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平鎮,隸屬於廣西壯族自治區來賓市象州縣,地處象州縣東部,東靠金秀瑤族自治縣六巷鄉,南連百丈鄉,西鄰寺村鎮,西北與羅秀鎮交界,北接大樂鎮。
[2]
區域面積97.91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户籍人口34215人。
[1]
- 中文名
- 中平鎮
- 別 名
- 古榕之鄉
- 行政區類別
- 鎮
- 所屬地區
- 廣西壯族自治區來賓市象州縣
- 地理位置
- 象州縣東部
- 面 積
- 97.91 km²
- 下轄地區
- 1個社區和8個行政村
- 政府駐地
- 中平社區
- 電話區號
- 0772
- 郵政區碼
- 545807
- 氣候條件
- 亞熱帶季風氣候
- 車牌代碼
- 桂G
- 人 口
- 34215人(2019年户籍人口)
中平鎮歷史沿革
編輯清代,先後為安中裏,昌化裏,北上裏,東安裏部分轄地。
民國時,為象縣中平鄉、瓜山鄉轄地。
1949年12月,稱象縣中平區。
1953年4月,改屬石龍縣。
1958年1月,改稱中平鄉;同年8月,改稱中平公社;同年9月,與大樂公社、百丈公社連片為豐收公社。
1959年3月,析出,複稱中平公社。
1960年5月,石龍縣更名象州縣,中平公社屬之。
1962年9月,中平公社與百丈公社合併稱中平區。
1966年8月,又析出,複稱中平公社。
1984年10月,改稱中平鄉。
中平鎮行政區劃
編輯統計用區劃代碼 | 城鄉分類代碼 | 名稱 |
451322104001 | 121 | 中平社區 |
451322104200 | 220 | 梧桐村 |
451322104201 | 220 | 良山村 |
451322104202 | 122 | 謝官村 |
451322104203 | 220 | 大架村 |
451322104204 | 220 | 落沙村 |
451322104205 | 220 | 多福村 |
451322104206 | 220 | 古磨村 |
451322104207 | 220 | 架村村 |
中平鎮地理環境
編輯中平鎮位置境域
中平鎮
中平鎮地形地貌
中平鎮氣候
中平鎮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其特點是季風特點顯著,光、熱、水基本同季。降水比較集中,有雨季和旱季之分。多年平均氣温20.7℃,1月平均氣温10.6℃,極端最低氣温-2℃(1999年12月20日);7月平均氣温28℃,極端最高氣温37.1℃(2011年7月24日);平均氣温年較差18.0℃。生長期年平均302天,無霜期年平均355天,最長359天,最短350天。年平均日照時數1440小時,年總輻射106千卡/平方釐米。全年出現0℃以下氣温比較少見。年平均降水量1400毫米,極端年最大雨量1500毫米(2005年),極端年最少雨量1200毫米(2008年)。
[2]
中平鎮水文
中平鎮人口
編輯2011年末,中平鎮轄區總人口34527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5325人,城鎮化率15.4%。另有流動人口1485人。總人口中,男性17678人,佔51.2%;女性16849人;佔48.8%;14歲以下4780人,佔13.8%;15~64歲25786人,佔74.7%;65歲以上3961人,佔11.5%。總人口中,以壯族為主,達23216人,佔67.2%;漢族11311人,佔32.1%;另有瑤、苗、侗等4個民族227人,佔0.7%;2011年,人口出生率9.7‰,人口死亡率4.4‰,人口自然增長率5.3‰。
[2]
中平鎮經濟
編輯中平鎮綜述
2011年,中平鎮財政總收入2103萬元,比上年增長10.8%。其中地方財政收入580萬元。比上年增長10.1%。從各主要税種看,完成營業税17萬元,增值税139萬元。企業所得税57萬元。人均財政收入609.1元。比上年增長8.0%。
[2]
中平鎮農業
中平鎮有農業耕地面積38773畝,人均1.1畝;以種植水稻、甘蔗、玉米、桑樹為主。2011年,農業總產值29000萬元,農業增加值佔生產總值的72%。糧食作物以水稻、玉米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1.7萬噸,人均587千克。主要經濟作物有甘蔗、桑樹。2011年,甘蔗種植面積0.6萬畝,產量2.5萬噸;桑園面積2.3萬畝,鮮繭總產量4.5萬噸。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牛、家禽為主。2011年,生豬飼養量3.0萬頭,年末存欄1.1萬頭;牛飼養量0.5萬頭,年末存欄0.3萬頭;家禽飼養量20.1萬羽。
[2]
中平鎮工業
中平鎮商業
中平鎮金融
中平鎮社會事業
編輯中平鎮教育事業
2011年末,中平鎮有幼兒園14所,在園幼兒862人,專任教師52人;小學8所,在校生1820人,專任教師103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798人,專任教師74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99.3%,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2011年,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1535.3萬元,比上年增長2.5%。預算內教育經費(包括城市教育費附加)佔財政總支出的比例為6.1%,比上年下降0.8個百分點。
[2]
中平鎮科技事業
中平鎮文體事業
中平鎮醫療衞生
2011年末,中平鎮有各級醫療衞生機構1個,門診部(所)10個;牀位10張,每千人擁有病牀0.29張;固定資產總值131.9萬元。鎮衞生院專業衞生人員70人,其中執業醫師8人,執業助理醫師2人,註冊護士24人。2011年,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3.9萬人次。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94.9%。
[2]
中平鎮社會保障
2011年,中平鎮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户數191户,人數226人,支出46.1萬元,比上年增長108%,月人均170元,比上年增長13.3%;城市醫療救助300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3895人次,共支出8.7萬元,比上年增長33%;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數1559户,人數2311人,支出174.7萬元,比上年增長5.6%,月人均63元,與上年持平。國家撫卹、補助各類優撫對象251人,撫卹事業費支出103.8萬元,比上年增長5%。社會福利費361.7萬元,比上年增長6%;敬老院1家,牀位20張,收養農村五保人員16人。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4452人,參保率12.9%。
[2]
中平鎮基礎設施
- 郵政電信
2011年末,中平鎮有郵政代辦所1家。全年郵政業務總量456萬元,其中純收入97.5萬元,報紙、期刊累計期發行0.2萬份(冊)。電信企業1家,服務網點1個,電話交換機總容量0.6萬門,固定電話用户4254户,電話用户普及率47.2%;移動電話用户10154户,寬帶接入用户1345户。
[2]
- 能源
- 給排水
- 園林綠化
中平鎮交通運輸
編輯中平鎮歷史文化
編輯中平鎮地名由來
中平鎮文物古蹟
- 三逍嶺古墓羣
三逍嶺古墓羣,在中平圩西面2公里處,中和村邊的三逍嶺上,在古墓20多座。墓封土堆呈圓形,直徑8至12米,一般高3米餘,有的高達5米。經考古學家鑑定,為漢朝古墓。這些古墓對研究古代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同時,也説明了中平在漢代已得到較好的開發和利用,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文化。
- 桂林郡城遺址
桂林郡城遺址,位於中平與羅秀鎮交界處的軍田村邊。據史料明確記載,公元274年,三國時吳國分鬱林郡置桂林郡,桂林郡管轄6個縣,即今柳州地區的大部及河池地區的部分地方。桂林郡治所設在羅秀軍田村地方,至今村子外邊尚存一道環形土夯城牆,牆底寬約10米,上寬3米多,高8米,長400多米。城內東西長約500米,寬400米,呈封閉式橢圓形。昔日四面皆為河溝。這是一座規模宏大的古城池遺址。近有學者考證發表論文説,這裏也是秦始皇設置桂林郡治的地方。
- 太平軍指揮部
太平軍前線指揮部,在仁義村的甘王廟裏。1850年5月21日,太平天國天王洪秀全率領太平軍20000多人(其中隨軍家屬約佔百分之七十),佔領象州中平一帶地方。天王洪秀全駐畢新寨村。太平軍大部隊駐紮在中平圩、仁義、謝官等村莊,前線指揮部設在仁義村甘王廟,正軍師領前軍主將肖朝貴在這裏籌劃指揮太平軍與清軍16000多人進行戰鬥,取得了中平反圍剿的勝利。7月2日,洪秀全率領太平軍順利回師桂平金田。
- 太平軍營盤遺址
太平軍平貫營盤遺址,位於平貫村東面2公里的大面嶺上。1950年5月21日,太平軍屯駐在中平一帶地方,修建營盤防守與清軍進行戰鬥。平貫營盤修築在嶺頂上,三面皆為衝槽,嶺後僅有一條小路通向深山。山頭上有一道壕溝圍繞,呈隨圓形。營盤東西長約300米,寬100米。現存壕溝深0.8米,寬1.2米。壕溝外緣有一道土牆,牆高1.1米,厚0.6米,牆上每隔1.5米有一個用三塊石頭鑲成的槍眼。營盤內有37間兵房,每間佔地約15平方米,尚有1米餘高的石砌牆基。這是太平天國早期的營盤。自從太平軍在這裏修建營盤後,人們稱這座嶺為營盤嶺。
- 江西村革命根據地
1948年,中國共產黨桂柳區工委決定建立中共象縣區領導機關,區機關設在中平鄉江西村。當時在象縣活動的共產黨員有36人,負責領導象縣和柳江縣的裏壅、武宣縣的黃茆、二塘,修仁縣的頭排、四排、十錦、桐木一帶的革命鬥爭。1949年4月,中共象縣區領導機關改稱中共象修雒區領導機關。隨着武工隊的建立和發展,革命武裝鬥爭在各地廣泛開展,江西村成為革命指揮部和重要的根據地。
- 中平烈士陵園
中平烈士陵園,位於中平圩西面,佔地約10畝,陵園內有烈士塔和烈士墓,是當地人民政府為紀念在中平剿匪戰鬥中光榮犧牲的革命烈士,於1950年3月3日建成的。陵園大門兩側寫着:“為祖國犧牲革命英雄永垂不朽;與人民造福輝煌成就萬古長存”的楹聯。陵園中央矗立着烈士紀念塔,塔高9米,頂端有一顆鮮紅的五角星。塔正面寫着:“革命之光”四個大字。塔腳鑲嵌着石碑,鐫刻着解放大軍剿匪輝煌的戰果和烈士的芳名。塔旁砌有欄柵,莊嚴肅穆。這是新中國成立後象州縣建立的第一座烈士紀念塔。
中平鎮民族文化
中平鎮“師公戲”被自治區收入非物質文化名錄,有地方特色的“分龍”、“六月初一”、“六月初二”、“六月初六”“六月廿一”等民俗“六月豐收文化節”。
中平鎮民族文化節
中平鎮位於象州縣東部的大瑤山腳下,是壯、漢、瑤等民族集居的地方。在民族民間風俗文化中,有壯文化習俗,也有漢文化古風遺俗。隨着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加上外來風俗文化的融合、整合、昇華,除了現代節日和傳統節日外,還形成了一種中平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不少村屯有自己的傳統和自立的“村慶日”。“村慶日”原來是殺雞宰鴨,燒香紙供雨神祭禾神或保佑順利,乞求降雨或希望寄託禾神保佑早稻豐收,祝福家族順利;後來還有一種説法是“在一年搶收早稻搶種晚稻最忙的“雙搶”來臨前,邀請親朋好友來村做客,一是慶賀一年的早谷豐收登場;二是到“雙搶”時節,親朋好友,發揚互助精神,相互幫忙,換工收早稻、種晚稻。”每逢“村慶日”,四面八方的親朋好友們彙集一起,互道問候,交流信息,看戲聚餐,聯絡感情。凡有村慶,各村都不失禮儀,照例輪流慶祝,不論各家相邀的客人,或是村請的貴賓,均以客多為榮耀。中平鎮的農曆五月有貫村的“分龍日”。中平鎮的農曆六月更是個充滿“人情味”的月份,有多福村委廷珠村的“六月初一”、架村、新慶村等村“六月初二”、河村、落沙村、江頭等村的“六月初六”、蘇村的“六月廿一”。各村的“村慶”風俗就象中華民族龍圖騰崇拜一樣,代表了一種嚮往或信念,祈望家族平安、風調雨順、消災解難。現如今,中平鎮如架村、多福、河村等不少村屯已把“村慶日”辦成文化節來慶祝。
中平鎮架村壯族師公戲
中平鎮架村的壯族師公舞,已收錄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所表演的劇目如《甘玉娘》、《魯班》、《楊文廣》等仍不失為民族文化遺產。師公舞源於殷商時代的巫舞,相傳南朝劉裕剛稱帝不久就遭北朝騎兵侵襲,加之南朝境內貴族財主乘機擴大自己的勢力,爭權奪利,在這內外夾攻的危險處境時,大樟古車村村民甘羅應被劉帝召進朝廷抵抗北擄番嶽。甘羅應帶着兄弟姐妹前往抗敵,他連用法術,以芝麻綠豆為兵器,打敗北朝番兵,大獲全勝。後來從中原流傳到廣西后,與“儺舞”相結合,表演時,頭戴面具,雙腿彎曲分開,側身抬腿,手持木劍或者鋼劍揮舞。唱腔有五言壯歡、勒腳歡等,一旁還有人負責拍擊陶製蜂鼓,蜂鼓一頭大一頭小,發出“咚”、“嘭”聲,由於是陶瓷制,聲音古樸而沉雄,節奏感很強,逐漸演變成現在的民間祭祀舞蹈。
- 參考資料
-
- 1. 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編.中國縣域統計年鑑•2020(鄉鎮卷)[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21.03:第430頁.
-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編;黃樹賢總主編;韓元利本卷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區大典·廣西壯族自治區卷·下[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8.01.2135-2136.
- 3. 2020年行政區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引用日期2021-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