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西醫結合治療強直性脊柱炎

鎖定
《中西醫結合治療強直性脊柱炎》是2008年1月由人民衞生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伊智雄。本書主要講述了怎樣結合中西醫對強直性脊椎炎的治療等內容。
中文名
《中西醫結合治療強直性脊柱炎》
作    者
伊智雄
出版時間
2008年1月1日
出版社
人民衞生出版社
頁    數
288 頁
ISBN
9787117093316
類    別
醫學
定    價
45 元
開    本
16 開
裝    幀
平裝
版    次
1次
紙    張
膠版紙
字    數
356000字

中西醫結合治療強直性脊柱炎內容簡介

《中西醫結合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系統、詳盡、深入地論述了強直性脊柱炎一病,包括脊柱應用解剖和生物力學,強直性脊柱炎的病因病理、中醫病機、檢查方法、診斷與鑑別診斷、中醫辨證,中醫、西醫及中西醫結合治療,康復治療和預防。重點介紹了強直性脊柱炎的中醫、西醫和中西醫結合的各種治療方法及其進展,本書是中醫、西醫和中西醫結合骨科專家的經驗總結。內容圖文並茂,實用可讀。主要供從事骨傷科臨牀、科研工作的專業人員參考,也可供關心強直性脊柱炎一病的人員學習。
中西醫結合治療強直性脊柱炎 中西醫結合治療強直性脊柱炎 [1]
本書共ll章,系統、詳盡、深入地論述了強直性脊柱炎一病,包括脊柱應用解剖和生物力學,強直性脊柱炎的病因病理、中醫病機、檢查方法、診斷與鑑別診斷、中醫辨證,中醫、西醫及中西醫結合治療,康復治療和預防。重點介紹了強直性脊柱炎的中醫、西醫和中西醫結合的各種治療方法及其進展,如小針刀療法、中藥離子導入、硬膜外腔中西藥物灌注、介入療法、微創手術等。本書是中醫、西醫和中西醫結合骨科專家的經驗總結。內容圖文並茂,實用可讀。主要供從事骨傷科臨牀、科研工作的專業人員參考,也可供關心強直性脊柱炎一病的人員學習。

中西醫結合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目錄

第一章 脊柱的解剖
第一節 脊柱骨及其連接
一、各部椎骨的解剖
二、椎骨的連接
三、脊柱的整體現
四、脊柱的先天畸形
第二節 脊椎骨的周圍結構
一、脊椎骨的肌肉和筋膜
二、脊神經
三、骶髂關節
四、梨狀肌的解剖與坐骨神經通道
五、椎骨的血供及脊柱周圍的血管
六、交感干與交感叢
第三節 脊椎椎管及其內容物
一、椎管
二、椎管的內容物
第四節 脊椎及周圍結構的體表定位
一、骨性標誌
二、肌隆起的體表投影
三、神經、血管的體表投影
第二章 脊柱的生物力學
第一節 脊柱的生物力學功能
第二節 生物力學的幾個基本概念
一、生物力學
二、外力和變形
三、應力與應變
四、骨的強度、剛度和穩定性
五、黏彈性的特點
第三節 脊柱的功能單位
一、運動節段的概念
二、椎體的功能解剖及生物力學
三、椎間盤的功能解剖及生物力學
四、椎弓、椎板及關節突關節的功能解剖及生物力學
五、韌帶的功能解剖及生物力學
第四節 脊柱的生理彎曲及生物力學
一、脊柱的生理彎曲
二、脊柱生理彎曲的形成
三、脊柱生理彎曲的生物力學
四、影響生理彎曲的因素
第五節 脊柱的穩定性和不穩定性
一、脊柱的穩定性和不穩定性
二、影響脊柱穩定性的因素
第六節 脊柱的運動
一、脊柱運動的特點和形式
二、脊柱的運動與脊髓的適應
三、脊柱運動的範圍
第七節 脊柱的動力學
一、站立位
二、坐位
三、卧位
四、行走
五、彎腰提物
第三章 強直性脊柱炎的病因病理
第一節 流行病學
一、患病率
二、發病年齡
三、併發症
四、與HLA-B27的相關性
第二節 強直性脊柱炎的病因學
一、遺傳
二、感染
……
第四章 中醫學病因病機
第五章 強直性脊柱炎的檢查
第六章 強直性脊柱炎的診斷與鑑別診斷
第七章 強直性脊柱炎的中醫學辨證
第八章 強直性脊柱炎的中醫、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法
第九章 強直性脊柱炎的西醫療法
第十章 強直性脊柱炎的康復療法
第十一章 強直性脊柱炎的預防

中西醫結合治療強直性脊柱炎中西醫結合治療

藥物、物理、手術治療強直性脊柱炎複發性高,病症反覆發作,不能完全控制住病情。面對這些療法的治療弊端,讓很多患者都失去了治療的信心。而隨着醫療水平的發展,微創治療應運而生。微創是新型的治療疾病的方法,被廣泛應用到臨牀上。
結合中西醫在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的優勢,率先採用最新微創技術—“清痹強筋療法”,對強直性脊柱炎引起的關節粘連、纖維性強直、輕中度變形起到化開強直、糾正變形的作用。
“清痹強筋療法”從根本突破了傳統治療方法的侷限,對強直性脊柱炎引起的關節粘連、纖維性強直、輕中度變形能達到化開強直、糾正變形的極好療效。“清痹強筋療法”是將“浴、針、術、藥”四種治法為一體。四法循環,根據不同病人的發病原因和病情,分人、分因、分病程、分病位、分步施以不同的治療,融諸法之優勢,最終達到治好疾病的目的。 [2] 

中西醫結合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疾病簡介

AS是一種古老的疾病,早在古埃及即有關於本病的描述。1691年有了關於AS的正式病歷記錄,但它一直被認為是類風濕關節炎的變異而被稱為“類風濕關節炎,中樞型”或“類風濕脊柱炎”。直到1973年人們發現了AS與HLA-B27相關,之後隨着對AS認識的不斷加深,使得AS從類風濕關節炎中分離出來,稱為脊柱關節炎的範疇。一般認為女性AS發病率較男性低,男女之比為(2~3): 1,女性外周關節受累、頸椎和上背部疼痛更為多見,臨牀症狀較輕,預後良好。脊柱關節炎(Spondyloarthritis)是一組有着共同臨牀特徵的疾病,既往稱為脊柱關節病或血清陰性脊柱關節病,包括AS、反應性關節炎銀屑病關節炎、炎性腸病性關節炎、幼年脊柱關節病以及未分化型脊柱關節病,該組疾病HLA-B27基因陽性率高,有家族聚集現象,累及中軸及以下肢為主的關節,有肌腱端炎及一些特徵性的關節外表現。這一組疾病都可能逐漸發展為AS。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