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鎖定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源自文化遺產日,是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中國文化建設重要主題之一,體現了黨和國家對保護文化遺產的高度重視和戰略遠見。目的是營造保護文化遺產的良好氛圍,提高人民羣眾對文化遺產保護重要性的認識,動員全社會共同參與、關注和保護文化遺產,增強全社會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 [17] 
文化遺產日,從2006年起設立。2016年9月,國務院批覆住房城鄉建設部,同意自2017年起,將每年6月第二個星期六的“文化遺產日”,調整設立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從2009年國家文物局創設主場城市活動機制以來,每年的文化遺產日國家文物局都選取一座城市舉辦文化遺產日主場城市活動。 [1] 
2024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是6月8日,文物和文博系統的主題為“保護文物 傳承文明” [34]  ,文化和旅遊系統的主題為“保護傳承非遺 賡續歷史文脈 譜寫時代華章 ” [35]  ;6月8日,最高檢發佈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檢察公益訴訟典型案例。 [37] 
中文名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現名) [3] 
外文名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 Day
別    名
文化遺產日(舊稱)
節日時間
每年6月第二個星期六
節日意義
增強全社會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
設立機構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設定時間
2005年12月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背景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政府倡議

早在20世紀90年代,一直關注文化遺產保護的馮驥才就提出:希望中國也像歐洲一些國家那樣,確定一個“文化遺產日”。
在2004年和2005年的兩會上,馮驥才又提出這一建議,並提交了《關於建議國家設立文化遺產日的提案》。
2005年7月,鄭孝燮等11名專家學者聯名致信黨中央、國務院領導同志,倡議中國設立“文化遺產日”。
2005年12月,國務院決定從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中國的“文化遺產日”,這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對保護文化遺產的高度重視和戰略遠見,有助於提高人民羣眾對文化遺產保護重要性的認識,增強全社會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文化遺產

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物質文化遺產是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文物,包括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築、石窟寺、石刻、壁畫、近代現代重要史蹟及代表性建築等不可移動文物,歷史上各時代的重要實物、藝術品、文獻、手稿、圖書資料等可移動文物;以及在建築式樣、分佈均勻或與環境景色結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歷史文化名城(街區、村鎮)。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羣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包括口頭傳統、傳統表演藝術、民俗活動和禮儀與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傳統手工藝技能等以及與上述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開展原因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在漫長的歲月中,中國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了寶貴的文化財富,包括以物質形態存在的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不可移動文物和可移動文物,以及歷史文化名城(街區、村鎮)等;也包括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世代口頭傳説、傳統表演藝術、民俗活動、禮儀節慶和手工技藝等,其種類之繁多、形式之多樣、內容之豐富,為世界少有。
中華民族的這些文化遺產以獨特的方式潛移默化地影響着各族人民的思想觀念,以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激揚向上的活力維繫着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歷史綿延不斷,這是中國文化之魂,是民族精神之根,是中國在世界上引以為榮的寶貴財富,所以應當視其為傳家寶,世世代代傳承並光大下去。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發展過程

2005年12月,國務院決定從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中國的“文化遺產日”,這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對保護文化遺產的高度重視和戰略遠見,有助於提高人民羣眾對文化遺產保護重要性的認識,增強全社會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
2009年,國家文物局創設主場城市活動機制以來,每年的文化遺產日國家文物局都選取一座城市舉辦文化遺產日主場城市活動。 [1] 
2016年9月,國務院批覆住房城鄉建設部,同意自2017年起,將每年6月第二個星期六的“文化遺產日”,調整設立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文化

標誌解釋
中國文化遺產 中國文化遺產
中國文化遺產標誌上方採用簡體中文“中國文化遺產”;下方採用漢語拼音“ZHONG GUO WEN HUAYICHAN”,各民族自治地方可使用當地少數民族文字,在對外交往工作中可使用英文“CHINACULTURALHERITAGE”或其他國家文字。
中國文化遺產標誌標準色彩為金色,可根據不同需要使用其他顏色,中國文化遺產標誌核心的金飾文物圖案,除配合文字使用外也可單獨使用。
中國文化遺產標誌採用四川成都金沙遺址出土金飾圖案。有專家將其命名為“太陽神鳥”或“四鳥繞日”。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發展目標

政府希望通過設立“文化遺產日”,使文化遺產保護得到全面加強。
到2010年,初步建立比較完備的文化遺產保護制度,文化遺產保護狀況得到明顯改善。
到2015年,基本形成較為完善的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具有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的文化遺產得到全面有效保護;保護文化遺產深入人心,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歷年主題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題
日期
國家文物局
文化和旅遊部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
2024年6月8日
保護文物 傳承文明 [34] 
保護傳承非遺 賡續歷史文脈 譜寫時代華章 [35] 
/
2023年6月10日
文物保護利用與文化自信自強 [16] 
加強非遺系統性保護 促進可持續發展 [18] 
多彩的地球 多樣的生命 [29] 
2022年6月8日
時代共進 人民共享 [28] 
連接現代生活綻放迷人光彩 [13] 
/
2021年6月12日
文物映耀百年征程 [30] 
人民的非遺 人民共享 [11] 
推動世界遺產可持續發展
共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31] 
2020年6月13日
文物賦彩全面小康 [2] 
非遺傳承 健康生活 [32] 
/
2019年6月8日
保護革命文物 傳承紅色基因 [33] 
非遺保護 中國實踐 [8] 
/
2018年6月9日
文化遺產的傳播與傳承 [9] 
多彩非遺,美好生活 [7] 
/
2017年6月10日
文化遺產與“一帶一路” [1] 
非遺保護——傳承發展的生動實踐 [6] 
/
“文化遺產日”主題
2016年
讓文化遺產融入現代生活 [5] 
2015年
保護成果全民共享 [4] 
2014年
讓文化遺產活起來。
2013年
文化遺產與全面小康
2012年
文化遺產與文化繁榮
2011年
文化遺產與美好生活
2010年
非遺保護,人人蔘與
2009年
保護文化遺產、促進科學發展
2008年
文化遺產人人保護,保護成果人人共享
2007年
保護文化遺產,構建和諧社會
2006年
保護文化遺產,守護精神家園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目的意義

文化遺產教育青年
強調它的精神意義,設法使公眾成為這一天的主人,成為主動的參與者,使國家文化遺產日成為全民的文化遺產日,使國家舉措轉化為每一個公民自覺的文化行為。
遺產日是一個純文化的主題日,所有活動都應是公益活動。
文物和文化機構的工作要在遺產日中充分發揮作用,積極進行遺產內涵與保護意識的普及工作。教育界利用這一天,培養下一代人的中華文化的情懷。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歷年活動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2009年

主場城市:浙江省杭州市
組織機構:國家文物局、杭州市人民政府、浙江省文化廳和浙江省文物局共同主辦
2009年6月13日是我國第四個“文化遺產日”。2009年起,國家文物局建立文化遺產日活動主場城市申辦機制。浙江省杭州市成為首個申辦成功的城市。
活動圍繞“保護文化遺產,促進科學發展”的主題,精心策劃了大型廣場主題活動、高端論壇峯會、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展覽講座等多種宣傳活動,以重點帶全面,以亮點造聲勢,動員和引導公眾關注和參與文化遺產保護。 [12-13]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2010年

主場城市:江蘇省蘇州市
2010年中國文化遺產日主場城市活動在蘇州古胥門廣場開幕。2010年中國文化遺產日以“文化遺產 在我身邊”為主題,在文化遺產日前後,全國各地的文物、文化機構都將面向公眾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文化遺產日期間,還舉行了200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新聞發佈會,城市更新與文化傳承主題論壇(世博會蘇州論壇),第二屆全國青少年文化遺產知識競賽(大學組)預賽、決賽及頒獎,仲雍墓、言子墓維修竣工暨吳文化廣場命名儀式,吳國王室青銅器特展,蘇州古城址、吳國王陵考古研討會暨新聞發佈會,首批江蘇省大運河沿線重點文物搶救保護工程啓動儀式,蘇州文廟民間收藏品大型交流會,“文化遺產在我身邊”青少年畫信活動等系列活動。 [14-15]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2011年

山東濟寧
2011年繼杭州、蘇州之後,山東濟寧成為第三個主場城市,也成為第一個承辦本次活動的北方城市,被認為彰顯了山東歷史文化地位以及齊魯文化影響力。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2017年

京津冀非遺展精彩亮相
2017年6月9日,由文化部非遺司為指導單位,河北省文化廳北京市文化局、天津市文廣局、廊坊市人民政府主辦,京津冀三地非遺保護中心等單位承辦的第三屆京津冀非物質文化遺產聯展在廊坊國際會展中心開幕。此次活動是繼2016年本市成功舉辦了第二屆京津冀非遺聯展之後的又一次三地優秀非遺項目的集中展示,也為三地非遺工作者、實踐者、研究者提供了一個絕佳的交流平台。天津共有16個非遺項目參與生活區、美食區和傳習體驗區的展示,包括天津風箏魏、楊柳青木版年畫、泥人張彩塑、益德成聞藥製作技藝4個國家級項目。
2017年文化遺產日的主題是:文化遺產與“一帶一路”。五條口號是:保護文物,人人有責;一帶一路新舞台,文化遺產活起來;保護文化遺產,擦亮中國名片,講好中國故事;弘揚民族文化,傳承中華遺產;相約古都洛陽,感受華夏文明。
2017年主場城市活動將在河南省洛陽市舉辦,由國家文物局、河南省人民政府聯合主辦,河南省文物局洛陽市人民政府聯合承辦。這也是自2009年繼浙江杭州、江蘇蘇州、山東濟寧、河南鄭州、陝西咸陽、江西景德鎮、重慶大足、河北承德之後舉辦的第9個文化遺產日主場城市活動。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2019年

2019年6月8日,由國家文物局、陝西省人民政府主辦,陝西省文物局延安市人民政府承辦的2019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場城市活動在陝西省延安市舉行。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2020年

2020年5月,國家文物局辦公室發佈《關於開展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的通知》。根據該通知,2020年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主題為“文物賦彩全面小康”,主場城市有關活動將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舉行。 [2]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2022年

2022年6月11日是2022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題是“連接現代生活綻放迷人光彩”。中國世界自然遺產、自然與文化雙遺產數量均居世界第一。
2022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是6月11日。為進一步提高人民羣眾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營造非遺保護良好社會氛圍,在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文化和旅遊部將於2022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前後集中開展非遺宣傳展示活動。 [10] 
2022年6月6日,國家文物局第二季度例行新聞發佈會線上召開,介紹2022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有關情況。據介紹,2022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主題為“文物保護:時代共進 人民共享”,主場城市活動將於6月11日在甘肅蘭州舉辦。
2022年6月8日人民日報電,6月11日是2022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文化和旅遊部將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前後組織全國各地集中開展非遺宣傳展示活動。據瞭解,2022年的活動主題為“連接現代生活綻放迷人光彩”,口號是“人民的非遺人民共享”“激發非遺活力創造美好生活”“鄉村振興非遺同行”。
2022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的非遺宣傳展示活動以線上開展為主,線下活動將嚴格服從當地疫情管控的各項要求和規範。 [13] 
2022年6月11日,全國第六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題活動在重慶市巫山縣舉行。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2023年

2023年6月10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為進一步提高人民羣眾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營造非遺保護良好社會氛圍,文化和旅遊部決定在2023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前後集中開展非遺宣傳展示活動。 [19] 
2023年自然保護系統的主題為“多彩的地球多樣的生命” [27] 
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非遺保護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總結非遺系統性保護的經驗成果,增強文化認同,堅定文化自信,營造全社會共同參與非遺保護傳承的濃厚氛圍。
圍繞《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通過20週年,以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名冊項目為重點,講好非遺保護中國故事,展示非遺保護中國經驗,進一步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
主題口號
(一)主題
加強非遺系統性保護 促進可持續發展
(二)口號
1.加強非遺系統性保護 提升保護傳承水平
2.加強非遺保護傳承 守護共有精神家園
3.講好中國非遺故事 深化文明交流互鑑
4.深化非遺保護理念 展示中國保護經驗
5.可持續發展 非遺同行
重點活動
1.全國非遺曲藝周
文化和旅遊部將與湖北省人民政府在武漢共同舉辦“2023全國非遺曲藝周”活動,以“曲藝薈江城 説唱新時代”為主題,組織全國145項曲藝類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進行集中展演,推動不同曲種之間交流借鑑,充分展示曲藝保護成果,促進保護成果全民共享。
2.《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通過20週年活動
文化和旅遊部支持國家圖書館舉辦“茶和天下 典籍中的茶”展覽(暫定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成果展映月、非遺保護講座月等活動,集中展示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名冊項目相關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的實踐成果,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支持中國崑劇古琴研究會等開展古琴藝術列入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20週年紀念系列活動,舉辦古琴名家名曲音樂會、崑曲傳統經典劇目展演、全國大學生古琴音樂會等,展示全社會共同參與積極保護古琴藝術等人類非遺代表作項目的良好局面。
3.雲遊非遺·影像展
文化和旅遊部支持中國演出行業協會與網絡平台聯合舉辦2023年“雲遊非遺·影像展”活動,通過搭建線上專區集中展播各類優質非遺資源,發動網友上傳我身邊的非遺活動、參與互動討論,讓更多社會公眾關注、瞭解生活中豐富多彩的非遺和生動的非遺保護實踐,激發全社會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豪感。 [19] 
活動歷程
2023年6月,由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自然保護地管理司、海南省林業局主辦的2023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題宣傳活動在海南舉行。活動包含主題宣傳活動開幕式、世界遺產主題巡展、學術研討會及相關配套活動。活動期間,海南將在全省7個市縣開展主題巡展。 [21] 
2023年6月8日上午,2023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天津非遺主場活動暨第五屆“運河記憶”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展示活動在楊柳青古鎮開幕。 [23] 
2023年6月9日,2023年無錫“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系列活動暨首屆無錫鴻山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文化藝術周啓動儀式在該市的中華賞石園舉行。 [24] 
2023年6月10日,2023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場城市活動將在成都舉行。 [20]  雲南考古體驗館將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開館亮相。 [22] 
2023年6月10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公佈了兩件青銅器物跨坑拼接成功的消息。這兩件文物分別是銅獸馱跪坐人頂尊銅像和銅罍尊倒立鳥足頂尊神像,拼接器物分別來自二號坑、三號坑以及八號坑。 [25] 
2023年6月10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由中國藝術攝影學會、中國文物學會文物攝影專業委員會、北京文物保護基金會、北京博物館學會、中華世紀壇藝術館、北京國際文化藝術保護中心主辦的京津冀文化遺產影像展,在北京中華世紀壇舉行。展覽將持續至6月25日。 [26]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2024年

2024年5月28日,由重慶市文化旅遊委、九龍坡區人民政府主辦的2024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重慶主場活動發佈會舉行。重慶主場活動將於6月1日—2日在九龍坡區楊家坪步行街文化廣場舉辦。2024年的主題為“保護傳承非遺 賡續歷史文脈 譜寫時代華章”。 [36] 
2024年6月8日,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最高人民檢察院發佈了一批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檢察公益訴訟典型案例,以案釋法。本次發佈的典型案例包括內蒙古自治區達拉特旗檢察院訴達拉特旗某煤礦、某煤炭公司損毀文物公益訴訟案等8件。此次發佈的8件案例中,保護對象包括了歷史建築、革命遺址、古文物遺址、涉僑文物等,具有較高的社會價值、文化價值、科研價值和經濟價值。案例監督事項基本涵蓋了破壞文物風貌、違法佔用文物等常見違法情形。 [37]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