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美彩龜

鎖定
中美彩龜(學名:Trachemys venusta):澤龜科、彩龜屬下的一種淡水龜。殼長20-40釐米。甲殼橢圓形,綠色、橄欖色或棕色,幼年時體色更加明亮。背甲中央有弱龍骨,後緣稍有鋸齒。腹甲黃色、橙色或微紅,中央有黑色的紋飾。皮膚呈綠色至橄欖棕色,頸部、四肢與尾部上均有黃色條紋。雌龜體型較大,背甲圓頂狀更為明顯,尾部也較短,頭部較寬;雄性體型偏小,背甲為稍顯平坦的圓頂狀,尾部更粗長,頭部略窄,前爪指甲並不十分長。
生活在河流、湖泊、沼澤中,這種龜水性非常好,適應能力也比較強,白天會花較多的時間成羣結隊趴在浮木上享受日光浴,受驚時會連滾帶爬地竄到水裏。以腐肉、魚、青蛙、蝦、蝸牛、蝌蚪和浮萍等水生植物為食。主要分佈於從墨西哥東南部到哥倫比亞西北部。
中文名
中美彩龜 [2] 
拉丁學名
Trachemys venusta
別    名
中美洲彩龜
塔巴斯哥紅耳龜
大河甜甜圈龜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爬行綱
亞    綱
無孔亞綱
龜鱉目
澤龜科
彩龜屬
中美彩龜
亞    種
6亞種 [1] 
命名者及年代
(Gray, 1856)
外文名
Meso-American Slider

中美彩龜動物學史

中美彩龜(Trachemys venusta)在歷史上經歷過生存壓力,但很少有研究涉及該物種的種羣和遺傳情況。鑑於中美彩龜通常被認為是彩龜亞種,與中美彩龜相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闡明其系統發育。這種情況在建立適當的風險分類方面造成了衝突;例如,在墨西哥立法中,物種中美彩龜並未作為一個物種出現,相反,該法律將名稱彩龜視為一個物種(SEMARNAT,2010年),其風險分類受到威脅;同樣,《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也不將中美彩龜視為一個獨立的物種。在其風險分類中,它被認為是名稱為彩龜的物種,其保護狀況為次要問題且其種羣穩定(van Dijk 等人,2011年)。 [5] 

中美彩龜形態特徵

中美彩龜通常背殼長20-40釐米,最大亞種據稱可達48釐米。頭大而長方形,末端是向上的鼻子,上面覆蓋着光滑的皮膚;有大眼睛和突出的非鈎狀鼻子。鼻孔位於鼻子的高處。背殼呈前窄後寬的長橢圓形,帶有鋒利的邊緣。殼的橫向輪廓較低,表面粗糙的,凹痕的方向各不相同;腹側平坦光滑。是該屬中顏色最漂亮的龜,背甲外殼呈淺綠色、亮綠色、棕色或橄欖色。肋盾上有黑色描邊的橙紅色或黃色環形條紋,環紋內有黑色斑點,椎盾的左右兩邊各有一條黑色描邊的橙紅色或黃色條紋,背甲邊緣呈橙黃色,甲殼中央有一道微微隆起的嵴稜。背甲中央盾片的弧形圖案几近對稱,邊緣盾片上為橄欖綠色橙色與黑色相間的環狀紋,中央有橙色橢圓形斑點。眼後斑點與眼眶相連,黃橙色,紋路細,下頦上無“Y”形紋,下頜骨呈細鋸齒狀。 [4]  [6] 
腹甲黃色,幼龜腹甲上有大塊的黑色複雜紋路,隨着龜的成長,這些紋路會變得模糊甚至消失。皮膚為橄欖綠色至深綠色不等,身上分佈有黃色條紋。眼睛後方有寬闊的黃色或紅色斑點,從出生起就保持這些標記和顏色,除非非常老的雄性變黑。有的亞種有兩對色彩醒目的條狀紋路,上方橙黃色的條紋越靠近眼睛的位置會變得越細,有些個體會出現斷紋,下方的條紋呈黃色。眼睛的瞳孔為黑色,虹膜為黃綠色,有眼線。有蹼足、短而扁平的前肢,有5個爪狀指,後肢短。雄性和雌性都有用於求愛的前爪;雄性的這些爪子可能比雌性的長。它們的尾巴中等長度,雄性的尾巴比雌性的長。 [6] 
中美彩龜瓦斯特克亞種 中美彩龜瓦斯特克亞種
中美彩龜格雷亞種 中美彩龜格雷亞種
中美彩龜尤卡坦亞種 中美彩龜尤卡坦亞種
中美彩龜巴拿馬亞種 中美彩龜巴拿馬亞種
中美彩龜烏里希亞種 中美彩龜烏里希亞種
中美彩龜伯利茲亞種 中美彩龜伯利茲亞種

中美彩龜棲息環境

棲息在分佈區域裏幾乎所有的流速緩慢的河流、湖泊、沼澤、池塘和運河等水域,這些地區全年都有淡水,植被豐富。偶爾也能在苦鹹水水域中發現。 [6] 

中美彩龜生活習性

中美彩龜行為

中美彩龜很合羣。在乾旱時期,它們會遷移到有水的地區。主要是水生動物,白天大部分時間都在原木和岩石上曬太陽。當受到驚擾時,就會跳入水中。它們很少遠離水域,只會離開水域築巢覓食。中美彩龜將體温保持在18-33℃之間。它們對低温具有相對較高的耐受性,能夠在低至-14℃的短暫寒冷天氣中生存。該物種完全依靠曬太陽來維持適當的體温。 [6] 

中美彩龜食性

食物包括腐肉、魚、青蛙、蝦、水蛇、蝸牛、蝌蚪和浮萍等水生植物。中美彩龜的幼龜是食肉動物,隨着它們的成熟,它們會在食物菜單中加入水生植物。 [6] 

中美彩龜分佈範圍

分佈在伯利茲、哥倫比亞(安蒂奧基亞、喬科)、哥斯達黎加、薩爾瓦多、危地馬拉、洪都拉斯、墨西哥(坎佩切、恰帕斯、瓦哈卡、金塔納羅奧、聖路易斯波託西、塔巴斯科、塔毛利帕斯、韋拉克魯斯、普埃布拉、尤卡坦、新萊昂)、尼加拉瓜和巴拿馬。 [3] 
原產地:從墨西哥韋拉克魯斯到巴拿馬的中美洲大西洋沿岸,太平洋沿岸範圍分佈面積窄。 [4] 

中美彩龜繁殖方式

繁殖發生在温暖的月份,繁殖方式是多雄多雌制(濫交),一隻雌性將與幾隻雄性配對,一隻雄性將與幾隻雌性配對。在繁殖季節每10-46天進行一次交配。每隻雌性選擇一個位置並在其水生家園1.6千米的範圍內築巢。巢穴是一個簡單的橢圓形洞,深10釐米到14釐米,在各種各樣的基質中挖出,但在開放的地方可以充分的曬太陽,使它們自己和它們的卵面臨更大的捕食風險。 [6] 
每隻雌性每年產下1-4窩,每窩產6-11枚卵。一旦卵被放入巢中,父母就不會再提供額外的照顧。孵化期從60天-95天不等。一些剛孵化的幼龜幾乎立即離開巢穴,而其他幼龜則可以在巢穴中停留長達10個月,靠卵中的蛋黃為生。後期出現的幼魚存活率更高。 [6] 
剛孵化出的幼龜的長度從2.5-3.6不等,是微型成龜。雌性將連續使用相同的築巢位置。最有趣的是,來自特定巢穴的幼龜的性別取決於温度。保持在28℃以下的巢穴只會發育雄性。高於29℃的巢只發育雌性。巢穴温度在28-29℃之間,由雄性和雌性混合而成。 [6] 

中美彩龜亞種分化

序號
中文名稱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中美彩龜瓦斯特克亞種
Trachemys venusta cataspila
Günther, 1885
2
中美彩龜格雷亞種
Trachemys venusta grayi
(Bocourt, 1868)
3
中美彩龜尤卡坦亞種
Trachemys venusta iversoni
McCord, Joseph-Ouni, Hagen and Blanck, 2010
4
中美彩龜巴拿馬亞種
Trachemys venusta panamensis
McCord, Joseph-Ouni, Hagen and Blanck, 2010
5
中美彩龜烏里希亞種
Trachemys venusta uhrigi
McCord, Joseph-Ouni, Hagen and Blanck, 2010
6
中美彩龜伯利茲亞種
Trachemys venusta venusta
(Gray, 1856)
[1]  [3] 

中美彩龜保護現狀

列入墨西哥官方標準NOM-059-ECOL-2010制定的“受特殊保護”類別。 [5] 
從保護的角度來看,中美彩龜被認為是最不受關注的,具有穩定、廣泛分佈的種羣。它們被一些文化用作人類食物,在中國被認為是美味佳餚。由於它們的顏色、對圈養的適應性,它們的需求量很大,並被寵物行業廣泛使用。它們會從餵食者手中取食,但也知道會咬人。然而,它們需要大型水族館和高水平的維護。它們有鋒利的爪子,可以攻擊其他龜類。每年約有500,000只活龜從美國出口到日本。它們已在全球範圍內引入,在許多地區被認為具有高度侵入性。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