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

鎖定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成立於2003年12月,是中國農產品加工領域的公益類國家級科研機構。
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建有加工工程、貯藏、保鮮與物流、質量安全、營養與健康等四大學科,研究方向是,農產品物流保鮮與品質調控研究、農產品加工與資源梯次利用、食品營養與功能因子研究、食品微生物與酶工程研究、食品智能製造與工程化裝備研究、農產品加工過程質量與安全研究。 [25] 
截至2014年12月,農產品加工研究所佔地約150畝,擁有14000平方米的科研辦公用房和5000平方米的科研輔助用房,擁有4個國家級科技平台、2個綜合利用技術集成(中試)實驗室、8個農產品加工科技國際合作平台;共有在職職工176人; [1]  截至2015年3月,研究所共有讀研究生235人,共有4個博士後流動站、4個二級學科博士點、4個二級學科碩士點、2個專業碩士學位點。 [2] 
中文名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
外文名
Institute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AAS
成立時間
2003年12月
機構地址
北京市海淀區圓明園西路2號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 [10] 
主管部門
中國農業科學院
簡    稱
IFST [27] 
屬    性
國家級公益性科研機構
博士後流動站
4個
博士點
二級學科4個
碩士點
二級學科4個、專業碩士2個
現任所長
王鳳忠 [10] 
所    訓
博學篤行、修身格物、求實創新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歷史沿革

2002年10月,經國家有關部委批准,在原原子能利用研究所學科調整基礎上新組建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 [3] 
2003年12月,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成立。 [4] 
研究所 研究所
2008年9月,中國與阿根廷簽訂了“建立中國—阿根廷食品科學技術中心議定書”,中國科學技術部委託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作為中心的依託單位,負責項目的實施。
2010年5月,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所與聯邦德國聯邦風險評估研究所(BfR)在北京簽署了科技合作備忘錄。
2011年10月,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日本農業食品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機構食品綜合研究所農產品加工聯合實驗室揭牌成立。 [2] 
2012年9月,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與美國農業部東部研究中心簽署了雙邊科技合作協議,正式建立了中-美農產品加工聯合研究中心。11月,中國農業科學院-北愛爾蘭農業食品與生物技術研究所肉品科學聯合研究中心揭牌成立。12月,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國際真菌毒素學會真菌毒素聯合研究中心成立。
2013年,中國農業科學院-加拿大農業部食品多糖研究中心掛牌成立。4月,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日本Thera-projects Associates食品工程聯合實驗室掛牌成立。同年,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入選國家農業科技創新工程首批試點單位。 [3] 
2014年5,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美國馬薩諸塞大學聯合研究中心掛牌成立。11月,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與荷蘭瓦赫寧根大學簽署合作協議,建立乳品聯合研究中心。
2015年1月,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與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CIMMYT)簽署科技合作協議。 [2]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科研條件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人員編制

研究所 研究所
截至2014年12月,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共有在職職工176人,其中科技人員155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3人,研究員22人,副研究員30人,具有博士學位的研究人員77名,在站博士後12人,各類在讀學生182人。 [1]  截至2014年,研究所在職職工中具有碩士及以上學歷人數佔全所職工總數的80%,35歲以下職工佔全所職工總數的65%。 [2] 
正高級職稱:王鳳忠、康威、王強、張德權、王春霞、範蓓、王鋒、劉紅芝、郭波莉、張波、王振宇、呂加平、逄曉陽、木泰華、胡宏海、畢金峯、劉璇、唐選明、佟立濤、王瓊、鄭金鎧、石鵬君、張春暉、黃 峯、辛鳳姣、邢福國、郭維、李熠、劉淑豔、張榮、陳清 [22] 
副高級職稱:鄧紅亮、董維、王益慧、朱捷、董一威、劉曉娜、江均平、司智陟、石愛民、郭芹、李欣、劉麗、陳麗、侯成立、段玉權、高傑、高美須、李娟、李淑英、劉璇、孫紅男、孫豔麗、陳芹芹、孫玉鳳、夏雙梅、單吉浩、楊志君、易建勇、張書文、張苗、張春江、張明晶、劉麗婭、王麗麗、李春梅、林瓊、張潔、李敏敏、李俠、王盈、李春紅 [5] 
研究所創新團隊
創新團隊名稱
首席科學家
穀物加工與品質調控創新團隊
郭波莉
植物蛋白結構與功能調控創新團隊
王強
肉品加工與品質調控創新團隊
張德權
果蔬加工與品質調控創新團隊
畢金峯
薯類加工與品質調控創新團隊
木泰華
農產品生物毒素與過敏原防控創新團隊
邢福國
中式食品加工與裝備創新團隊
張春暉
食品營養與功能因子利用創新團隊
王鳳忠
食品酶工程創新團隊
辛鳳姣
農產品加工質量安全防控創新團隊(所級)
李熠
植物化學組分與組學研究創新團隊(所級)
鄭金鎧
資料來源: [11-21]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科研部門

截至2015年3月,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共有1個國家技術研發中心、1個農業部重點實驗室、1個農業部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實驗室、1個農業部實驗室、1個農業部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3個研究所實驗室、9個研究所研究室、3個研究所開發機構、8個農產品加工科技國際合作平台。 [2] 
研究所是中國優質農產品開發服務協會農產品加工分會會長單位,是中國澱粉工業協會甘薯澱粉專業委員會、中國菌物學會真菌毒素專業委員會、中國農學會農產品貯藏加工分會農業生物毒素專業委員會的依託單位。 [2] 
國家技術研發中心:國家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發中心
研究所 研究所
農業部重點實驗室:農業部農產品加工重點實驗室
農業部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實驗室:農業部農產品加工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實驗室(北京)
農業部實驗室:農業部農藥登記農產品加工殘留實驗室 [2] 
農業部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農業部農產加工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北京)
研究所實驗室:糧油加工綜合利用技術集成實驗室、中式肉類菜餚製品加工技術集成實驗室、薯類主糧化加工技術集成實驗室
研究所研究室:糧油加工研究室、畜產加工研究室、傳統食品與裝備研究室、果蔬加工研究室、保鮮與物流研究室、質量與生物安全研究室、營養健康與功能食品研究室、生物製造與食品工廠研究室、產業政策與戰略研究室 [2] 
研究所開發機構:北京中農加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物業中心、中國農業輻照中心 [6] 
農產品加工科技國際合作平台:中-阿食品科學與技術中心、中-美農產品加工聯合研究中心 、中-德農產品加工聯合研究中心、中-英肉品科學聯合研究中心、中-意真菌毒素聯合研究中心、中-日食品工程聯合實驗室、中-加多糖聯合研究中心、中-美馬賽諸塞大學聯合研究中心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設備資源

  • 設備儀器
儀器平台
設備儀器
色譜分析平台
毛細管電泳儀、多角度激光光散射儀、氨基酸分析儀、離子色譜儀、蛋白純化系統、半製備液相色譜儀、液相色譜儀-質譜聯用儀、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氣相色譜儀
光譜分析平台
Zata電位儀、抗氧化劑和自由基分析儀、熒光分光光度計、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圓二色光譜儀、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儀、近紅外分析儀
理化分析平台
快速水分測定儀、水分活度測定儀、熱重-差熱綜合分析儀、差示掃描量熱儀、杜馬斯定氮儀、膳食纖維測定儀、全自動纖維分析儀、全自動索氏抽提系統、凱氏定氮儀
電鏡質譜分析平台
超薄切片機、二氧化碳臨界點乾燥儀、離子濺射儀、掃描電子顯微鏡、透射電子顯微鏡、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
生化分析平台
核酸蛋白分析儀、熒光和化學發光酶免測定儀、細胞融合儀、温度梯度PCR儀、雙向電泳儀、熒光定量PCR儀、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凝膠成像系統、多功能酶標儀、倒置顯微鏡
感官分析平台
流變儀、物性測定儀、電子眼、電子舌、電子鼻
材料分析平台
穩定性分析儀、表面張力分析儀、微膠囊造粒儀、小角X射線散射儀
參考資料: [26]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科研成就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科研成果

截至2014年12月,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共以第一完成單位進行科技成果鑑定/評價29項,以第一完成單位獲國家技術發明獎1項,省部級獎勵16項,社會獎勵9項;申請國家專利295餘項,授權專利103項;以加工所為第一單位在各類學術刊物上發表文章845篇,其中SCI/EI收錄共計147篇;主編或參編著作70餘部。“十二五”以來,研究所先後承擔973計劃、863計劃、國家自然基金、支撐計劃、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基礎性工作專項以及國際合作項目等180餘項,合同經費1.8億元,留所經費1.3億元。 [1] 
部分成果專利
成果/專利名稱
類別
授予時間
Bt殺蟲蛋白Cry1Ac放射免疫檢測試劑盒及其製備方法和檢測方法
發明專利
2002年
螺桿擠壓膨化機減阻劑
發明專利
2003年
一種冷卻分割羊肉的綜合保鮮技術
發明專利
2004年
一種麪條的加工方法
發明專利
2004年
農產品加工標準體系與全程質量控制體系研究與示範
中國商業聯合會科技進步一等獎
2005年
稻米深加工技術與設備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2005年
稻米深加工技術研究與開發
湖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5年
農產品加工標準體系與全程質量控制體系研究與示範
中國農科院科學技術成果一等獎
2005年
一種燕麥β~葡聚糖的製備方法
發明專利
2006年
抑菌新香及其工業製造
發明專利
2006年
一種區分輻照和未輻照農產品及食品的方法
發明專利
2007年 [7]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學術期刊

核農學報 核農學報
核農學報》(ISSN 1000-8551,CN 11-2265/S)創刊於1987年,是由中國農業農村部主管,中國原子能農學會與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前中國農業科學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聯合主辦的綜合性、學術性月刊,設有“植物誘變育種·農業生物技術”、“農產品輻照研究·食品科學”、“同位素示蹤·資源環境·動植物生理”三個欄目。 [24]  主要刊登核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包括各種輻射源人工誘變遺傳和育種技術、食品輻照加工技術和同位素示蹤技術等學術論文、綜述;同時刊登農業其他相關領域,如農產品和食品貯藏加工、分子生物學、環境保護、生態農業、農業生物技術、節水農業等方面的學術論文。 [23] 
《核農學報》作為文獻源被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統計期刊、RCCS中國核心學術期刊A級和中國農業核心期刊等國內知名數據庫收錄。《2017年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公佈,《核農學報》2017年的影響因子為1.238,在37本綜合農業類期刊中排名第四。 [24] 
核農學報》屬“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和“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統計期刊”,是北京大學圖書館和北京高校圖書館期刊工作研究會編制的《中文核心期刊目錄總覽》中全國農學類核心期刊,被浙江大學、上海農業科學院等多家單位認定為一級期刊。 [8]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人才培養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學科建設

據研究所官網顯示,截至2021年11月,研究所有以下博士、碩士專業:
博士專業包括:農產品質量與食物安全,農產品加工利用,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碩士專業包括:食品科學,糧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農產品加工及貯藏工程,生物與醫藥(食品工程方向,專業學位),食品加工與安全(專業學位),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農業管理(專業學位),農業經濟管理。 [29]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教學建設

截至2015年3月,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共有博士生導師15人,碩士生導師42人。建所12年來已培養研究生744人,其中博士68人,碩士282人,留學生21人,聯合培養碩士生351人,出站博士後8人。在讀研究生235人,其中博士生33人,碩士生84人,在站博士後11人,留學生14人,聯合培養碩士生93人。 [2]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合作交流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政學產研

  • 所企合作
截至2015年3月,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先後與國內近百家農產品加工企業開展了各種形式的科技合作。主要合作企業有金沙河面業、蒙都羊業、雛鷹集團、白象集團、華隆(乳山)食品公司等,合同金額達到2億多元。 [2] 
  • 院地合作
截至2015年3月,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先後成立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塔里木大學分中心、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德州農產品加工綜合試驗站、中國農業科學院合肥安全食品研究院、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陝西師範大學聯合研究中心,在安徽巢湖經濟開發區和山東省濰坊市分別建設食品營養與健康創新研究院和食品科學與工程技術研究院。在河南駐馬店、山東東營等地佈局建設創新中心。 [2]  [30] 
  • 學科共建
  • 產業服務
為邢台金沙河面業有限責任公司、山東金勝糧油集團有限公司、豐益(上海)生物季黍研發中心有限公司、海底撈等300餘家合作企業提供了產品研發、技術改造、標準制定、品牌建設、人才培訓等技術服務,研製新產品1000餘件。通過技術成果轉化與推廣服務,平均年度帶動企業新增產值340多億元,地方新增税收20多億元,企業新增利潤30億元。 [30]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國際合作

研究所 研究所
截至2019年10月,承擔聯合國食農組織(FAO)食品科學參考實驗室籌建工作,並作為FAO南南合作中國夥伴整體進入Gateway平台,向全世界開放研究所資源和專家信息,代表FAO承擔指導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究、開發、技術轉移與培訓、青年學者交流、技術示範等相關工作任務。代表中國政府承建了“中國-阿根廷食品科學技術中心”、“中國-以色列農業聯合研究中心”。目前研究所與美、德、法、意、澳、加等國家國際一流科研院所簽署國際合作協議66份,建立國際合作平台22個,通過人員交流、研究生聯合培養、共同申請國際合作項目和共同舉辦國際會議等方式不斷夯實國際合作平台建設。 [28] 
截至2015年3月,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共承擔科技部對發展中國家援助項目“中國-阿根食品科學技術中心”、“肉品質量與安全及溯源技術”,科技部國際合作專項“植物蛋白加工與利用技術”、“農副產品中功能成分製備關鍵技術合作”,科技部港澳台項目“中式肉製品工業化加工與危害物控制”,農業部948項目“農產品加工副產物高值化利用技術引進與利用”,國家外專局高端外專項目“食品及飼料中多種真菌毒素的快速增強檢測分析方法研究”等國際合作項目近20項,經費達2000萬元。 [2] 
截至2015年3月,近兩年來,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共舉辦了2014國際真菌毒素大會、中-阿食品科學技術中心研討會、中-歐農產品加工技術交流研討會等大型國際會議8次。創新工程啓動以來,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先後聘請美國、加拿大、德國、法國等食品科學領域院士、知名學者8人為研究所特聘研究員,與國內特聘專家一起組成創新工程諮詢專家組。
2013-2014年,農產品加工研究所通過國家留學基金委、國際組織等渠道共派出青年科研人員10人赴國外一流科研院所和高校進修。 [2]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文化傳統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形象標識

所徽 所徽
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所徽由河流狀的圖案構成,背景上部是綠色,下部分是藍色。 [2]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精神文化

所訓:博學篤行、修身格物、求實創新
使命:食養天下
願景:國內第一、世界一流
作風:團結、緊張、嚴肅、活潑
精神:敢為人先的開拓精神、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勇於擔當的脊樑精神、攻堅克難的亮劍精神 [9]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現任領導

職務
姓名
所長、黨委副書記
黨委書記、副所長
副所長
王強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所長助理
範蓓
參考資料 [10]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