝中的地位之重。
姜子牙半生寒微,擇主不遇,飄遊不定,但他能動心忍性,觀察風雲,等待時機,終遇明主,輔佐姬昌,修德振武,以求興周。周武王伐紂,太公為軍師,牧野大戰,滅商盛周,立了首功。周初分封,姜子牙被封為齊國君主,他治國有方,創建了泱泱大國,遺風猶存,累世相續,為後來的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五霸之首”而奠定了基礎。
姜子牙治國,確立了“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的治國方針,在齊國數百年的發展史上,代代相傳,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確立了齊文化的歷史地位。太公已去世3000餘年了,人民崇拜他的高尚人格,悼念他的豐功偉績,以樸實的感情編造出他的很多神話故事歌頌他。説他曾在崑崙山學道,後奉師命下山助周滅商,滅商之後又奉師命發榜封神。這在《太平御覽》和《封神記》等書上逐步把他神化了。到了明代許仲琳為崇敬太公無法形容時便以神面化之編着了一部《封神演義》,把他説成是管天下所有神的神了,太公的神奇和威嚴,成為驅邪扶正的偶像了。這些雖然超出了歷史的真實,但卻反映出姜子牙在人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姜子牙歷代評價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歷代聖賢半身像冊》中的姜子牙像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歷代聖賢半身像冊》中的姜子牙像 [105]
商容:“視其為人虎據而鷹趾,當敵將眾,威怒自倍,見利即前,不顧其後,故君子臨眾,果於進退。” [38] 
詩經·大雅·大明》:“牧野洋洋,檀車煌煌,駟騵彭彭。維師尚父,時維鷹揚。涼彼武王,肆伐大商,會朝清明。” [39] 
展喜:“恃先王之命。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夾輔成王。成王勞之而賜之盟,曰:‘世世子孫,無相害也。’載在盟府,大師職之。” [40] 
百里奚:“昔呂尚年八十,釣於渭濱,文王載之以歸,拜為尚父,卒定周鼎。” [41] 
周靈王:“昔伯舅大公,右我先王,股肱周室,師保萬民,世胙大師,以表東海。王室之不壞,繄伯舅是賴。” [42] 
季札:“美哉!泱泱乎!大風也哉!表東海者,其大公乎!國未可量也。” [43] 
晏嬰:“使賢者常守之,則太公、桓公將常守之矣。” [44] 
孔子:“許由,獨善其身者也;太公,兼利天下者也。”
孫武:“昔殷之興也,伊摯在夏;周之興也,呂牙在殷。” [45] 
孟子:“由文王至於孔子,五百有餘歲,若太公望散宜生,則見而知之;若孔子,則聞而知之。” [46] 
秦昭襄王:“昔周文王得呂尚以為太公,齊桓公得管夷吾以為仲父,今範君亦寡人之叔父也。” [47] 
范雎:“臣聞昔者呂尚之遇文王也,身為漁父而釣於渭濱耳。若是者,交疏也。已説而立為太師,載與俱歸者,其言深也。故文王遂收功於呂尚而卒王天下。鄉使文王疏呂尚而不與深言,是周無天子之德,而文武無與成其王業也。” [48] 
荀子:“殷之伊尹、周之太公,可謂聖臣矣。” [49] 
姚賈:“太公望,齊之逐夫,朝歌之廢屠,子良之逐臣,棘津之隹誰不庸,文王用之而王。管仲,其鄙人之賈人也,南陽之弊幽,魯之免囚,桓公用之而伯。百里奚之乞人,傳賣以五羊之皮,穆公相之而朝西戎。文公用中山盜,而勝於城濮。此四士者,皆有垢醜,大誹天下,明主用之,知其可與立功。” [50] 
呂氏春秋》:①“舜染於許由、伯陽,禹染於皋陶伯益,湯染於伊尹、仲虺,武王染於太公望、周公旦。此四王者,所染當,故王天下,立為天子,功名蔽天地。舉天下之仁義顯人,必稱此四王者。” [51]  ②“神農師悉諸,黃帝師大撓,帝顓頊師伯夷父,帝嚳師伯招,帝堯師子州支父,帝舜師許由,禹師大成贄,湯師小臣,文王、武王師呂望、周公旦,齊桓公師管夷吾,晉文公師咎犯隨會,秦穆公師百里奚、公孫支,楚莊王師孫叔敖、沈尹巫,吳王闔閭師伍子胥、文之儀,越王句踐師范蠡、大夫種。此十聖人、六賢者未有不尊師者也。” [52] 
淮南子·泰族訓》:“文王舉太公望、召公奭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舉賢以立功也,夫差用太宰嚭而滅,秦任李斯趙高而亡,此舉所與同。故觀其所舉,而治亂可見也;察其黨與,而賢不肖可論也。” [53] 
司馬遷《史記》:①“周西伯昌之脱羑里歸,與呂尚陰謀修德以傾商政,其事多兵權與奇計,故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周西伯政平,及斷虞芮之訟,而詩人稱西伯受命曰文王。伐崇、密須、犬夷,大作豐邑。天下三分,其二歸周者,太公之謀計居多。” [54]  ②“遷九鼎,修周政,與天下更始。師尚父謀居多。” [55]  ③“太公至國,脩政,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齊,齊為大國。” [56]  ④“以太公之聖,建國本,桓公之盛,修善政,以為諸侯會盟,稱伯,不亦宜乎?洋洋哉,固大國之風也!” [57]  ⑤“申、呂肖矣,尚父側微,卒歸西伯,文武是師;功冠羣公,繆權於幽;番番黃髮,爰饗營丘。” [58]  ⑥“司馬法所從來尚矣,太公、孫、吳、王子(成父)能紹而明之,切近世,極人變。” [59] 
桑弘羊:“昔太公封於營丘,闢草萊而居焉,地薄人少。於是通利末之道,極女工之巧。是以鄰國交於齊,財畜貨殖,世為強國。” [60] 
劉向:“夫朝無賢人,猶鴻鵠之無羽翼也,雖有千里之望,猶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是故遊江海者託於船,致遠道者託於乘,欲霸王者託於賢;伊尹、呂尚、管夷吾、百里奚,此霸王之船乘也。釋父兄與子孫,非疏之也;任庖人釣屠與仇讎僕虜,非阿之也;持社稷立功名之道,不得不然也。猶大匠之為宮室也,量小大而知材木矣,比功效而知人數矣。是故呂尚聘而天下知商將亡,而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齊秦之必霸也,豈特船乘哉!夫成王霸固有人,亡國破家亦固有人;桀用於莘,紂用惡來,宋用唐鞅,齊用蘇秦,秦用趙高,而天下知其亡也;非其人而欲有功,譬其若夏至之日而欲夜之長也,射魚指天而欲發之當也;雖舜禹猶亦困,而又況乎俗主哉!”
劉歆:“伊、呂乃聖人之耦,王者不得則不興。” [61] 
戴德:“誠立而敢斷,輔善而相義者,謂之充;充者,充天子之志也;常立於左,是太公也。” [62] 
桓譚:“治國者,輔作之本,其任用鹹得大才。大才乃主之股肱羽翮也。王公大人則嘉得良師明輔,品庶凡民則樂畜仁賢哲士,皆國之柱棟而人之羽翼。王者易輔,霸者難佐。昔殷之伊尹,周之太公,秦之百里奚,雖鹹有大才,然皆年七十餘,乃升為王霸師。” [63] 
班固:“凡兵,所以存亡繼絕,救亂除害也。故伊呂之將,子孫有國,與商周並。” [64] 
許靖:“昔營邱(姜尚)翼周,杖鉞專征。博陸(霍光)佐漢,虎賁警蹕。” [65] 
蔡邕:“昔武王受命,太公為師,輔佐周室,以伐無道,是以天下尊之,稱為尚父。” [66] 
董昭:“昔周旦、呂望,當姬氏之盛,因二聖之業,輔翼成王之幼,功勳若彼,猶受上爵,錫土開宇。” [67] 
高柔:“天地以四時成功,元首以輔弼興治;成湯杖阿衡之佐,文、武憑旦、望之力,逮至漢初,蕭、曹之儔並以元勳代作心膂,此皆明王聖主任臣於上,賢相良輔股肱於下也。” [68] 
張載:“夫賢人君子將立天下之功,成天下之名,非遇其時,曷由致之哉!故嘗試論之:‘殷湯無鳴條之事,則伊尹,有莘之匹夫也;周武無牧野之陣,則呂牙,渭濱之釣翁也。’若茲之類,不可勝紀。蓋聲發響應,形動影從,時平則才伏,世亂則奇用,豈不信歟!” [69] 
劉勰:①“夏鑄九牧之金鼎,周勒肅慎之楛矢,令德之事也;呂望銘功於昆吾,仲山鏤績於庸器,計功之義也;魏顆紀勳於景鍾,孔悝表勤於衞鼎,稱伐之類也。” [70]  ②“伊尹以論味隆殷,太公以辨釣興周,及燭武行而紓鄭,端木出而存魯,亦其美也。” [71] 
顏之推:“姬旦禽父,姜尚呂伋,內公外侯,左輔右弼。” [72] 
房玄齡:“蕭、曹弼,六合為家,奭、望匡,萬方同軌,功未半古,不足為儔。” [73] 
司馬貞:“太公佐周,實秉陰謀。既表東海,乃居營丘。”
李商隱:“武故時非無臣也,然其卒佐武,有牧野之誓,白旗之懸,果何人哉?非太公望不可也。” [74] 
杜牧:“有齊太公,王翦,兩漢有韓信趙充國耿恭虞詡段熲司馬懿周瑜有諸葛武侯,羊祜、杜公元凱,韋睿,元魏有崔浩,周有韋孝寬,隋有楊素國朝李靖李勣裴行儉郭元振。如此人者,當此一時,其所出計畫,皆考古校今,奇秘長遠,策先定於內,功後成於外。” [75] 
杜佑:“歷觀製作之旨,固非易遇其人。周之興也得太公,之霸也得管仲之富也得李悝,秦之強也得商鞅,後周有蘇綽,隋氏有高熲,此六賢者,上以成王業,興霸圖,次以富國強兵,立事可法。“ [76] 
呂蒙正:“文章蓋世,孔子厄困於陳邦;武略超羣,太公垂釣於渭水。”
石介:“其君無道,其國將必亡,遂棄其國,不往就之,見其君,進其説,晏安坐於磻溪之中,忍其君不道,俟其國將亡者,呂望之心也。” [77] 
十七史百將傳》:“文王崩,武王欲修文王業,師行師尚父。將伐紂,卜龜兆不吉,風雨暴至。羣公盡懼,唯太公強之,遂行。武王已平商,而封師尚父於齊。孫子曰:‘明君賢將能以上智為間者,必成大功。’周宗太公陰權而興王業是也。” [78] 
羅大經:“太公之鷹揚,伯夷之叩馬,道並行而不相悖也。太公處東海之濱,進而以功業濟世。伯夷處北海之濱,退而以名節勵世。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故各為世間辦一大事,可謂無負文王之所養矣。”
郝經:“渢渢乎大哉,之風乎。表東海者,其太公乎?顯與西土,而國之東乎。不顯惟德,祗稱其功乎。敬勝乎怠,神道之充乎。心存不忘,之中乎。乃武乃文,聖德之同乎。於乎不能忘,三代之隆乎。” [79] 
宋濂:“伏羲為道統之師,神農黃帝、文、武以次而列,皋陶、稷、、夷、益、伊尹、傅説、箕子、太公、周公皆天子公卿之師,宜秩祀天子之學。” [80] 
朱元璋:“賢才,國之寶也。古聖王勞於求賢。若高宗之於傅説,文王之於呂尚。彼二君者豈其智不足哉,顧皇皇於版築鼓刀之徒者,蓋賢才不備,不足以為治。” [81] 
黃道周:“太公尚父,霸王之輔。漁獵以歸,修德用武。學擅陰陽,韜分龍虎。黃鉞白旄,揮之如麈。伐取商殘,開篤周祜。後世談兵,宗之為祖。” [82] 
唐甄:“為將軍者若呂牙,為巡撫者若召奭。” [83] 

姜子牙軼事典故

姜子牙覆水難收

姜子牙早些時候只知道釣魚,家裏貧困,其妻馬氏嫌棄姜尚,欲圖離去,姜子牙勸她説:“我有朝一日會得到榮華富貴,你可別這樣做。”馬氏不聽勸告,離開了姜尚。後來姜子牙幫助周王建立了周朝,馬氏見其地位、財富都很好於是想和姜子牙破鏡重圓,但姜子牙早已經看穿了馬氏的為人,就將一壺水潑在地上讓馬氏去撿回來,馬氏只能拿回淤泥,姜子牙於是説:“若言離更合,覆水已難收。” [84] 

姜子牙誅殺華士

太公望封於齊,齊國有一個名叫華士的人,他認為不臣服於天子,不結交諸侯是正當的事,人們都稱讚他很賢明。太公望派人請他三次都不肯到,就命人殺了他。周公問説:“他是齊國的一位高士,怎麼殺了他呢?”太公望説:“不臣服天子,不結交諸侯的人,我太公望還能將他臣服、與之結交嗎?凡國君無法臣服、不得結交的人,就是上天要遺棄的人。召他三次而不來,則是叛逆之民。如果表揚他,使他成為全國民眾效法的對象,那要我這個當國君的何用?” [85] 

姜子牙人際關係

關係
姓名
簡介
妻子
馬氏、申姜
——
子女
兒子
丁、壬、年、奇、枋、紹、駱、銘、青、易、尚、其、佐
——
女兒
邑姜
周武王姬發王后

姜子牙主要作品

六韜》又稱《太公六韜》、《太公兵法》、《素書》,是一部集先秦軍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對後代的軍事思想有很大的影響,被譽為是兵家權謀類的始祖。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稱:“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北宋神宗元豐年間,《六韜》被列為《武經七書》之一,為武學必讀之書。《六韜》在16世紀傳入日本,18世紀傳入歐洲,已翻譯成日、法、朝、越、英、俄等多種文字。
中國古今著名的軍事家孫武鬼谷子黃石公諸葛亮等都學習並吸收了太公《六韜》的精華,而且當今世界上的政治、經濟、管理、軍事、科技等各個領域仍在借鑑太公《六韜》的精華。

姜子牙後世紀念

姜子牙奉祀祭典

在唐宋以前,姜子牙被歷代統治者和歷代典籍尊為兵家鼻祖、武聖,唐肅宗封姜子牙為武成王,武廟就是來源於武成王廟的簡稱。 [103]  宋真宗時,又封姜子牙為昭烈武成王 [37]  到了元朝時期,民間對姜子牙增加了一些神話傳説。到明代萬曆年間,許仲琳創作了《封神演義》小説,從此,姜子牙由人變成了神,並且為民間廣為信奉,被民間百姓尊為“武祖、天齊至尊、光明之神、神上神、眾神之神、神祖”。

姜子牙衞輝故里

河南省衞輝市姜太公故里 河南省衞輝市姜太公故里
姜太公故里位於河南省衞輝市西北十二公里處。
至今太公鎮境內還保留着許多姜太公的歷史遺蹟,其中較為著名的有:姜太公墓姜太公祠、姜太公廟、姜太公呂望表等。每到農曆八月初三姜太公誕辰之日,許多海內外後裔組成的姜氏、呂氏宗親會都會前往姜太公故里尋根祭祖、旅遊觀光。

姜子牙日照文化園

姜太公文化園坐落於山東省日照市海濱國家森林公園中心地帶。文化園佔地面積200餘畝,融合歷代古建築風格建造。園區共分四大活動區域:姜太公紀念館、太公文化廣場、姜太公釣魚中心和水上娛樂中心。
姜太公文化園
姜太公文化園(2張)
其中姜太公紀念館是姜太公文化園的重要組成部分,佔地面積110畝,按中軸對稱建築,中軸線上有入口大門、武祖殿、後門,兩側為配殿和鐘鼓樓。武祖殿為七間式,雙重檐,佔地面積1128.8平方米,位置突出,體型顯著,座落於1.2米的平台之上,威嚴壯觀;配殿分置於大殿兩側,七間式,單檐,佔地面積508.8平方米。三幢主體建築同鐘鼓樓、大門圍合成一方天地,紀念館庭院同殿前大院之間的空間,創造了較長連貫的陳列展線,起到了未入先敬目的。盆景園以盆景為母體,結合不同的盆景創造出意境不同的空間;奇石園以奇石為立意,按照各奇石的特點擺放,路隨景轉,達到遊覽至勝的境界。水上娛樂中心以公園式手法規劃,路隨岸轉,自由活潑,曲橋、連廊、景亭為太公湖上明珠,平靜的水面同人造實景相結合,讓遊覽者既能享受自然,又能欣賞人文景觀。
館內歷史資料豐富,雕塑圖畫逼真,故事場景生動,環境幽雅肅穆,是一處全面展示姜太公及其後裔豐功偉績的紀念性場所。

姜子牙臨淄太公祠

姜太公祠
姜太公祠(16張)
姜太公祠於1993年在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太公衣冠冢北旁重建,為中國明清傳統的殿堂廟宇式佈局形式,大門的門楣懸有中國宗教學會會長趙樸初老先生題寫的“姜太公祠”四個大字,大門兩側供奉有高大威武的青龍、白虎兩星君。主殿內正中供奉着姜子牙彩繪聖像、兩側供奉有齊國的第二代國君齊丁公和第十六代國君齊桓公的聖像。殿壁上的壁畫,表現了姜子牙的生平事蹟,主要內容有:姜氏封呂、貧困生涯、棄官避紂、著書立説、渭水垂約、孟津會盟、牧野大戰、封齊就國、與萊爭丘、嚴罰不訓、周王授權、傳子歸周。
太公衣冠冢
太公衣冠冢(2張)
西五賢殿,供奉承有齊國的五位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有管仲、孫武、孫臏、司馬穰苴、田單;東五祖殿、供奉道教的五位先祖,有東華帝君、純陽祖師呂洞賓、張天師、王重陽、邱長春祖師,東院樓下供奉有碧霞元君、送子爺爺、送子奶奶,西院樓下供奉有觀世音菩薩、財神、藥王神。南院內新建成盆景院,現有高檔盆景近300盆、達五十餘個品種。
姜太公祠建成後,被山東省政府定為臨淄區唯一的一處規定的道教活動場所,平時有三位道士負責殿堂的管理工作。祠內分為六個院落。園內全部鋪滿草皮、各種松柏樹木、名貴花木等,以“古、奇、稚”和“色、香、姿”見著。 [86] 

姜子牙石獅太公紀念館

石獅市姜太公紀念館坐落於石獅市靈秀鎮洋下村前,於2000年年底建成,在閩南地區堪為首建。該紀念館系石獅曾、姜、邱氏海內外鄉親捐資壹佰多萬人民幣建成的。呈中西合璧、古今為一體之三層樓結構,建築總面積達1064.67平方米。

姜子牙釣魚台

寶雞姜太公釣魚台 寶雞姜太公釣魚台
寶雞:釣魚台位於寶雞市陳倉區磻溪河上,根據記載,太公釣魚台有3處,初釣河南新安城東,繼釣陝西咸陽城西,後釣寶雞縣伐魚河谷,而三處中又以磻溪釣魚台最為有名。因為,姜太公在此垂釣的時候,遇到周文王的拜謁,輔佐朝政,才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的“文武之治”盛世。從此以後,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唐代詩人李白、許渾,宋代詩人蘇軾都曾遊覽於此,並賦詩記勝。唐代的釣魚台就此建廟塑像,歷經3次重建,至今人們還可以看到“太公廟”、“文王廟”、“望賢台”、“乞子崖”、“釣魚台”等一些廟宇,祭釣堂、殿、廊、樓、台和一石馱五柏等壯觀奇景。《呂氏春秋》《水經注》有“太公釣茲泉”的記敍,民間亦有“太公背泉垂釣”、“周文王納諫邀賢”、“武吉代薪奉母”等傳説。古往今來,釣魚台就以其盛名招待遊客,宋代文學家蘇軾曾遊此地,留下“夜入磻溪如入峽,照山炬火落驚猿”的名句。
河北:南皮縣城西五公里處有一村,名釣魚台(1983年劃入泊頭市)。相傳商代紂王,荒淫無道,建築鹿台。下大夫姜子牙直言相諫,觸怒紂王,欲殺子牙。子牙氣憤逃走,隱居此地,常在水邊釣魚。周文王訪知子牙乃賢士,遂以禮相聘。封為太師。因輔佐文王之子武王伐紂滅商有功,封為齊侯。後來,把姜子牙垂釣的地方和村名,稱為釣魚台。 [87] 
河南:姜子牙,是東海邊之人。時被封在呂地(在山西霍太山一帶 [92]  ),所以又稱呂尚。《水經注》:淯水又東,梅溪水注之,水出縣北紫山……梅溪又經宛(南陽古稱)西、呂城東;《路史·國名計甲》:呂(甫),侯爵、伯夷之封,杜預謂在南陽宛西……蓋後來之呂遷申,在周亦曰甫。後南陽人為紀念姜太公,在南陽城西鎮平縣建有太公湖。

姜子牙紀念節日

姜太公釣魚節暨姜太公文化發展研討會由中國釣魚協會、山東省日照市人民政府主辦,在中國釣魚協會指定的遊釣樂園——日照姜太公釣魚中心舉行。

姜子牙人物爭議

  • 貫籍
南陽市鎮平縣太公湖 南陽市鎮平縣太公湖
司馬遷著《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太公望者,東海上人。其先祖嘗為四嶽,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際封於呂,或封於申,姓姜氏。夏,商之時,申,呂或封枝庶子孫,或為庶人,尚其後裔也。本姓姜氏,從其封姓,故名呂尚。”《史記·齊太公世家》的集解引《呂氏春秋》講:東海上,乃“東夷之土”。其先祖伯夷幫助大禹治水很有功勞,受封在呂國,封地在山西霍太山一帶 [93] 
  • 出生地
姜尚後裔北宋藍田四呂的祖父呂通的墓誌銘上記載:姜尚,因封地於汲郡,國號為“呂”,故又名呂尚。姜太公歸周後,改封於齊,其子孫入齊者為姜氏,留汲者為呂氏。
孟子》的《離婁上》和《盡心上》兩章都提到姜子牙“居東海之濱”;《呂氏春秋·首時》也説,“太公望,東夷之士也”;《史記·齊太公世家》也説他是“東海上人”。但這些説法都很籠統含糊。晉代張華《博物志》説得較為明確:“海曲城有東呂鄉東呂裏,太公望所出也”;《水經注·齊乘》也説,“莒州東百六十里有東呂鄉,棘津在琅邪海曲,太公望所出”。漢代的“海曲”在今山東日照一帶,“莒州”也在今日照下轄的莒縣一帶。據此,一般認為姜子牙的出身之地在今山東東部黃海之濱的日照、莒縣一帶。
  • 身世
姜太公像 姜太公像
姜子牙的家世是顯赫的,但是其出身卻是低微的。很多歷史文獻中都提到他遇周文王之前曾經做過不得志的屠夫和小商販。《戰國策·秦五》説:“太公望,齊之逐夫,朝歌之廢屠。”《尉繚子》説:“太公望年七十,屠牛朝歌,賣食棘津。”《韓詩外傳》説:“呂望行年五十,賣食棘津,年七十,居於朝歌。”漢代劉向的《説苑·尊賢》也説:“太公望,朝歌之屠佐也,棘津迎客之舍人也。”這些文獻雖然語焉不詳,説法不一,但是大致都透露出姜子牙垂暮之年還曾在棘津做過賣吃食的小販,在朝歌當過屠夫。此外,還有一種説法認為姜子牙曾經是夫入婦家的贅婿,後來因為不擅生計而被老婦逐出家門。《戰國策·秦五》説他是“齊之逐夫”,高誘註解説是“為老婦之逐”,即姜子牙是作為贅婿被老婦逐出的。劉向也説“太公田不足以償種,漁不足以償網”(《説苑·雜言》),最後被老婦逐出家門,所以説“太公望故老婦之出夫也”(《説苑·尊賢》)。
還有一些文獻提到,姜子牙在遇到周文王之前,曾經在商紂王朝中擔任過官職,後來因不滿商紂王的暴虐無道而離開,過了一段遊説和隱居生活。《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説:“或曰,太公博聞,嘗事紂,紂無道,去之。遊説諸侯,無所遇,而卒歸姬昌。”至於姜子牙事紂、遊説和隱居的具體細節,歷史文獻中都鮮有提及。

姜子牙影視形象

時間
劇名
飾演者
圖集
1981
封神榜
余子明
1986
封神榜
陳慧樓
1989
封神榜
唐遠之
1990
封神榜
藍天野
1999
陳茂林
2000
封神榜
王耿豪
2001
封神榜
余子明
2006
劉德凱
2009
劉德凱
2011
雷宇翔 [97] 
2014
陳鍵鋒
2015
陳鍵鋒 [90] 
2016
李連杰 [88] 
週一舟 [98] 
2018
陳政陽
易柏辰
薛曉龍 [99] 
呂熙
何紹宏 [100] 
2019
於和偉
陳浩民 [89] 
2020
周浩東
2021
尹揚明 [101] 
劉頔 [102] 
2023年
周波 [96] 
王勁松
黃渤 [91] 
參考資料
  • 1.    《銀雀山漢墓竹簡》:“太公之書,古亦稱《周書》。”
  • 2.    漢·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第二》:太公望呂尚者,東海上人。其先祖嘗為四嶽,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際封於呂,或封於申,姓姜氏。夏商之時,申、呂或封枝庶子孫,或為庶人,尚其後苗裔也。本姓姜氏,從其封姓,故曰呂尚。
  • 3.    《尉繚子》説:“太公望年七十,屠牛朝歌,賣食棘津”
  • 4.    [西漢]韓嬰·《韓詩外傳·卷七》:呂望行年五十,賣食棘津,年七十,屠於朝歌,九十乃為天子師,則遇文王也。
  • 5.    漢·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第二》:呂尚蓋嘗窮困,年老矣,以漁釣奸周西伯。
  • 6.    漢·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第二》:西伯將出獵,卜之,曰“所獲非龍非 ,非虎非羆;所獲霸王之輔”。於是周西伯獵,果遇太公於渭之陽,與語大説,曰:“自吾先君太公曰“當有聖人適周,周以興”。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
  • 7.    漢·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第二》:故號之曰“太公望”,載與俱歸,立為師。
  • 8.    姜子牙直鈎垂釣典故或始自中唐 最早盧仝使用   .中新網[引用日期2015-11-12]
  • 9.    寂寞的垂釣  .鳳凰網[引用日期2015-11-12]
  • 10.    《武王伐紂平話》:“姜尚西走至岐州南四十里地,虢縣南十里,有渭水河岸,是磻溪之水。姜尚因命守時,直鈎釣渭水之魚,不用香餌之食,離水面三尺,尚自言曰:‘負命者上鈎來!’”
  • 11.    漢·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第二》:或曰,太公博聞,嘗事紂。紂無道,去之。遊説諸侯,無所遇,而卒西歸周西伯。
  • 12.    漢·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第二》:或曰,呂尚處士,隱海濱。周西伯拘羑里,散宜生、閎夭素知而招呂尚。呂尚亦曰“吾聞西伯賢,又善養老,盍往焉”。三人者為西伯求美女奇物,獻之於紂,以贖西伯。西伯得以出,反國。言呂尚所以事周雖異,然要之為文武師。
  • 13.    漢·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第二》:周西伯昌之脱羑里歸,與呂尚陰謀修德以傾商政,其事多兵權與奇計,故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
  • 14.    漢·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第二》:周西伯政平,及斷虞芮之訟,而詩人稱西伯受命曰文王。
  • 15.    漢·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第二》:伐崇、密須、犬夷,大作豐邑。
  • 16.    漢·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第二》:天下三分,其二歸周者,太公之謀計居多。
  • 17.    漢·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第二》:文王崩,武王即位。九年,欲修文王業,東伐以觀諸侯集否。師行,師尚父左杖黃鉞,右把白旄以誓,曰:“蒼兕蒼兕,總爾眾庶,與爾舟楫,後至者斬!”遂至盟津。諸侯不期而會者八百諸侯。諸侯皆曰:“紂可伐也。”武王曰:“未可。”還師,與太公作此太誓。
  • 18.    漢·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第二》:居二年,紂殺王子比干,囚箕子。
  • 19.    漢·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第二》:武王將伐紂,卜,龜兆不吉,風雨暴至。羣公盡懼,唯太公彊之勸武王,武王於是遂行。
  • 20.    漢·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第二》:十一年正月甲子,誓於牧野,伐商紂。紂師敗績。紂反走,登鹿台,遂追斬紂。
  • 21.    漢·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第二》:明日,武王立於社,羣公奉明水,衞康叔封布採席,師尚父牽牲,史佚策祝,以告神討紂之罪。散鹿台之錢,發鉅橋之粟,以振貧民。封比干墓,釋箕子囚。遷九鼎,脩周政,與天下更始。
  • 22.    漢·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第二》:師尚父謀居多。
  • 23.    漢·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第二》:於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師尚父於齊營丘。
  • 24.    漢·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第二》:東就國,道宿行遲。逆旅之人曰:“吾聞時難得而易失。客寢甚安,殆非就國者也。”
  • 25.    漢·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第二》:太公聞之,夜衣而行,犁明至國。萊侯來伐,與之爭營丘。營丘邊萊。萊人,夷也,會紂之亂而周初定,未能集遠方,是以與太公爭國。
  • 26.    《春秋繁露》“太公誅司寇營湯以定齊國”
  • 27.    《史記·卷三十三·魯周公世家第三》:太公亦封於齊,五月而報政周公。周公曰:“何疾也?”曰:“吾簡其君臣禮,從其俗為也。”
  • 28.    漢·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第二》:太公至國,脩政,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齊,齊為大國。
  • 29.    《晏子春秋·霸業因時而興》:“齊自太公封國建邦以來,煮鹽墾田,富甲一方、兵甲數萬,足可以與楚匹敵。”
  • 30.    《晏子春秋·內篇諫下第三》:丁公伐曲沃,勝之,止其財,出其民。公日自蒞之,有輿死人以出者,公怪之,令吏視之,則其中金與玉焉。吏請殺其人,收其金玉。公曰:‘以兵降城,以眾圖財,不仁。且吾聞之,人君者,寬惠慈眾,不身傳誅。
  • 31.    《姜太公志·生平》載:“太公三子為丘穆公。太公封齊,都營丘,命其三子鎮守營丘,以封地為氏,而為丘氏,卒諡穆公,故丘穆公為丘(邱)氏之祖。”
  • 32.    漢·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第二》:及周成王少時,管蔡作亂,淮夷畔周,乃使召康公命太公曰:“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五侯九伯,實得徵之。”齊由此得征伐,為大國。都營丘。
  • 33.    《尚書·顧命》:“太保命仲桓、南宮毛俾爰(跟隨)齊侯呂伋,以二干戈、虎賁百人逆子釗於南門之外。”
  • 34.    《史記·卷四十·楚世家第十》:楚子熊繹與魯公伯禽、衞康叔子牟、晉侯燮、齊太公子呂伋俱事成王。
  • 35.    漢·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第二》:蓋太公之卒百有餘年,子丁公呂伋立。
  • 36.    漢·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第二》:太公至國,脩政,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齊,齊為大國。及周成王少時,管蔡作亂,淮夷畔周,乃使召康公命太公曰:“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五侯九伯,實得徵之。”齊由此得征伐,為大國。都營丘。
  • 37.    《宋史·卷一百零五 ·禮志八》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7-08-28]
  • 38.    《帝王世紀》:見太公至,民曰:“是吾新君也。”容曰:“非也,視其為人虎據而鷹趾,當敵將眾,威怒自倍,見利即前,不顧其後,故君子臨眾,果於進退。”
  • 39.    《詩經·大雅·大明》:殷商之旅,其會如林。矢於牧野,維予侯興。上帝臨女,無貳爾心。   牧野洋洋,檀車煌煌,駟騵彭彭。維師尚父,時維鷹揚。涼彼武王,肆伐大商,會朝清明。
  • 40.    《左傳·僖公二十六年》:齊侯未入竟,展喜從之,曰:「寡君聞君親舉玉趾,將辱於敝邑,使下臣犒執事。」齊侯曰:「魯人恐乎?」對曰:「小人恐矣,君子則否。」齊侯曰:「室如縣罄,野無青草,何恃而不恐?」對曰:「恃先王之命。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夾輔成王。成王勞之而賜之盟,曰:『世世子孫,無相害也。』載在盟府,大師職之。桓公是以糾合諸侯而謀其不協,彌縫其闕而匡救其災,昭舊職也。及君即位,諸侯之望曰:『其率桓之功。』我敝邑用不敢保聚,曰:『豈其嗣世九年而棄命廢職,其若先君何?』君必不然。恃此以不恐。」齊侯乃還。
  • 41.    明朝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百里奚曰:“使奚逐飛鳥,搏猛獸,則臣已老。若使臣坐而策國事,臣尚少也。昔呂尚年八十,釣於渭濱,文王載之以歸,拜為尚父,卒定周鼎。臣今日遇君,較呂尚不更早十年乎?”
  • 42.    《左傳·襄公十四年》:王使劉定公賜齊侯命,曰:「昔伯舅大公,右我先王,股肱周室,師保萬民,世胙大師,以表東海。王室之不壞,繄伯舅是賴。今餘命女環!茲率舅氏之典,纂乃祖考,無忝乃舊。敬之哉,無廢朕命!」
  • 43.    《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請觀於周樂。使工為之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之矣,猶未也。然勤而不怨矣。”為之歌《邶》、《鄘》、《衞》,曰:“美哉,淵乎!   憂而不困者也。吾聞衞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衞風》乎?”為之歌《王》,曰:“美哉!思而不懼,其周之東乎?”為之歌《鄭》,曰:“美哉!其細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為之歌《齊》,曰:“美哉!泱泱乎!大風也哉!表東海者,其大公乎!國未可量也。”為之歌《豳》,曰:“美哉!蕩乎!樂而不淫,其周公之東乎?”為之歌《秦》,曰:“此之謂夏聲。夫能夏則大,大之至也,其周之舊乎?”為之歌《魏》,曰:“美哉!渢渢乎!大而婉,險而易行,以德輔此,則明主也。”為之歌《唐》,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遺民乎?不然,何憂之遠也?非令德之後,誰能若是?”為之歌《陳》,曰:“國無主,其能久乎?”自《鄶》以下無譏焉。為之歌《小雅》,曰:“美哉!思而不貳,怨而不言,其周德之衰乎?猶有先王之遺民焉。”為之歌《大雅》,曰:“廣哉!熙熙乎!曲而有直體,其文王之德乎?”為之歌《頌》,曰:“至矣哉!
  • 44.    《晏子春秋·景公登牛山悲去國而死晏子諫第十七》:景公遊於牛山,北臨其國城而流涕曰:“若何堂堂去此而死乎!” 艾孔、梁丘據皆從而泣。晏子獨笑於旁,公刷涕而顧晏子曰:“寡人今日遊悲,孔與據皆從寡人而涕泣,子之獨笑,何也?” 晏子對曰:“使賢者常守之,則太公、桓公將常守之矣;使勇者常守之,則莊公、靈公將常守之矣。數君者將守之,則吾君安得此位而立焉?以其迭處之,迭去之,至於君也,而獨為之流涕,是不仁也。不仁之君見一,諂諛之臣見二,此臣之所以獨竊笑也。”
  • 45.    孫子·用間》:“昔 殷 之興也, 伊摯 在 夏 ; 周 之興也, 呂牙 在 殷 。”
  • 46.    《孟子·盡心章句下·第三十八節》:孟子曰:“由堯舜至於湯,五百有餘歲,若禹、皋陶,則見而知之;若湯,則聞而知之。由湯至於文王,五百有餘歲,若伊尹、萊朱則見而知之;若文王,則聞而知之。由文王至於孔子,五百有餘歲,若太公望、散宜生,則見而知之;若孔子,則聞而知之。由孔子而來至於今,百有餘歲,去聖人之世,若此其未遠也;近聖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無有乎爾,則亦無有乎爾。”
  • 47.    《史記·范雎蔡澤列傳》:昭王與平原君飲數日,昭王謂平原君曰:“昔周文王得呂尚以為太公,齊桓公得管夷吾以為仲父,今範君亦寡人之叔父也。範君之仇在君之家,願使人歸取其頭來;不然,吾不出君於關。”
  • 48.    《史記·範睢蔡澤列傳》:秦王屏左右,宮中虛無人。秦王跽而請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範睢曰:“唯唯。”有間,秦王復跽而請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範睢曰:“唯唯。”若是者三。秦王跽曰:“先生卒不幸教寡人邪?”範睢曰:“非敢然也。臣聞昔者呂尚之遇文王也,身為漁父而釣於渭濱耳。若是者,交疏也。已説而立為太師,載與俱歸者,其言深也。故文王遂收功於呂尚而卒王天下。鄉使文王疏呂尚而不與深言,是周無天子之德,而文武無與成其王業也。今臣羈旅之臣也,交疏於王,而所願陳者皆匡君之事,處人骨肉之間,願效愚忠而未知王之心也。此所以王三問而不敢對者也。臣非有畏而不敢言也。臣知今日言之於前而明日伏誅於後,然臣不敢避也。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為臣患,亡不足以為臣憂,漆身為厲被髮為狂不足以為臣恥。且以五帝之聖焉而死,三王之仁焉而死,五伯之賢焉而死,烏獲、任鄙之力焉而死,成荊、孟賁、王慶忌、夏育之勇焉而死。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處必然之勢,可以少有補於秦,此臣之所大願也,臣又何患哉!伍子胥橐載而出昭關,夜行晝伏,至於陵水,無以餬其口,厀行蒲伏,稽首肉袒,鼓腹吹篪,乞食於吳市,卒興吳國,闔閭為伯。使臣得盡謀如伍子胥,加之以幽囚,終身不復見,是臣之説行也,臣又何憂?箕子、接輿漆身為厲,被髮為狂,無益於主。假使臣得同行於箕子,可以有補於所賢之主,是臣之大榮也,臣有何恥?臣之所恐者,獨恐臣死之後,天下見臣之盡忠而身死,因以是杜口裹足,莫肯鄉秦耳。足下上畏太后之嚴,下惑於奸臣之態,居深宮之中,不離阿保之手,終身迷惑,無與昭奸。大者宗廟滅覆,小者身以孤危,此臣之所恐耳。若夫窮辱之事,死亡之患,臣不敢畏也。臣死而秦治,是臣死賢於生。”秦王跽曰:“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國闢遠,寡人愚不肖,先生乃幸辱至於此,是天以寡人慁先生而存先王之宗廟也。寡人得受命於先生,是天所以幸先王,而不棄其孤也。先生柰何而言若是!事無小大,上及太后,下至大臣,願先生悉以教寡人,無疑寡人也。”範睢拜,秦王亦拜。
  • 49.    《荀子·臣道》:“人臣之論:有態臣者,有篡臣者,有功臣者,有聖臣者。內不足使一民,外不足使距難,百姓不親,諸侯不信,然而巧敏佞説,善取寵乎上,是態臣者也。上不忠乎君,下善取譽乎民,不恤公道通義,朋黨比周,以環主圖私為務,是篡臣者也。內足使以一民,外足使以距難,民親之,士信之,上忠乎君,下愛百姓而不倦,是功臣者也。上則能尊君,下則能愛民,政令教化,刑下如影,應卒遇變,齊給如響,推類接譽,以待無方,曲成制象,是聖臣者也。故用聖臣者王,用功臣者強,用篡臣者危,用態臣者亡。態臣用則必死。篡臣用則必危,功臣用則必榮,聖臣用則必尊。故齊之蘇秦、楚之州侯、秦之張儀,可謂態臣者也。韓之張去疾、趙之奉陽、齊之孟嘗,可謂篡臣也。齊之管仲、晉之咎犯、楚之孫叔敖,可謂功臣矣。殷之伊尹、周之太公,可謂聖臣矣。是人臣之論也,吉凶賢不肖之極也,必謹志之而慎自為擇取焉,足以稽矣。”
  • 50.    《戰國策·秦五》:王曰:“子監門子,梁之大盜,趙之逐臣。”姚賈曰:“太公望,齊之逐夫,朝歌之廢屠,子良之逐臣,棘津之讎不庸,文王用之而王。管仲,其鄙人之賈人也,南陽之弊幽,魯之免囚,桓公用之而伯。百里奚,虞之乞人,傳賣以五羊之皮,穆公相之而朝西戎。文公用中山盜,而勝於城濮。此四士者,皆有垢醜,大誹天下,明主用之,知其可與立功。使若卞隨、務光、申屠狄,人主豈得其用哉!故明主不取其污,不聽其非,察其為己用。故可以存社稷者,雖有外誹者不聽;雖有高世之名,無咫尺之功者不賞。是以羣臣莫敢以虛願望於上。”
  • 51.    《呂氏春秋·仲春紀》  .古詩文網[引用日期2017-11-30]
  • 52.    《呂氏春秋·孟夏紀》  .古詩文網[引用日期2017-11-30]
  • 53.    《淮南子·卷二十·泰族訓》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7-09-29]
  • 54.    《史記·齊太公世家》:或曰,太公博聞,嘗事紂。紂無道,去之。遊説諸侯,無所遇,而卒西歸周西伯。或曰,呂尚處士,隱海濱。周西伯拘羑里,散宜生、閎夭素知而招呂尚。呂尚亦曰“吾聞西伯賢,又善養老,盍往焉”。三人者為西伯求美女奇物,獻之於紂,以贖西伯。西伯得以出,反國。言呂尚所以事周雖異,然要之為文武師。 周西伯昌之脱羑里歸,與呂尚陰謀修德以傾商政,其事多兵權與奇計,故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周西伯政平,及斷虞芮之訟,而詩人稱西伯受命曰文王。伐崇、密須、犬夷,大作豐邑。天下三分,其二歸周者,太公之謀計居多。 文王崩,武王即位。九年,欲修文王業,東伐以觀諸侯集否。師行,師尚父左杖黃鉞,右把白旄以誓,曰:“蒼兕蒼兕,總爾眾庶,與爾舟楫,後至者斬!”遂至盟津。諸侯不期而會者八百諸侯。諸侯皆曰:“紂可伐也。”武王曰:“未可。”還師,與太公作此太誓。
  • 55.    《史記·齊太公世家》:居二年,紂殺王子比干,囚箕子。武王將伐紂,卜龜兆,不吉,風雨暴至。羣公盡懼,唯太公彊之勸武王,武王於是遂行。十一年正月甲子,誓於牧野,伐商紂。紂師敗績。紂反走,登鹿台,遂追斬紂。明日,武王立於社,羣公奉明水,衞康叔封布採席,師尚父牽牲,史佚策祝,以告神討紂之罪。散鹿台之錢,發鉅橋之粟,以振貧民。封比干墓,釋箕子囚。遷九鼎,修周政,與天下更始。師尚父謀居多。
  • 56.    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82-11:卷三十二 齊太公世家第二
  • 57.    《史記·齊太公世家》:太史公曰:吾適齊,自泰山屬之琅邪,北被於海,膏壤二千里,其民闊達多匿知,其天性也。以太公之聖,建國本,桓公之盛,修善政,以為諸侯會盟,稱伯,不亦宜乎?洋洋哉,固大國之風也!
  • 58.    《史記·太史公自序》:“申、呂肖矣,尚父側微,卒歸西伯,文武是師;功冠羣公,繆權於幽;番番黃髮,爰饗營丘。不背柯盟,桓公以昌,九合諸侯,霸功顯彰。田闞爭寵,姜姓解亡。嘉父之謀,作齊太公世家第二。”
  • 59.    《太史公自序》:非兵不彊,非德不昌,黃帝、湯、武以興,桀、紂、二世以崩,可不慎歟?司馬法所從來尚矣,太公、孫、吳、王子能紹而明之,切近世,極人變。作律書第三。
  • 60.    《鹽鐵論-輕重第十四》:御史進曰:“昔太公封於營丘,闢草萊而居焉。地薄人少,於是通利末之道,極女工之巧。是以鄰國交於齊,財畜貨殖,世為強國。管仲相桓公,襲先君之業,行輕重之變,南服強楚而霸諸侯。今大夫君修太公、桓、管之術,總一鹽、鐵,通山川之利而萬物殖。是以縣官用饒足,民不睏乏,本末並利,上下俱足,此籌計之所致,非獨耕桑農也。”
  • 61.    漢書卷五十六 董仲舒傳 第二十六   .白話二十四史[引用日期2017-06-12]
  • 62.    《大戴禮記·保傅》載:明堂之位曰:篤仁而好學,多聞而道慎,天子疑則問,應而不窮者,謂之道;道者,導天子以道者也;常立於前,是周公也。誠立而敢斷,輔善而相義者,謂之充;充者,充天子之志也;常立於左,是太公也。潔廉而切直,匡過而諫邪者,謂之弼;弼者,拂天子之過者也;常立於右,是召公也。博聞強記,接給而善對者,謂之承;承者,承天子之遺忘者也;常立於後,是史佚也。故成王中立而聽朝,則四聖維之,是以慮無失計,而舉無過事;殷周之前以長久者,其輔翼天子有此具也。
  • 63.    《新論》:“治國者,輔作之本,其任用鹹得大才。大才乃主之股肱羽翮也。王公大人則嘉得良師明輔,品庶凡民則樂畜仁賢哲士,皆國之柱棟而人之羽翼。王者易輔,霸者難佐。昔殷之伊尹,周之太公,秦之百里奚,雖鹹有大才,然皆年七十餘,乃升為王霸師。昔秦王見周室之失統,喪權於諸侯,自以當保有九州,見萬民碌碌,猶羣羊聚豬,皆可以竿而驅之,故遂自恃,不任人、封立諸侯。及陳勝、楚、漢,鹹由布衣,非封君有土,而並共滅秦,遂以敗也。”
  • 64.    《漢書·刑法志》:相與從之。或奔走赴秦,號哭請救,秦人憐之謂之出兵。二國併力,遂走吳師,昭王返國,所謂善敗不亡者也。若秦因四世之勝,據河山之阻,任用白起、王翦豺狼之徒,奮其爪牙,禽獵六國,以並天下。窮武極詐,士民不附,卒隸之徒,還為敵讎,猋起雲合,果共軋之。斯為下矣。凡兵,所以存亡繼絕,救亂除害也。故伊、呂之將,子孫有國,與商周並。至於末世,苟任詐力,以快貪殘,爭城殺人盈城,爭地殺人滿野。孫、吳、商、白之徒,皆身誅戮於前,而功滅亡於後。報應之勢,各以類至,其道然矣。
  • 65.    《三國志·許麋孫簡伊秦傳》:“知聖主允明,顯授足下專征之任,凡諸逆節,多所誅討,想力競者一心,順從者同規矣。又張子云昔在京師,志匡王室,今雖臨荒域,不得參與本朝,亦國家之藩鎮,足下之外援也。若荊、楚平和,王澤南至,足下忽有聲命於子云,勤見保屬,令得假途由荊州出,不然,當復相紹介於益州兄弟,使相納受。倘天假其年,人緩其禍,得歸死國家,解逋逃之負,泯驅九泉,將復何恨!若時有險易,事有利鈍,人命無常,隕沒不達者,則永銜罪責,入於裔土矣。   昔營邱翼周,杖鉞專征,博陸佐漢,虎賁警蹕。今日足下扶危持傾,為國柱石,秉師望之任,兼霍光之重,五侯九伯,制御在手,自古及今,人臣之尊未有及足下者也。   夫爵高者憂深,祿厚者責重。足下據爵高之任,當責重之地,言出於口,即為賞罰,意之所存,便為禍福。行之得道,即社稷用寧;行之失道,即四方散亂。國家安危,在於足下;百姓之命,縣於執事。自華及夷,顒顒注望。足下任此,豈可不遠覽載籍廢興之由,榮辱之機,棄忘舊惡,寬和羣司,審量五材,為官擇人?苟得其人,雖讎必舉;苟其非人,雖親不授。以寧社稷,以濟下民,事立功成,則系音於管絃,勒勳於金石,願君勉之!為國自重,為民自愛。“翔恨靖之不自納,搜索靖所寄書疏,盡投之於水。
  • 66.    《三國志*董二袁劉傳》:卓既為太師,復欲稱尚父,以問蔡邕。邕曰:“昔武王受命,太公為師,輔佐周室,以伐無道,是以天下尊之,稱為尚父。今公之功德誠為巍巍,宜須關東悉定,車駕東還,然後議之。”乃止。
  • 67.    《三國志·卷十四·魏書十四·程郭董劉蔣劉傳第十四》:【獻帝春秋曰:昭與列侯諸將議,以丞相宜進爵國公,九錫備物,以彰殊勳;書與荀彧曰:"昔周旦、呂望,當姬氏之盛,因二聖之業,輔翼成王之幼,功勳若彼,猶受上爵,錫土開宇。末世田單,驅強齊之眾,報弱燕之怨,收城七十,迎復襄王;襄王加賞於單,使東有掖邑之封,西有菑上之虞。前世錄功,濃厚如此。今曹公遭海內傾覆,宗廟焚滅,躬擐甲冑,周旋征伐,櫛風沐雨,且三十年,芟夷羣兇,為百姓除害,使漢室復存,劉氏奉祀。方之曩者數公,若太山之與丘垤,豈同日而論乎?今徒與列將功臣,並侯一縣,此豈天下所望哉!"】
  • 68.    《三國志·魏志·高柔傳》:魏初,三公無事,又希與朝政。柔上疏曰:“天地以四時成功,元首以輔弼興治;成湯杖阿衡之佐,文、武憑旦、望之力,逮至漢初,蕭、曹之儔並以元勳代作心膂,此皆明王聖主任臣於上,賢相良輔股肱於下也。今公輔之臣,皆國之棟樑,民所具瞻,而置之三事,不使知政,遂各偃息養高,鮮有進納,誠非朝廷崇用大臣之義,大臣獻可替否之謂也。古者刑政有疑,輒議於槐棘之下。自今之後,朝有疑議及刑獄大事,宜數以諮訪三公。三公朝朔望之日,又可特延入,講論得失,博盡事情,庶有裨起天聽,弘益大化。”帝嘉納焉。
  • 69.    《晉書 卷五十五 列傳第二十五》:益州刺史張敏見而奇之,乃表上其文,武帝遣使鐫之於劍閣山焉。   載又為《榷論》曰:   夫賢人君子將立天下之功,成天下之名,非遇其時,曷由致之哉!故嘗試論之:殷湯無鳴條之事,則伊尹,有莘之匹夫也;周武無牧野之陣,則呂牙,渭濱之釣翁也。若茲之類,不可勝紀。蓋聲發響應,形動影從,時平則才伏,世亂則奇用,豈不信歟!設使秦、莽修三王之法,時致隆平,則漢祖,泗上之健吏;光武,舂陵之俠客耳,況乎附麗者哉!故當其有事也,則足非千里,不入於輿;刃非斬鴻,不韜於鞘。是以駑蹇望風而退,頑鈍未試而廢。及其無事也,則牛驥共牢,利鈍齊列,而無長塗犀革以決之,此離朱與瞽者同眼之説也。處守平之世,而欲建殊常之勳,居太平之際,而吐違俗之謀,此猶卻步而登山,鬻章甫于越也。漢文帝見李廣而嘆曰:"惜子不遇,當高帝時,萬户侯豈足道哉!"故智無所運其籌,勇無所奮其氣,則勇怯一也;才無所騁其能,辯無所展其説,則頑慧均也。是以吳榜越船,不能無水而浮;青虯赤螭,不能無雲而飛。故和璧之在荊山,隋珠之潛重川,非遇其人,焉有連城之價,照車之名乎!青骹繁霜,縶於籠中,何以效其撮東郭於韝下也?白猨玄豹,藏於欞檻,何以知其接垂條於千仞也?孱夫與烏獲訟力,非龍文赤鼎,無以明之;蓋聶政與荊卿爭勇,非強秦之威,孰能辨之?故餓夫庸隸,抱關屠釣之倫,一旦而都卿相之位,建金石之號者,或有懷顏、孟之術,抱伊、管之略,沒世而不齒者,此言有事之世易為功,無為之時難為名也。若斯湮滅而不稱,曾不足以多説。
  • 70.    《文心雕龍·銘箴》:昔帝軒刻輿幾以弼違,大禹勒筍虡而招諫。成湯盤盂,著日新之規;武王户席,題必誡之訓。周公慎言於金人,仲尼革容於欹器,則先聖鑑戒,其來久矣。故銘者,名也,觀器必也正名,審用貴乎慎德。蓋臧武仲之論銘也,曰∶“天子令德,諸侯計功,大夫稱伐。”夏鑄九牧之金鼎,周勒肅慎之楛矢,令德之事也;呂望銘功於昆吾,仲山鏤績於庸器,計功之義也;魏顆紀勳於景鍾,孔悝表勤於衞鼎,稱伐之類也。若乃飛廉有石棺之錫,靈公有奪裏之諡,銘發幽石,籲可怪矣!趙靈勒跡於番吾,秦昭刻博於華山,夸誕示後,籲可笑也!詳觀眾例,銘義見矣。
  • 71.    《文心雕龍·論説》:説者,悦也;兑為口舌,故言資悦懌①;過悦必偽,故舜驚讒説。説之善者:伊尹②以論味隆殷,太公以辨釣興周;及燭武行而紓鄭③,端木出而存魯,亦其美也。暨戰國爭雄,辨士雲湧,從橫④參謀,長短角勢⑤,《轉丸》⑥騁其巧辭,《飛鉗》伏其精術;一人之辨,重於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⑦,六印磊落以佩,五都隱賑而封⑧。
  • 72.    潘氏受姓始祖季孫公畫像     .潘氏宗親網[引用日期2017-03-08]
  • 73.    《晉書·卷六十五·列傳第三十五》 :茂弘策名枝屏,葉情交好,負其才智,恃彼江湖,思建克復之功,用成翌宣之道。於是王敦內侮,憑天邑而狼顧;蘇峻連兵,指宸居而隼擊。實賴元宰,固懷匪石之心,潛運忠謨,竟翦吞沙之寇。乃誠貫日,主垂餌之以終全;貞志陵霜,國綴旋而不滅。觀其開設學校,在乎沸鼎之中,爰立章程,在乎櫛風之際;雖則世道多故,而規模弘遠矣。比夫蕭曹弼漢,六合為家,奭望匡周,萬方同軌,功未半古,不足為儔。至若夷吾體仁,能相小國,孔明踐義,善翊新邦,撫事論情,抑斯之類也。提挈三世,終始一心,稱為‘仲父’,蓋其宜矣。
  • 74.    《唐文粹》卷四十八《古文庚·折微十二》
  • 75.    注孫子序  .文獻網[引用日期2014-04-22]
  • 76.    《通典》卷十二《食貨·總論》
  • 77.    《徂徠集》卷十一《伊呂論》
  • 78.    《十七史百將傳 卷一》  .網易雲閲讀[引用日期2017-08-27]
  • 79.    《陵川集》卷三十三《碑文·齊太公廟碑》
  • 80.    《明會要·卷十一·禮六·聖師》:明初,宋濂建議:“伏羲為道統之師,神農、黃帝、堯、舜、禹、湯、文、武以次而列,皋陶、稷、契、夷、益、伊尹、傅説、箕子、太公、周公皆天子公卿之師,宜秩祀天子之學。”時不能行。至嘉靖九年,始祀先聖、先師於文華殿東室。舊有釋像,命撤去。奉皇師伏羲、神農、黃帝,帝師堯、舜,王師禹、湯、文王、武王九聖,南向;左先聖周公,右先師孔子,東西向。每春秋開講前一日,行釋尊禮。十六年,移祀於永明殿後,行禮如初。其後常遣官代祭。隆慶初,仍於文華殿東室行禮。
  • 81.    《明史》卷五十七《志第三十三·禮十一·遣將》   吳元年遣起居注吳林、魏觀等以幣帛求遺賢於四方。洪武元年徵天下賢才至京,授以守令。其年冬,又遣文原吉、詹同、魏觀、吳輔、趙壽等分行天下,訪求賢才,各賜白金而遣之。三年諭廷臣曰:“六部總領天下之務,非學問博洽、才德兼美之士,不足以居之。慮有隱居山林,或屈在下僚者,其令有司悉心推訪。”六年復下詔曰:“賢才,國之寶也。古聖王勞於求賢。若高宗之於傅説,文王之於呂尚。彼二君者豈其智不足哉,顧皇皇於版築鼓刀之徒者,蓋賢才不備,不足以為治。鴻鵠之能遠舉者,為其有羽翼也。蛟龍之能騰躍者,為其有鱗鬣也。人君之能致治者,為其有賢人而為之輔也。山林之士德行文藝可稱者,有司採舉,備禮遣送至京,朕將任用之,以圖至治。”是年,遂罷科舉,別令有司察舉賢才,以德行為本,而文藝次之。其目,曰聰明正直,曰賢良方正,曰孝弟力田,曰儒士,曰孝廉,曰秀才,曰人才,曰耆民。皆禮送京師,不次擢用。而各省貢生亦由太學以進。於是罷科舉者十年,至十七年始復行科舉,而薦舉之法並行不廢。
  • 82.    黃道周·《廣名將傳》
  • 83.    唐甄 《潛書·考功》:“為將軍者若 呂牙 ,為巡撫者若 召奭 。”
  • 84.    崔鍾雷.《成語典故大全》:哈爾濱出版社,2010年:118
  • 85.    智囊上智部·太公 孔子  .古詩文網[引用日期2020-02-23]
  • 86.    姜太公祠  .華夏經緯網.2005-05-30[引用日期2013-03-10]
  • 87.    河北省《南皮縣誌》 .第九篇《民情習俗》 .940
  • 88.    封神傳奇 (2016)  .時光網[引用日期2016-12-19]
  • 89.    新封神姜子牙  .愛奇藝[引用日期2023-04-12]
  • 90.    《封神英雄》多台熱播 豐富傳統文化引關注  .鳳凰娛樂[引用日期2023-04-12]
  • 91.    封神第一部 的全部演職員  .豆瓣[引用日期2023-05-29]
  • 92.    金榮權,《古呂國綜考》,《南都 學壇 (人 文社 會科 學學報 )》,2011年 3月、第 31卷 第 2期
  • 93.    金榮權,《古呂國綜考》,《南都 學壇 (人 文社 會科 學學報 )》,2011年 3月、第 31卷 第 2期
  • 94.    姜子牙釣魚台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6-08]
  • 95.    賈俊俠,著,西安曲江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編.西安歷史名人[M].西安:西安出版社,2016.01.第5頁-第6頁
  • 96.    封神·紂滅 片尾字幕  .愛奇藝[引用日期2023-07-16]
  • 97.    終極封神 片尾字幕31分31秒  .愛奇藝[引用日期2023-07-27]
  • 98.    我的女友是蘇妲己  .騰訊[引用日期2023-07-27]
  • 99.    妖狐蘇妲己  .愛奇藝[引用日期2023-07-27]
  • 100.    封神:刺殺蘇妲己  .愛奇藝[引用日期2023-07-27]
  • 101.    封神榜:決戰萬仙陣  .愛奇藝[引用日期2023-07-27]
  • 102.    封神:妲己  .愛奇藝[引用日期2023-07-27]
  • 103.    《資治通鑑》:己卯,赦天下,改元。追諡太公望為武成王,選歷代名將為亞聖、十哲。其中祀、下祀並雜祀一切並停。
  • 104.    河北美術出版社選 編.中國曆代帝王名臣像真跡:河北美術出版社,1996-10:121
  • 105.    歷代聖賢半身像冊 (周公 姜太公)  .中華珍寶館[引用日期2024-03-19]
  • 106.    渭濱垂釣圖  .中華珍寶館[引用日期2024-03-19]
  • 107.    華人德.中國曆代人物圖像集 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25
  • 108.    《中國歷史大辭典》“師尚父(姜子牙)”條目  .學習強國[引用日期2024-03-19]
  • 109.    姜太公  .中國社會科學詞條庫[引用日期2024-03-19]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