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科學院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

鎖定
中國科學院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的前身是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資源與環境學院。2012年6月27日,教育部關於同意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更名為中國科學院大學的函(教發函[2012]106號),同意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更名為中國科學院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以下簡稱資環學院)成立於2004年5月,是中國科學院大學的基礎學院之一。 [1] 
截至2014年8月,資環學院共有教師近300人,其中專職教授10人、副教授13人、講師(含師資博士後)6人,專職管理人員8人。 [1] 
中文名
中國科學院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
簡    稱
資環學院
創辦時間
2004年5月
主管部門
中國科學院大學
現任院長
江桂斌

目錄

中國科學院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學科

資源與環境學院目前設有環境化學、環境毒理與健康、土壤與環境微生物、環境水質學、大氣環境與污染控制、城市與區域生態學、保護與恢復生態學、生態系統生態學、自然地理學、人文經濟地理學、資源科學、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等12個教學研究室,擁有本科、碩士、博士3個階段的完整教育體系,包括地理學、生態學、環境科學與工程、農業資源與環境等8個一級學科,環境工程和農業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以及環境科學、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兩個本科專業。目前教職工隊伍包括校部教師在內的專任教師300多名,課程首席教授均由國內相關領域的學術帶頭人和學術骨幹擔任。

中國科學院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實驗

資環學院校部已成功申報並獲批了揮發性有機物污染控制材料與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和燕山地球關鍵帶與地表通量國家野外科學研究站兩個國家級實驗平台,同時還擁有近20個可用於教學、科研的實驗室和研究中心:環境微生物技術聯合實驗室、大氣環境化學與健康聯合實驗室、土壤與生態實驗室、水環境模擬實驗室、地理科學實驗室、環境化學實驗室、環境水質學實驗室、水環境化學與污染控制實驗室、土壤環境化學與污染控制實驗室、大氣環境與污染控制實驗室、環境微生物學實驗室、有機分析實驗室、元素分析實驗室、理化分析實驗室、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環境健康實驗室、北極科教中心、毒理與健康測試技術研發中心、環保技術產業聯盟、智慧城市協同創新與產業聯盟。 [2] 

中國科學院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師資

學院現有專職教師22人,包括中科院院士1人,教授8人,副教授12人,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入選者2人。著名自然地理學家、中國氣象學會理事長秦大河院士任院長。

中國科學院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學

中國科學院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師 中國科學院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師
本着新時期“三統一、四結合”的辦學方針,資環學院不斷引進國內外優秀人才,緊密依託中國科學院資源與環境領域的18個研究所(培養單位),共建學科專家組,吸取國內外先進的研究生教學經驗,精選課程,並聘請研究所和著名高校中活躍在學科前沿的研究員/教授、副研究員/副教授約160餘人任兼職教師,形成了一支深諳學科發展方向、學術素質優良的師資隊伍,共同承擔着相關培養單位600多名研究生的集中教學任務。秦大河、曲久輝、姚檀棟、李小文、劉昌明、李家春、陸大道、鄭度、童慶禧、江桂斌院士等著名學者親臨授課,展現了中國科學院研究生教育的獨特魅力。

中國科學院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課程

資環學院承擔着地理學、環境科學與工程、農業資源利用、林學、4個一級學科的教學任務,包括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環境科學、環境工程、土壤學、植物營養學、水土保持與荒漠化治理、土地資源管理等9個二級學科。秋、春兩個學期已開設學科基礎課22門,二級學科專業基礎課46門,專業課13門,共計80餘門課程。夏季學期開設學科前沿系列講座11門,高級強化課8門。

中國科學院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科研

中國科學院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 中國科學院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
資環學院專職教師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還負責本部研究生的全程培養工作(招生專業見: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招生信息網/導師信息/資源與環境學院)。在科研方面,資環學院本部教師與相關研究所緊密合作,承擔着多項科研課題。課題來自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973”、“863”和支撐計劃,中國科學院方向性項目和科學院百人計劃。每年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30餘篇。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