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華醫學會麻醉學分會

鎖定
中華醫學會麻醉學分會於1979年8月成立,由尚德延謝榮金清塵羅愛倫教授先後擔任主任委員。
學會定期召開地區和(或)地區間的學術會議,不定期出版麻醉專業刊物。中華醫學會麻醉學會的機關刊物《中華麻醉學雜誌》於1981年正式創刊發行,謝榮教授擔任主編。
中文名
中華醫學會麻醉學分會
外文名
CSA
地    區
中國
隸    屬
中華醫學會
性    質
社會團體
行    業
醫學
成立時間
1979年8月

中華醫學會麻醉學分會產生背景

中華醫學會麻醉學分會正式成立於1979年8月22日。
在此之前,全國各地的麻醉學術活動頻繁,學術空氣非常活躍。早在50年代,謝榮、尚德延、吳珏、王源昌、金士翱、李德馨、譚慧英、靳冰等本別在北京、上海、天津、武漢、南京等地就開始以短期學習、進修的形式為我國培養了一批麻醉專業骨幹,成為各地區的學科帶頭人。在此期間,謝榮主編的《麻醉學》和吳珏主編的《麻醉學》相繼出版,對我國麻醉專業的發展和年輕麻醉隊伍的成長都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各地區的學術交流也廣泛開展。以北京為例,從1956年起,麻醉同道們就開始了定期的學術交流,全市麻醉醫師每月聚會一次,進行學術報告,病例討論,交流臨牀經驗,增進相互聯繫。據1960年統計,共舉辦學術報告會50次,每次參會30-40人。麻醉學術活動一直堅持到文革前夕。這些交流活動不僅活躍了學術氣氛,促進了麻醉學科的發展,而且為麻醉專科學會的正式成立奠定了基礎。1964年在南京召開了第一次全國麻醉學術會議,全國各省市、自治區100多名代表出席了會議。這次會議為正式成立麻醉學會做了充分的準備。由於“文化大革命”,學會組織被撤銷,一切學術活動被停止。直到1973年,各地學會組織恢復,幾個大城市的麻醉學術活動又活躍起來,並先後成立了麻醉學會。省市之間的學術交流日益增多,邀請知名專家講學,交換各地區的麻醉學術活動資料,學術氣氛非常濃厚。
在此基礎上,於1979年8月在哈爾濱市召開了第二次全國麻醉學術會議,300餘名代表參加了會議並進行學術交流。會上宣佈經過充分協商,選舉了首屆麻醉學會委員會。常務委員7人,尚德延擔任主任委員 吳珏、謝榮為副主任委員,聘請趙俊為秘書。宣告中華醫學會麻醉學會正式成立。

中華醫學會麻醉學分會學術活動

麻醉學會成立後,積極開展學術活動,先後召開了華北、華東、中南、西南等大區,以及各省、市、自治區的麻醉學術會議,並根據當地條件,先後成立了麻醉學分會。各分會定期(1-2年)召開地區和(或)地區間的學術會議,不定期出版麻醉專業刊物。《國外醫學-麻醉與復甦分冊》於1980年首先創刊發行,是我國麻醉專業的學習園地,重點介紹國外麻醉學基礎理論、臨牀麻醉與復甦等內容。對於瞭解國外學術動態、促進我國麻醉水平的提高起到推動作用。全國各分會舉辦了各種類型的麻醉學習班,並編寫出了質量較高的講義,受到各級麻醉醫師的好評。
1984年11月在江西省共青城召開了中華醫學會第三次全國麻醉學術會議,400多位代表參加了會議並進行了學術交流。大會選舉了第二屆委員會,常務委員7名。選舉謝榮為主任委員,譚慧英、金士翱為副主任委員,趙俊為秘書。聘請尚德延為名譽主任委員,吳珏為名譽顧問。第二屆委員會以促進幹部培養、活躍國內學術活動和開展國際學術交流為中心工作。在此期間,全國各地舉辦了各種類型的麻醉學習班,對於提高專業隊伍的素質起到一定作用,尤其是在北京、上海、武漢等城市舉辦的學習班,質量較高,效果較好。北京麻醉分會自1973年起,一直堅持舉辦每月一次的麻醉學術活動,並將每年的講課彙編成冊,供廣大麻醉醫師學習參考;自1982年起,舉辦了各種全國性學習班,如麻醉理論班、主治醫師學習班、全麻學習班等,並舉辦了為期一年或二年的專業班。這些活動對於活躍學術氣氛、培養專業隊伍起到推動作用。1985年《臨牀麻醉學雜誌》在南京創刊,李德馨教授任主編。這對臨牀麻醉經驗的交流、促進臨牀科研和技能的提高起到積極作用。
1987年11月在廣州召開了第四次全國麻醉學術會議。500多名代表參加了會議,選舉了第三屆委員會。謝榮擔任主任委員,譚慧英、金士翱任副主任委員,聘請金清塵和李敏學為秘書。常務委員增為9人。第三屆委員會以繼續教育為中心,從數量和質量上提高麻醉專業隊伍的素質,逐漸擴大麻醉學科的業務範圍,為使麻醉科成為臨牀學科而努力。在此期間,為了迅速補充麻醉醫師數量的嚴重不足,除了提高原有麻醉人員的理論水平和臨牀能力外,並採取了多種渠道,如專業證書班、麻醉學系,定向培養了一定數量的麻醉醫師。在學科發展的進程中,傳播信息和更新知識是至關重要的。作為近代新興學科的麻醉學,無論在臨牀工作的變革、科學研究的進展,還是在新技術、新方法的開發,其發展都極其迅速。正當我國麻醉工作者渴求本專業書籍之際,由劉俊傑、趙俊教授主編,組織全國既有豐富實踐經驗,又有深厚理論修養的專家編寫的《現代麻醉學》於1987年正式出版發行。為我國各級麻醉專業醫師的培養和提高提供了一本比較全面又比較現代的專業讀物。成立麻醉學系是彌補我國麻醉醫師嚴重不足的一項特殊措施。徐州醫學院、湖南醫科大學、同濟醫科大學、哈爾濱醫科大學天津醫科大學、昆明醫學院和濰坊醫學院等高等院校先後開本了麻醉學系或麻醉專業。這對於推動麻醉學科的發展,迅速培養一批麻醉專業人才充實麻醉隊伍起到積極作用。為配合麻醉教學工作,由謝榮教授擔任總編,組織全國有豐富教學經驗的專家教授,編輯出版了一套“高等醫藥院校麻醉學專業試用教材”,全面、系統地反映出近代麻醉學的內容。不僅適合麻醉學系教學的需要和要求,青年麻醉醫師閲讀後對麻醉學的全貌會有更多的瞭解和更全面的認識。
經過艱苦的努力和多次的研討,認真分析我國的麻醉現狀後,麻醉學會正式向衞生部提出將麻醉科由原來的醫技科室改為臨牀科室的申請。麻醉學會的前輩們多次反映的我國麻醉學科的現狀和未來,受到衞生部領導和中華醫學會的重視和支持。1989年2月3日中央衞生部批發了《關於將麻醉科改為臨牀科室的通知》的12號文件,指出,“近年來,我國醫院臨牀麻醉學科有了較大的發展,其工作性質、職責範圍已超出了原麻醉詞義的範疇”,“為進一步推動麻醉學科的發展並借鑑其國內外發展經驗,在中華醫學會倡導下,經我部研究,同意醫院麻醉科由原來的醫技科室改為臨牀科室。望各級衞生管理部門和醫療單位根據本通知精神,結合各地區醫院具體情況,按二級學科的要求與標準,切實加強麻醉科的科學管理工作”。該通知為麻醉的專業性質和工作範圍正了名,指明瞭方向,使全國麻醉工作者倍受鼓舞,有力地促進了我國麻醉專業的快速發展。為了落實和貫徹衞生部文件的精神,經中華醫學會批准,於1990年5月在揚州召開了“麻醉學科建設和科學管理研討會”。與會代表認真分析了我國麻醉的具體情況,經過充分討論,起草了《進一步加強麻醉學科建設與科學管理的意見》和《全國綜合醫院的分級評審標準—麻醉部分》兩份文件,呈報衞生部和中華醫學會,作為醫院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參考。麻醉學會積極參與學科建設和管理,受到衞生部和醫學會領導的重視、肯定和支持。
隨着學科的深入發展,亞學科也逐漸成熟起來。1988年11月在成都召開了“第二次全國小兒麻醉會議”,併成立了“小兒麻醉學組”,金士翱任組長,詹振剛任副組長。1989年9月在承德召開了“第一次全國疼痛治療會議”,併成立了“疼痛治療學組”,趙俊人組長,張立生人副組長。1990年在上海召開了“全國口腔麻醉學術會議”,成立了“口腔麻醉學組”,王鞠武任組長,張家慶、孟憲中任副組長。亞學科的成立對於推動新業務的開展起到重要作用。各種專題學術會議相繼召開:全國臨牀麻醉學術會議、麻醉學與復甦進展學術交流會議、重症監測治療專題講座、危重疑難病例麻醉學術會議、心胸麻醉會議、神經外科麻醉會議、產科麻醉會議、臨牀監測學術報告會等。學術氣氛濃厚,科學研究深入,進一步充實了麻醉學科的內容,推動了學科的發展。麻醉專業學術活動的深入開展,不僅在業務上起到共同提高和相互啓發的作用,更重要的還在於激發了麻醉工作者在學術上的不斷進取和跟蹤時代發展的精神,也在一定程度上使社會(包括有關領導)瞭解麻醉學及其進展。 [1] 

中華醫學會麻醉學分會機關刊物

中華醫學會麻醉學會的機關刊物《中華麻醉學雜誌》於1981年正式創刊發行,謝榮教授擔任主編。《中華麻醉學雜誌》主要介紹我國在理論研究、臨牀科研及臨牀實踐等方面的成果和經驗,反映了我國麻醉理論和實踐的水平,是麻醉專業進行學術交流和開展學術爭鳴的重要領地,對我國麻醉學科的發展、促進學術交流起到重要作用。麻醉學會於1981年在18個省、市、自治區,對麻醉專業隊伍的情況進行了初步抽樣調查。據不完全統計,當時所調查地區共有專業人員7638人,其中具有大專水平者約佔20%。據此估算,當時全國專業人數達到1萬人以上。在此期間,麻醉專業隊伍的擴大非常迅速。1984年根據抽樣調查和雜誌發行數量的估算,全國約有麻醉專業人員2萬人。雖然其中大專水平專業人員的增長較明顯,但所佔比例仍不能滿足需要。因此,麻醉專業隊伍的建設仍然是艱鉅的任務。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