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民兵武器裝備陳列館

鎖定
中國民兵武器裝備陳列館(The militia weaponry China Museum)位於北京市通州區京杭大運河源頭,北京市通州區焦王莊陳列館路25號 [2]  ,館名由江澤民主席親自題寫。1991年破土動工,佔地10餘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2000多平方米。1998年10月建成並正式向社會開放,同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命名為“北京市國防教育基地”。
館內共收藏各種文物10000餘件,其中包括來自23個國家的槍炮刀劍等各種兵器5000餘件。展品數量之多,品種之繁堪稱世界兵器陳列之大觀。是廣大兵器愛好者學習、研究、鑑賞各種兵器的最佳去處和進行全民國防教育的理想場所。
中文名
中國民兵武器裝備陳列館
外文名
The militia weaponry China Museum
地理位置
北京市通州區京杭大運河源頭
佔地面積
10餘萬平方米
景點級別
AAA級
開放時間
08:00 - 16:00
門票價格
30元
竣工時間
1998年10月
館藏精品
日式300毫米榴彈炮,皇家武士戰刀
開館時間
1998年10月
建築面積
12000多平方米

中國民兵武器裝備陳列館建築佈局

陳列館佔地約100畝,室內陳列面積為4500平方米;包括室外的野戰炮場,陳列館共收集了自中國革命戰爭年代以來,歷經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朝鮮戰爭越南戰爭,乃至現代中國軍隊所有的地面裝備,以及世界其他23國的武器等約1萬餘件,陳列館內以聲光效果及多媒體的方式展示。
中國民兵武器裝備陳列館
中國民兵武器裝備陳列館(5張)
該館由兵器博覽中心、人民戰爭史館、山地野戰炮陣、仿真射擊場、國防教育基地、骨科冷療特色醫院和環境藝術等14部分組成。陳士戰刀等列之大觀。 館內環境恬靜優雅,清爽宜人,長城垛口嵌頂的主館建築,野戰工事構築的山地炮陣,模擬仿真的各種武器系統。有十幾釐米長的鋼筆手槍,刻花鍍金的工藝手槍;有歷史悠久,存世極少,歷經一、二次世界大戰的各國著名槍械;還有 [1]  等。館內有長城垛口嵌頂的主館建築,野戰工事構築的山地炮陣,模擬仿真的各種武器系統,多種兵器實彈射擊場所,也有碧波盪漾的魚塘與葳蕤生機的茵茵草坪,是廣大兵器愛好者學習、研究、鑑賞各種兵器的最佳去處和進行全民國防教育的理想場所。
進入陳列館大門,就見到主館建築外的長城垛口嵌頂設備,主館後方是一個由野戰工事構築的火炮陣地,與周圍的環境融合為一。為使中國民兵武器裝備館能做為一個重要的軍事教育基地,從籌建開始就得到中央軍委、總參首長的大力支持與關心;江澤民還親自為陳列館題寫館名,軍委副主席張萬年遲浩田等也多有指示。

中國民兵武器裝備陳列館展出內容

1樓大廳 1樓大廳
進入1樓大廳,首先看到一幅毛澤東民兵一起的銅質浮雕,此浮雕採用鑄銅和敲銅工藝結合製成,工程頗為浩大,大廳兩側則以大型燈箱展示為主,內容是共產黨三代領導核心對民兵的指導紀錄。
  • 發展史廳
展示依照歷史結合部分實體裝備,再配上大型景觀,沙盤模型等做詳細的説明,讓參觀者得以體會歷史實況的重演,此部分展示武器232件,器材25件,刀具88件,文具163件。
首先是北伐時期的工人糾察隊民眾自衞軍,1922年1月在香港海員大會中產生第一支工人糾察隊,1924年8月在廣東省廣宇縣成立第一支民眾自衞軍,就是中國民兵的前身。
中國民兵武器裝備陳列館 中國民兵武器裝備陳列館
展示的武器包括各種刀具,中國造12mm、14mm、18mm火藥擊發前裝藥槍,1988年式7.9mm步槍,民國元年式步槍,國產7.9mm毛瑟馬槍,國產13mm、9.6mm、11mm火藥擊發前裝藥槍等,其中特別引人注意的是標明為抬槍的槍枝,它沒有標明生產的年代,而且其槍管比普通槍支長很多,這兩支抬槍一支是前裝式,一支是後裝式,抬槍是清朝的重型鳥槍,是中國彷自歐洲的火侯槍。
燧發槍的演進在元代以前,中國的軍事技術一直居世界領先地位,因為中國比歐洲早了半個世紀使用火藥,和用金屬鑄造的火炮及火槍,這種技術在14世紀初經由阿拉伯傳入歐洲後,歐洲的技術突飛猛進,而反觀中國的發展卻逐漸緩慢甚至停滯不前,直到清代,中國的造槍技術已落後歐洲許多。隨着歐洲殖民地主義的入侵,先進的技術又回傳中國。中國又開始改良原有的技術和設備,因此這一時期不旦有原先較落後的生產設備,也有來自歐洲的較新式設備,而這種情況持續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所以除非在槍身上標記有製造日期,否則很難判定其出現的年代,此類抬槍的存在正映證了中國軍事技術的由強轉弱和長時間內逐漸發展的事實。
抬槍一般重1500g左右,槍身長2—3.3m,要2個人抬着才能使用,所以叫抬槍,它是清朝在鴉片戰爭中和對太平天國戰爭中的主要武器,還一直使用到八國聯軍入侵時。在澳洲的步兵博物館內還保留有一支當時從中國擄走的2.3m長抬槍。
  • 抗戰時期的民兵展示區
展示的武器有美造、國造、日製和英制等,包括日本38式6.5mm步槍,44式6.5mm馬槍,比利時M1924 7.9mm毛瑟馬槍,美製0.45in湯姆森衝鋒槍,英國Mk1 9mm衝鋒槍,7.62mm史坦衝鋒槍等。
  • 地道戰展示沙盤
地道戰展示沙盤 地道戰展示沙盤
只聽到耳邊響起“地道戰”的主題曲,和陣陣地雷的爆炸聲,然後沙盤上的村莊模型緩緩升起,地道的剖面也隨之顯露在參觀者的眼前,過一陣子,村莊慢慢下降,一切又恢復寧靜。當年曾參加侵華戰爭的一名日本士兵,在參觀了焦莊户的地道戰展示後,寫信給民兵博物館,信中詳述他們在侵華時遭到襲擊的經過,一直到參觀了地道戰的展示後才恍然大悟,在另一邊則展示着地道戰時所使用的鳥槍、大刀、長矛,松木炮及其他相關文物。民兵在抗戰時為對付日軍,創造出多種如地道戰、地雷戰、麻雀戰等非正規戰法。
  • 新中國成立後的民兵展示區
口徑達300毫米的日製七年式要塞炮 口徑達300毫米的日製七年式要塞炮
當時民兵曾投入500萬人支援平津、淮海等戰役。接着進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民兵展示區,展示的武器包括中國製的54式7.62mm衝鋒槍,43式7.62mm衝鋒槍,德國712型31896式6.3mm盒子炮等,之後有民兵支援金門炮戰展區,從1958年8月至1961年11月,民兵參戰48萬人,受訓炮手3萬2千9百名,參戰炮手2萬多名,立功人員413名,團體立功30次:再往後則有中蘇、中印和中越等戰役的圖片與文物展示。
  • 輕兵器展示區
中國民兵武器裝備陳列館 中國民兵武器裝備陳列館
裏面展示有全球50多個國家生產的手槍步槍衝鋒槍輕機槍等共5000件以上,輕兵器在陳列館中數量最多,除了一般的,還有特殊手工生產的收藏手槍和特種手槍,琳琅滿目,不勝枚舉。 手槍部份有自動手槍、左輪槍、特種手槍、工藝手槍等多種,單是毛瑟手槍就有兩大展示區,要講早年中國的槍械史,就不能不談被稱做“駁殼槍”、“盒子炮”的毛瑟M1896系列手槍;1921年留德兵工專家江杓先生帶回毛瑟手槍的生產技術後,以“十年式”為名自行彷制,此型手槍從20年代乃至抗戰時期,一直為中國軍隊的主要武器之一。據統計,全世界的毛瑟手槍有33種之多,僅在中國生產和使用的就達10餘種。很多毛瑟手槍收藏在中國民兵武器裝備陳列館中,成為中國輕武器發展時代最具説服力的“見證人”。
  • 1樓炮廳
炮廳中心展台是1984年自行研製的雙管25mm小口徑高射炮,東側則有107mm 12管火箭及日本侵華時所用的山炮,此外還有各式退役或現役的迫擊炮反裝甲武器、觀測器材和彈藥等約300件。
  • 室外炮場
中國民兵武器裝備陳列館 中國民兵武器裝備陳列館
只見在一個小山丘上,佈置有各式火炮27門,包括中國1955年式57mm戰防炮、加拿大制Mk V式57mm戰防炮、日本一式47mm戰防炮、中國1955年1式37mm高射炮、92式70mm步兵槍榴炮等,在炮場的最高處則擺着一門日本7年式300mm榴彈巨炮,這門巨炮是日本人阪陸軍造兵廠於1940年製造的,口徑300mm,炮管外徑50cm,長達9.5m,總重約8.7ton,射程達2km;巨炮底部呈圓型,炮底座有由3層鋼板組成,最大直徑8.24m,高度為90cm,並裝有齒輪和鋼軌,可以隨時旋轉炮身或橫向移動。
原先日軍安裝此種巨炮有2個目的;一個是破壞和封鎖綏哈(綏芬河到哈爾濱)公路和鐵路,二是保護該炮附近焦家崗一帶的軍用倉庫,但最終此炮仍是一彈未發。1945年8月15日日軍投降,該炮就成了中國軍民的戰利品,後來因為種種原因僅存一門,此炮由鋼材鑄造,呈黑褐色。在1958年大鍊鋼時除外部的瞄準具、支架等小零件被損毀取走之外,巨炮主體則完好無損。1999年11月在黑龍江政府相關部門的支援下,該門巨炮被運至民兵陳列館,並保持原型展示。
炮場的每門火炮均向着主館,定期保養維護,炮閂等閉鎖裝置都還維持着可用狀態,可見館方對歷史文物的維持相當用心,因為每一件展示文物的背後都記錄著一段珍貴的歷史。

中國民兵武器裝備陳列館參觀信息

門票價格:平時除了週一外,其他時間都對外開放,門票價格是30元,時間是早上8:30-11:30,下午13:30-16:30,中午休息。
交通提示:乘667、615,在焦王莊北口下車,市場對面。
旅遊食宿:小樓燒鮎魚是通州地方風味佳餚,四方馳名。燒鮎魚以傳統的原汁原味招徠中外食客。
中國民兵武器裝備陳列館 中國民兵武器裝備陳列館
紅旗賓館是二星級旅遊飯店,位於通州區西大街,位置優越,交通便利,距市區20公里,是餐飲、住宿、娛樂、休閒的理想場所。賓館擁有高中低檔的客房130套,300多個牀位。空調、電視、程控電話、衞生設施、出租汽車、商場、娛樂設施等各類服務一應俱全,併為滿足工薪階層,特地備有經濟牀位,價格低廉。賓館設有宴會廳、會議廳、酒吧、卡拉OK廳、小餐廳及卡拉OK包間,其中宴會廳可容納250人舉辦各種宴會。
場館地址:北京市通州區永順鎮焦王莊北口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