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校服

鎖定
中國的校服是學生的統一着裝,體現學生的風貌,代表着國家學校的形象, [1]  是文化、教育、歷史甚至是政治的縮影。顏色樣式的變遷既緊隨時代浪潮,又順從慣性統一。 [2] 
中文名
中國校服
外文名
Chinese school uniform
別    名
中國學生服裝

中國校服產生背景

中國校服,在當時由於戰爭導致部分家庭生活艱難,學校是為了使出身於這樣家庭的學生不會因為自己家庭困難而產生自卑感,炫耀,於是規定每個學生上學的時候必須穿着相同的衣服。後來這種觀念被大多數學校所接納,紛紛規定學生穿着同樣的衣服上學。 [3] 

中國校服發展歷史

最早的追溯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詩經中有首詩叫《子衿》。最早的“校服”可以追溯到先秦。子衿所描寫的就是穿着青衿的學子。這種服飾一直沿用到隋唐兩宋,成為當時學生的特定製服。那時制服講究合身、舒適,有相應的鞋帽要求,還要束冠。 [1] 
二十世紀初
清末年代,不少新界鄉村氏族流行宗祠教學,並設立小班學校如私塾。當時還沒有校服概念,學生普遍穿日常衣服上課,男生穿的許多就是以清朝旗服為基礎的長衫馬褂。後來華人學校數目逐漸增加,制服的概念開始萌發。其時清朝被推翻,加上西洋文化衝擊,長衫取代了馬褂成為當時男學生的流行衣著。 [1] 
二十世紀初
從辛亥革命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
制服式校服首次出現。辛亥革命雖然沒能把中國從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成功解救出來,卻大開大闔地打破了幾千年來“人分五等,衣分五色”的舊時代衣着制約。新文化運動的春潮更是喚醒了人們對美的渴望,年輕一代顯出空前的天真、輕鬆和愉悦。 [4] 
民國初年,在剪辮易服風氣推波助瀾之下,追新求異一度成為部分市民的服飾時尚。學校也難免受到影響。當時女學生的成分複雜,有留學歸國者,也有不甘家中寂寞的少奶奶進學堂讀書消遣時間。於是一些時髦女性的某些服裝很快為一些女學生仿效。“她們穿着猩紅襪褲,腳高不掩脛,後拖尾辮,招搖過市,繼則女學生亦紛紛效仿。” [5] 
從辛亥革命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
為了整頓校風,南京當局曾專門對女學生服飾加以規範和約束。《江寧縣整頓女校》令稱:“江寧縣知事以女校為增進女子學識,改良家庭習慣,養成他日之良妻賢母為目的。今後在校生一律用布服,不得侈用綢緞,髮髻求整潔不得為各種矜炫異之式樣。”當局的整飭行動得到了一些有識之士的重視、支持。有些地方教育界人士還設立各種團體,以抑制社會奢靡風氣的侵蝕。1911年9月3日教育部公佈《學校制服規程令》規定,“女學生即以常服為制服”,“女學生自中等學校以上着裙,裙用黑色。”1913年教育部重申黑裙為學生裝之後,各省紛紛執行。上穿素色衣襖,下着不帶繡文的黑長裙,放棄簪、釧、耳環、戒指等首飾,以淡素取勝,成為當時女裝的一股清流。此後,女子校服的形式因時代變化而不斷更替,校服中有上衣下裙的,有西式襯衫、西裝的,也有一襲旗袍的,但總體風格仍然以淡雅為風尚。 [5] 
黑色裙是受日本式服裝影響出現的款式,在當時也是女學生與女教師的時尚。 [6]  當時的校服以女生校服最有特色,採取中西結合的方式:上裝為中式的襖子,齊領、前襟右掩,過長及腰,袖長過肘;下裝則為西式的百褶裙,黑色為主,一般長過膝蓋至足踝。一雙黑色牛筋底布鞋,白色長筒襪,也稱為“五四裝”。 [1]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
隨着女學生人數漸漸增多,成為社會上的一股新興勢力,她們接受新思想、新文化,主張男女平等平權,標榜自由,不拘舊俗,時人稱她們為“自由女”。她們自然也就成了時尚的急先鋒。於是,清純的女學生裝束成為當時的時尚。張恨水先生在其言情小説《啼笑姻緣》就有關於唱大鼓的鳳喜學着穿學生裝的記錄——“看她身上,今天換了一件藍竹布褂,束着黑布短裙,下面露出兩條白襪子的圓腿來,頭上也改綰了雙圓髻,光脖子上,露出一排稀稀的長毫毛。” [5] 
民國初年至上世紀20年代,一種糅合了西洋服飾元素和中國傳統服飾特點的“文明新裝”在女學生中首先被推廣開來。這種文明新裝有別於當時的傳統服飾對襟衫、祅子等,上衣多為腰身窄小的大襟襖,擺長不過臀,袖短露肘或露腕呈喇叭狀,袖口一般為七寸,稱之為倒大袖,衣服的下襬多為圓弧形,並在領、袖、襟等處綴有花邊。裙子下襬也由及足略為縮短,只是還沒有短到膝部以上的,裙褶則完全取消而任其下垂。這種文明新裝,雖然算不上是校服,但被人們視為女學生的象徵,也成為女學生裝的先導。由她們先行穿起來的“文明新裝”也成為一種時髦,被紛紛效仿。 [5]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
30年代中式旗袍在校園內得寵。由滿漢服裝相互融合、改良而成的新式旗袍早在20年代就大行其道,這時也進入校園,成為女生們的新寵,名校女生多以旗袍為校服,是當時的時尚。 [7]  而三十年代也是旗袍最為流行的十年,它迅速取代當時流行的“上衣下裙”兩截式的女裝校服。 [6] 
清華大學“同學不同裝” 清華大學“同學不同裝” [4]
清華大學1928年《清華週刊》上對本校服裝形式做的統計,在北京號稱“洋氣”的清華學子,穿長袍的有63人,西裝有34人,馬褂有4人,學生裝有6人,正所謂“同學不同裝”。 [4] 
二十世紀四十年代
基本延續了三十年代的服裝風格。 [4]  民國前期,孫中山先生極力提倡中山裝,中山裝是民國時期參照日式軍服特點設計的服裝,表現了當時中國進步的民族主義精神。 [1]  但到民國中後期,當時的男大學生,經常是上身穿長布袍、下身穿西式褲子、腳穿布鞋。這麼一種穿着打扮,儼然已經成了知識分子的標誌性服裝。 [6] 
二十世紀四十年代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
比較隨意,缺乏特定校服。人們的審美口味都比較寧靜和中庸,於是白色的上衣、深色的下裝便成為了主流。那個時候,國家百廢待興,有着比制定統一校服更為重要的事情要做,所以校服也沒有固定的款式。在那個白衣黑褲的年代,所謂的校服也不能免俗。當然,白上衣和藍褲子,白上衣和藍裙子,已經成為了經典。 [6]  在建國之初,全國人民自動穿起藍色、灰色的幹部服、列寧裝、棉大衣。長衫馬褂至此基本退出歷史舞台。1958年以前,風氣還是比較寬鬆的,大學女生還會穿着彩色呢子大衣。 [7]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
“校服”這個詞從我們國家消失了。 接二連三的“運動”抹煞了錦繡河山的絢麗色彩,稍微鮮豔、新穎的衣服都受到了壓制。 [6]  這時期的學生,草綠色的舊軍裝就是他們最主要的色彩。 [7]  那個時候幾乎沒有學校在正常上課,所以根本談不上“校服”。在當時的社會風氣下,軍裝是幾乎是所有年輕人的選擇。男生清一色地穿上了軍裝。至於暑假或者放學在家的時候,背心和藍白條紋的海魂衫則是男生不二的選擇。 [6]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
以運動服、蘇聯式校服以及改良式水手服等為主。 [7]  由於上個十年的審美口味餘温未消,所以在校服在設計上參考了很多“軍事元素”。 [6] 
不過,這個時候的校服也還是雜亂無章的,沒有統一的標準、沒有規範的樣式,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的審美。 [7]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及二十一世紀初
九十年代運動服校服一統天下。此時的校服普遍以運動服為主,顏色主要有藍,紅,綠,白等,面料以滌蓋棉,金光絨等為主。 [7]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後,運動服雖然還是主流,但是有的地區選擇了吸收了西洋服飾元素的西式校服,或者沿用以前的水手服或蘇聯式校服。在這個百花齊放的年代裏,每個地區、甚至是每個學校可以依據校風校貌選擇不一樣的校服。這段時期的電影,《十七歲的單車》裏出現了男生有領帶、女生有百褶裙的校服;《長江7號》的貴族學校裏出現了英倫風格的短袖襯衫、西裝短褲、格子裙的校服;在《男生賈裏新傳》《夏天,有風吹過》這兩部影片中,都出現了水手服的倩影。 [8] 

中國校服校服款式

中國校服運動服

運動服 運動服 [2]
中國大陸的小學、初中、高中基本上都是以運動服為校服,顏色常以藍色、黑色和紅色居多,搭配一小部分白色或黃色。價格便宜,樣式單一,春秋兩季基本男女無別,通常是春秋冬三季通用一套、夏季另外一套,只有少數學校才區分春秋裝和冬裝。 [2] 

中國校服水手服

八十年代,由於上個十年的審美口味餘温未消,所以在校服在設計上參考了很多軍事元素。 [7]  解放初期,由於很多方面向蘇聯看齊,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服所以雖説仍然屬於西式軍服範疇,但在具體形制上儘量避免歐美軍服的影響,而是側重於蘇聯軍服風格,海軍則是較為標準的國際型。 [9]  黃軍裝太土、迷彩服太雜、一身白的空軍裝扮不耐髒。 [7]  因為這種國際通用的大同小異的水兵服非常好看,於是在校服中曾長時間模仿,並泛稱位“水手服”。 [9]  於是模仿海軍軍裝的改良式水手服校服應運而生。 [7]  其它陸、空軍服基本上百姓並不穿用。 [9] 
在反應八十年代學生生活的影片中,“水手服”款式的校服佔據了銀幕上的半壁空間。《難忘中學時光》《失蹤的女中學生》中都有水手服的身影。影片《小鬼精靈》裏出現了大量的小學生,他們穿的校服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水手服。 [6]  但其與日本水手服有差別:其款式與秀蘭鄧波兒在《一月船長》裏的穿着較為相似;男女均可穿用。 [10] 

中國校服蘇聯式校服

1948年後,隨着生活水平的變好,蘇聯恢復了沙俄時期的校服傳統。女生制服沿襲了沙俄時期的傳統。這種統一制式的校服,在全蘇聯大大小小的商鋪裏都有統一的定價,為的是讓貧窮的家庭也可以負擔得起。布拉吉是一種用大花布製成的連衣裙,也是從蘇聯傳來的。1941年,蘇聯女英雄卓婭穿着布拉吉英勇就義,使得這款服裝成了革命和進步的象徵。 [11] 
新中國成立初期,外交上採取“一邊倒”的政策,《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簽訂後,中蘇關係進入了“蜜月期”,中國向“蘇聯老大哥”的學習涉及方方面面,服飾也不例外。這種設計的校服直接影響了我國上世紀80年代的校服樣式, [4]  形成了白襯衫和天藍色褲子、揹帶裙、布拉吉等蘇聯式校服。 [7]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