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農村的市場和社會結構

鎖定
《中國農村的市場和社會結構》是1998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施堅雅。
《中國農村的市場和社會結構》一書與他在書中提出的包括中國農村集市體系理論和區域體系理論在內的“施堅雅模式”,在國內外學術界均產生了廣泛影響.本文試圖梳理該書的結構和內容(重點是書中的第二和第三部分),從中分析出作者的主要觀點,並對作者的論證邏輯簡單談談自己的看法。
[1] 
中文名
中國農村的市場和社會結構
作    者
施堅雅
出版時間
1998年
出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頁    數
197 頁
ISBN
9787500416920
裝    幀
平裝

中國農村的市場和社會結構內容簡介

美國著名漢學家威廉.施堅雅的《中國農村市場和社會結構》一書,是近些年來少有的關於中國農村市場形態,功能,結構及變遷等理論層面的研究著作,它對豐富完善關於中國農村市場結構做出了重大貢獻。
該書由施堅雅教授1964年—1965年在《亞洲研究雜誌》上的文章彙集而成,書中對傳統社會中農村市場以及市場結構進行分析,接着按照共產黨統治(1949年新中國建立)為限將中國農村市場從傳統轉向現代的變革歷程劃分為兩個部分,分別描述了這兩個過程。
全書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對中國傳統農村市場的靜態分析,揭示了中國傳統市場的三種形式和集市安排的規則,並對市場作為空間和經濟的體系以及市場作為社會和文化的體系進行了描述和理論上的概括;第二部分描述了中國傳統社會(建國前)中農村市場的變遷;第三部分是對建國後(截至1964年)作了初步分析。
在書的第一部分,作者首先清晰界定了農村、基層市場、中心市場和都市等易混淆的概念,隨後提出了他最著名也是最受後來學者非議的六邊形市場區域理論。他認為,理想的市場區域是圓形,但是由於受到周邊市場區域被擠壓並且無重疊和空隙,因此每一個市場區域被擠成了六邊形。結合幾何學原理和中國經驗數據,中國的情況應該是兩環18個村莊。由於施堅雅提出的模型是一個純粹抽象的數學模型,並非由中國史料甚至歐洲相類似情況推理而出,所以自它提出之日起至今,一直倍受爭議。 [1] 

中國農村的市場和社會結構圖書目錄

序1
第一部分
一、市場和中心地5
二、週期性和集期11
三、作為空間體系和經濟體系的市場結構21
四、作為社會體系的市場結構40
第二部分
一、傳統和變化71
二、現代的變革91
第三部分
一、與原有農村市場模式的關係127
二、市場共同體與農村人民公社150
譯後記187
徵引外文書目188 [1] 

中國農村的市場和社會結構作者簡介

施堅雅(G.WilliamSkinner,1925-2008),1925年2月14日出生於美國加州奧克蘭,1954年於美國康奈爾大學獲人類學博士學位,先後任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助教、康奈爾大學人類學副教授、教授,1965年起任斯坦福大學人類學教授,1990年起任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人類學教授。1950年至1951年到中國四川考察,1977年考察中國城市市場。1980年當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1983年至1984年任美國亞洲學會會長,1987年至1989年任斯坦福大學巴巴拉·布朗寧人文科學教授。作品中譯本有《中國農村的市場和社會結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中華書局2000年版),並發表大量研究中國社會、經濟結構、社會科學研究、農村和農民、人口、民族、海外華人的論文。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