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華小熊貓

鎖定
中華小熊貓(學名:Ailurus styani):小熊貓科、小熊貓屬的小型哺乳動物。體重3.7-6.2千克。體長40釐米—63釐米,尾長為體長的一半以上。全身為深紅褐色,臀背部沒有鮮亮的橙黃色毛尖。額部色較深,為棕紅色。四肢為黑褐色,有的黑色區域可延伸至肩部,尾環為紅褐色與黑褐色或黃白色相間。足爪鋭利而彎,足底生密毛。毛色無冬夏毛的差異。 [3] 
主要生活於海拔3000米以下的針闊混交林或常綠闊葉林中有竹叢的地方。喜食箭竹的竹筍、嫩枝和竹葉,各種野果、樹葉、苔蘚,以及捕食小鳥或鳥卵和其他小動物、昆蟲等,尤其喜食帶有甜味的食物。分佈於中國雲南和四川。
中文名
中華小熊貓 [1] 
拉丁學名
Ailurus styani
外文名
Chinese red panda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哺乳綱
食肉目
小熊貓科
小熊貓屬
中華小熊貓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目
裂腳亞目
亞    綱
真獸亞綱
亞    種
無亞種 [4] 
命名者及年代
(Thomas, 1902)
保護級別
瀕危(EN)IUCN標準 [6] 

中華小熊貓動物學史

中華小熊貓
中華小熊貓(2張)
1902年,奧德菲爾德·托馬斯(Michael Rogers Oldfield Thomas)根據從中國四川收集的標本中的一個頭蓋骨,描述了小熊貓川西亞種。雷金納德·英尼斯·波科克通過小熊貓川西亞種更長的冬季絨毛、更黑的毛皮、更大的頭蓋骨、更加強烈彎曲的前額以及更強壯的牙齒,將其與小熊貓指名亞種區分開來。這一區分依據來源於一些從四川、雲南邊境旁的密支那地區以及緬甸北部收集的頭蓋骨和皮毛。2020年,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魏輔文研究發現兩個小熊貓亞種約於22萬年前即分家,其後鮮有遺傳上的交流,故將小熊貓川西亞種提升為種階並命名為中華小熊貓。 [2] 

中華小熊貓形態特徵

中華小熊貓軀體肥壯,身上披有粗的長毛,體長40釐米—63釐米,尾長為體長的一半以上,體重一般約為3.7-6.2千克。成獸全身披有紅褐色粗的長毛,但有的個體在臀背部有鮮亮的橙黃色毛尖,絨毛灰褐色,甚為豐厚。鼻端、眼圈為黑褐色,鬍鬚為白色。嘴周圍、鼻上部、兩頰、眼眉上都有白斑。頭部前額為棕黃色或淡黃棕色。耳殼外緣及耳內長有白毛,耳背黑褐色,耳基部外側有一簇白色長毛。頸下及腹部為黑褐色,腹部毛短,色稍淺。四肢和足掌都為黑色,足底有黃色絨毛,蓋住蹠墊。爪為乳白色。尾巴毛茸茸,尾毛粗短而蓬鬆, 尾巴上標有大約12個交替的紅色和淺黃色環紋。尾端為黑褐色。小熊貓的毛色無冬夏毛的差異。 [3] 
頭圓,吻短,有一個堅固的頭骨,但顴弓、矢狀嵴和眶後突發育不良。齶骨延伸超過最後磨牙的水平,中翼突窩向前收縮,聽泡很小。關節盂後突較大且向前彎曲,並存在一個滑蝶骨管。下頜骨強壯但相對較短,下頜骨聯合收縮。冠突向後強鈎,下頜骨髁突大。耳朵又大又直又尖。長而粗糙的護毛覆蓋身體,底毛柔軟、濃密、有絨毛。東部個體的身體顏色較深。面部主要是白色,眼睛下方有紅棕色的“淚痕”。身體上側的皮毛是紅棕色,而腹部則是有光澤的黑色。腿是黑色的,腳底覆蓋着濃密的白色毛髮。雄性和雌性之間在顏色或體型上沒有性別二態性。前腿向內傾斜,導致其蹣跚行走。腳是蹠行的。
第一前磨牙和第一、二磨牙的寬度大於長度,並且有副牙尖。每個上前磨牙都有一個以上的牙尖,第三個前磨牙有發育良好的副錐和下錐。
中華小熊貓外觀與喜馬拉雅小熊貓相似,惟中華小熊貓骨較寬、頭骨較長,全身呈鮮豔的深紅褐色,面部白色區塊比較少,額頭部分顏色為較深的棕紅色,四肢多為黑褐色,有的黑色區域可延伸到肩膀,尾部環紋較為明顯一般為紅褐色與黑褐色或黃白色相間;體型較喜馬拉雅小熊貓稍大。 [4] 
中華小熊貓

中華小熊貓棲息環境

中華小熊貓生活在温帶氣候的落葉林和針葉林中。通常有竹林和空心樹的林下。平均氣温10至25℃,年平均降水量350釐米。主要生活於海拔3000米以下的針闊混交林或常綠闊葉林中有竹叢的地方。這些地區常年氣温,夏季一般在25℃以下,而冬季則在0-10℃之間。活動區域較大,在夏季小熊貓多在陰坡有溪流的河谷活動,而到冬季則在陽坡河谷盆地,在降雪後甚至下到村莊附近的草坡、灌木叢活動。尤其喜好在向陽的山崖或大樹頂上曬太陽,故四川當地羣眾習稱“山門蹲”。 [3]  [7] 

中華小熊貓生活習性

中華小熊貓行為

中華小熊貓平日棲居於大的樹洞或石洞、岩石縫中。早晚出來活動覓食,白天多在洞裏或大樹的蔭深處睡覺。睡時好把頭蜷縮在四肢中,前肢抱住頭部,以尾覆蓋在身上。有時兩腳下垂高卧於樹枝上。善於攀爬,往往能爬到高而細的樹枝上休息或躲避敵害。由於它腳底長有厚密的絨毛,因此也適於在林下滑濕的苔蘚地或岩石上行走。走路時前足內彎,步態蹣跚,與熊相似。平時行動緩慢,性情較為温馴,很少發出叫聲。聽覺與視覺較遲鈍,嗅覺也不特別靈敏。一般單隻或成對或集小羣活動。無冬眠習性,下雨、雪時多在岩石縫隙中或大樹樹蔭深處躲避雨雪。 [3] 
該物種全年的活動都會根據温度、餵養方式和幼崽的存在而變化。通常獨居的中華小熊貓在黃昏、黎明和夜間最活躍。在地面上的運動是通過緩慢的交叉伸展步態和更快的跳躍或小跑來完成的。它們是樹棲動物,睡在常綠植物的巢穴中。它們頭朝下下樹,並在從一個樹杈移動到另一個樹時顯示出它們的靈活性。尾巴在樹上用來平衡。小熊貓在醒來或進食後會進行多種休閒行為。它們舔全身和四肢,用爪子洗臉,並在靜止的物體(例如樹木或岩石)上伸展或摩擦背部和腹部。 [7] 
該物種在種內互動中有出多種視覺表現,包括拱起尾巴和背部、緩慢抬起和放下頭部同時發出低強度的噴氣、轉動頭部同時拍下頦、左右搖頭、雙足行走前腿伸過頭頂並凝視的姿勢。 [7] 

中華小熊貓食性

中華小熊貓喜食植物的小葉子,竹子的葉子是小熊貓的主要食物來源。它們吃箭竹的竹筍、嫩枝和竹葉。將竹子折彎,讓竹子的葉子能夠伸到嘴裏。以這種方式抓取的食物塞入嘴的一側,先用牙齒切斷,然後在被吞嚥之前被廣泛咀嚼。坐着、站着或仰卧着時,用前爪抓住食物送到嘴裏。也吃各種野果、樹葉、花朵、苔蘚,以及捕食小鳥或鳥卵和其他小動物、昆蟲等,尤其喜食帶有甜味的食物。在它們活動的地方,常見有許多草綠色的糞便,與浣熊一樣頗愛清潔,在固定地點排便。取食後有用掌揉擦嘴臉或用舌頭把嘴邊添洗乾淨的習性。 [3]  [7] 

中華小熊貓分佈範圍

主要分佈於中國雲南和四川。與喜馬拉雅小熊貓的分佈以雅魯藏布江為界線。 [4-5] 
中華小熊貓分佈圖 中華小熊貓分佈圖 [5]

中華小熊貓繁殖方式

中華小熊貓成體很少在交配季節之外相互交流。在交配季節,氣味標記增加,雄性通過在樹上撒尿或摩擦肛門生殖器區域來留下氣味。交配季節是初冬,每年繁殖一次。繁殖通常發生在春季和夏季,大多數幼崽在6月出生。一窩通常有1-4只幼崽不等。該物種妊娠期約為134天。雌性在分娩前六週左右變得明顯沉重和昏昏欲睡。分娩前幾天,雌性開始攜帶築巢材料(樹枝、草、樹葉)到合適的築巢地點。在野外,巢可能是空心樹或岩石縫隙。在圈養環境中,箱子、空心圓木或其他人造巢穴都可以作為巢穴。所有出生都發生在下午4點到早上9點之間,這是最活躍的時期。幼崽在12個月左右達到成體大小,並在18個月左右性成熟。 [7] 
出生後,雌性會迅速清潔幼崽,並在最初幾天的60%到90%的時間裏陪伴它們。母親通過出生後不久建立的嗅覺線索來識別自己的孩子。一週後,雌性會花更多時間離開巢穴,每隔幾個小時就會回來餵養和梳理幼崽,並保持巢穴清潔。幼崽在巢中待約90天。第一次離開巢穴在晚上。幼崽和母親關係密切,直到幼崽在下一個繁殖季節開始時變得好鬥。雄性在撫養和照顧幼崽方面的作用很小或根本不存在。 [7] 
野外預期壽命是8-10年,已知最長可達14年。性成熟或生殖成熟年齡平均18個月。 [7] 

中華小熊貓保護現狀

中華小熊貓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5年ver3.1——瀕危(EN)。 [6]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2021年2月5日)二級。 [9] 

中華小熊貓種羣現狀

中華小熊貓因森林砍伐和其他人類活動而受到威脅。森林砍伐影響了它們的築巢地和食物來源。中華小熊貓偶爾會成為獵物的目標,它們經常出現在為設置的陷阱中。在食物方面也被當地牲畜擊敗。亞洲人口的不斷增加以及對土地和木材的需求不斷增加,使得中華小熊貓的棲息地破碎化和喪失,未來不樂觀。小熊貓受保護並列入CITES附錄一,並於1988年3月被IUCN宣佈為瀕危。 [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