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山大學邏輯與認知研究所

鎖定
中山大學邏輯與認知研究所成立於1997年。2000年,該所整合了學校數學系(數理邏輯、模糊邏輯)、計算科學系(人工智能邏輯)、心理學系(認知科學、心智邏輯)、語言學系等從事邏輯學或相關學科的研究力量,組建了一個文理交叉的跨學科研究團隊,成功申報併成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中文名
中山大學邏輯與認知研究所
成立時間
1997年
地    址
廣東省廣州市新港西路135號
所屬單位
中山大學

中山大學邏輯與認知研究所歷史沿革

中山大學邏輯學研究的歷史可追溯到楊芾蓀教授、林銘鈞教授、張華夏教授和侯廣坤教授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他們奠定了本學科在邏輯學傳統研究方向上的優勢地位,並開創了中山大學在現代邏輯方面的教學和研究工作。1998年獲邏輯學博士學位授予權,1999年本學科點成為廣東省重點學科,2001年被列為邏輯學科全國重點學科。迄今為止,已開闢了非經典邏輯、數理邏輯、哲學邏輯、人工智能邏輯、決策邏輯、心智邏輯、非形式邏輯、法律邏輯、佛教邏輯、邏輯哲學、邏輯與交流等眾多研究方向。該所注重傳統邏輯與現代邏輯結合、邏輯與認知結合、文理兩條腿走路相結合、邏輯理論與邏輯應用相結合,面向國際前沿,勇於探索創新,成為全國邏輯學科建設和發展的一個模式,在國內哲學界享有很高的學術聲望,並在國際同類領域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在2004年教育部基地評估中,中山大學邏輯與認知研究所以“優秀”通過了評估。

中山大學邏輯與認知研究所研究成果

2000年以來,共承擔各類科研項目45項,累計科研經費997.7萬元。從項目級別來看,國家社科基金項目7項,共計46.2萬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項共54萬元,教育部社科基金項目17項277.5萬元(含哲學社會科學重大攻關項目1項,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9項),廣東省社科基金項目4項6.4萬元,廣東省教育廳項目2項11.5萬元,國際合作交流項目3項22.1萬元,學校項目12項580萬元(其中985重點科學項目2項共450萬元,211重點學科項目120萬元)。

中山大學邏輯與認知研究所對外交流

該所是一個高度國際化的研究機構,與美國斯坦福大學語言與信息研究中心,美國匹茲堡大學哲學系,美國辛辛那提大學計算科學系,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經濟學系、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哲學系、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人工智能系,德國帕德博恩大學計算科學系,荷蘭阿姆斯特大學邏輯、語言與計算研究所,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言語交際、論辯理論與修辭學系,俄國聖彼得堡大學數學學院,法國巴黎高師數學系等一批國際知名學術機構及其研究人員建設了長期的合作與交流關係。邀請國外學者來訪講學60餘人次,其中,院士4人次(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Bob Brandom、俄國科學院院士Yuri Matiyasevich、俄國科學院院士Vittor Pliss和荷蘭藝術與科學院院士Johan van Benthem);派出學術骨幹出國訪問和學術交流20餘人次。

中山大學邏輯與認知研究所作用意義

20世紀中後期計算機科學的發展進入了知識處理和智能模擬領域。構造邏輯系統描述認知過程的特徵,進行知識表達與處理, 研製新型軟件,,這已是當代科技發展的要求,是邏輯學發展最有生命力的方向。這一方向的工作路線是:
(1) 通過對人類認知過程的分析, 利用形式化方法構造反映認知特徵的邏輯系統;
(2) 構造基於上述邏輯系統的自動推理系統, 並在此基礎上研製具有知識表達與處理功能的軟件。
從上述方向及其工作路線看, 當代邏輯學研究與傳統邏輯學不同, 它具有跨學科和工程應用性的特點。由於人文社科界的邏輯學家,一方面掌握構造形式系統的方法; 另一方面注重對認知過程的哲學分析,這恰是上述方向中創新性研究的必不可少的環節。因此,在人文社科領域中展開邏輯,認知和計算機科學領域的交叉研究, 不僅是邏輯學科發展的要求, 更重要的是它合乎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 合乎我國當前科教興國戰略的要求. 中山大學邏輯與認知研究所面向上述前沿領域,以當代邏輯學理論,邏輯學的認知基礎及它在高科技中的應用為主攻方向, 是一個產學研一體化的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