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觀論

鎖定
中觀論即《中論頌》。闡述緣起性空深義,揭示生死解脱根本,為三乘共遵之門。《中論頌》為龍樹重要的代表作,暢演中道,中觀論摧破執空執有的異説,使大乘不再依傍於小乘部派,而能卓然自立,自成大乘中觀一格。
中文名
中觀論
中論頌
作    者
龍樹
卷    數
四卷

目錄

中觀論簡介

(書名)Madya%maka-s/a%stra,具名中觀論。四卷,龍樹菩薩造,青目菩薩釋,姚秦鳩摩羅什譯。為古來三論之一,極為尊重。其説相主張最徹底之中道。破空破假,進而並破執中之見,説所謂八不中道即無所得之中道,而為般若思想者也。書中,別為破因緣品,破去來品,破六情品,破五陰品等二十七品,現藏中阿僧佉釋,瞿曇般若譯之順中論,二卷。分別照明菩薩釋,波羅頗迦羅譯之般若燈論釋,十五卷。安慧釋,惟淨等譯之大乘中觀釋論,九卷,皆為龍樹中論之異出。西藏亦有中觀學派之二系統,則此論為學者所珍重,不待言矣。

中觀論分卷

《中論》,龍樹菩薩造,是破斥部派知見而顯示自宗基本理論的著作。姚秦鳩摩羅什法師以弘始十一年(公元409年)於長安大寺譯出。龍樹造《無畏論》十萬頌,其中有自作《中論》的注(見《龍樹傳》)。此文五百頌在羅什時就有七十多家的註解,羅什認為青目的注最好,一同譯出共四卷。此論講實相中道,揭櫫中觀,故名《中論》。即影法師在《中論序》中所説:不滯於無則斷滅見息,不存於有則常等冰消,寂此諸邊故名曰中,問答析微所以為論,是作者之大忌也。亦云中觀,直以觀辨於心,論宣於口耳。

中觀論核心

《中論》對"中觀"下一定義,見於第二十四品《觀四諦品》末頌,畫龍點睛,一語道破全書要義:"眾因緣生法,我説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中國佛學家如三論宗天台宗等,都很重視這一頌。因頌中有三個"是"字遂稱為"三是偈",天台宗把"空、假、中"看成是諦,又稱為"三諦偈"。頌的原意是批判部派佛學的知見。佛學的根本原理是緣起,其中"一切有部"主張偏有,把凡是從因緣而生的法都説成是實有。此頌就是針對它的。"眾因緣生法"是指緣起。緣起之法有兩個方面,第一是無自性,即空"我説即是空"。這空是存在認識之中,以言語表現出來的,所以説"我説"。所謂法、事物、現象等本身,無所謂空與不空。僅僅這樣認識空還是不夠的,第二還應該明白諸法是一種"假名""亦為是假名"。如果光説空,不是否定了一切了嗎,世界上何以又有千差萬別的事物呢?因此説法雖是空,還有假名。"假"在別處也譯為"施設""假設",都是指概念的表示。概念表示不外乎語言、文字(佛學也叫"名言")。對緣起法,不僅要看到無自性(空),而且還要看到假設(假有)。因其無自性才是假設,因為是假設才是空。這樣看緣起法,既不着有(實有),也不着空(虛無的空),就"亦是中道義"。中觀思想是直接由緣起空思想發展來的,這就是龍樹的中觀方法,對中觀下的定義。"中"是從"空"發展出來的,是對空的進一步認識,由此連帶產生着假又綜合"空""假"而成立"中"。部派佛學把"空"看成極端而誤解為否定一切,一説空就會破壞四諦四果、四向、三寶等佛法;佛法的因果既無,世間因果也不能離佛説因果而存在,也破壞了世間法。為了清除這種誤解,龍樹對空的真義作了進一步説明,也有一頌:"汝今實不能,知空空因緣,及知於空義,是故自生惱。"説他們對空的三重意義:一、空的本身,二、空的因緣,三、空的意義不瞭解,所以產生誤解。要不誤解,應先了解空的本身是什麼,同時要知道為什麼要講空,最後還要了解空的實際應用和它的意義所在。空的所為,在於顯示勝義諦。佛學把佛説法分成層次,有了層次才能瞭解佛法的真義。要分層次就得有個標準,這個標準叫諦。一般以二諦為標準,以世俗諦來説一切法是有,以勝義諦來説一切法是空。所以説"空"的作用之一是為顯示勝義諦。空的實際應用就在於有空才能有種種設施,如四諦四果、四向、三寶等等。如果沒有空,一切法都有決定不移的自性,就無法作這些安排。所以中觀把空同假名設施連帶起來看,是對空的進一步認識的必然。

中觀論思想

《中論》一書集中表現了龍樹的主要思想。
原始要終地講,就是論中所提出的"八不中道"和"實相涅盤"兩種理論。前者屬於"境"的部分,後者則與"行""果"相關。
八不中道見於《中論》開頭的兩個歸敬頌,雖只是本文的引子,但正如青目《釋》指出的,它解明瞭寫這部論的目的。後來無著寫《順中論》解釋這二頌全名為《順中論義入大般若初品法門》,即認二頌為大般若初品十萬頌的入門。論開頭還説"如是論偈,是論根本,盡攝彼論"。這可代表印度學者的看法。中國的三論宗人對這二頌也説成是"諸佛之中心,眾聖之行處","正觀之旨歸,方等之心髓",將它看得特別重要。原來佛學的根本思想就在於正確説明因果現象,即所謂緣起的道理。原始佛學是從十二緣起,即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來解釋人生現象的。後來有所發展,不但涉及到人生現象,而且以人生為中心擴大到宇宙的一切現象去,看成都是互相依待,並看出其中的主要條件所在。因此就在緣起的基礎上,發展出兩種極端看法:一是有部認為一切都有緣起做根據,不是憑空產生,所以一切現象都是實有的;一是大乘初期的方廣道人,認為因緣生法是空,一切不實在,一切虛無,又陷入"空"的極端。到龍樹時期,他認為釋迦提出的緣起是全面的,不單純説有説無,而是有無的統一。從因果關係上説有無,所能推論出來的現象不外生滅、常斷、一異、來去等現象,這些都是由時空上因果相望而説的。真正的緣起説對八個方面都不能執着,因而提出八不中道:"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如果偏執生或滅等就等於無用的廢話或不正確的戲論。而佛所説的緣起是超出戲論,消滅戲論,也可説寂滅狀態,所以頌説"能説是因緣,善滅諸戲論"。用這種觀點講因果,是過去所有各種因果説中説的最完善的,所以説"我稽首禮佛,諸説中第一"。緣起理論超出這一戲論,才能得出對現象實在的認識,達到真實,名為實相。
八不中道是關於認識"境"的理論。從"行"、"果"的實踐方面,佛學最終目的追求涅盤。
隨着緣起説的發展,講涅盤也聯繫到一切法,不是消極的消滅就了,而是應該去掉不相干的戲論,顯示一切法的本來面目,即實相;其實踐的基礎就是"顯示實相",涅盤究竟境界乃來自對實相的認識、應用。世間是流轉生死的,涅盤是超出生死流轉的,但是世間一切現象是畢竟空,以空為實相,這實相也就成為涅盤的內容,所以世間與涅盤是一回事,由實相把兩者統一起來了(當然兩者不可混同)。世間即涅盤,在趨向涅盤過程中,不應離開世間去另求涅盤。世間是無盡的,趨向涅盤的實踐過程也應該是無住的。八不中道與實相涅盤可以概括龍樹的學説。
龍樹破其他執的方法有其基本原則,在《中論·觀五陰品》最後二頌曾經提到,只是譯者未能將這一精神譯出來。頌文説:“若有人問者,離”
龍樹菩薩 龍樹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