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學

(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學術)

鎖定
中學是國外對中國研究的統稱。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已有三千多年,文化遺產浩如煙海,洋務派所説的“中學”不是指一般的學問,而是指支撐着中國封建社會制度延續運行的那個核心的“學説”。這個學説的基幹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和“仁、義、禮、智、信”,簡稱“三綱五常”。 [1] 
中文名
中學
名    由
相對西學而言的中國之學
基本定義
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學術
別    名
中國學
漢學
出典
進步思想家馮桂芬於1861年在《採西學議》中提出“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這兩句話已明顯地含有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意思。到了1896年,孫家鼐在籌辦“京師大學堂”的奏摺中提出:“應以中學為主,西學為輔;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孫家鼐的一篇奏摺只上奏過皇上,影響不廣。身居高位的洋務派首領張之洞,於1898年撰著了4萬餘字的《勸學篇》一書。此書最初是講“舊學為體,新學為用”,到了全書的結尾處“舊學”改為“中學”,“新學”改為“西學”。後來梁啓超在《清代學術概論》中説:“……其流行語,則有‘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者,張之洞最樂道之,而舉國以為至言”。中體西用是《勸學篇》一書的主題。這本書受到了光緒帝的讚賞,命全國的官員閲讀,所以其發行量達200萬冊,並有英文和法文版本,而書名則被譯者改為《中國唯一的希望》。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