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地質學會會徽

鎖定
中國地質學會會徽是中國地質學會使用的標誌,圖案的中間是“中”字,上下左右的四個字分別為“土”“石”“山”“水”。 [2] 
中國地質學會會徽於1922年中國地質學會第一屆理事會上決定,由地質學家章鴻釗謝家榮楊鍾健葛利普(美籍)共同設計,後承張海若繪製而成;於1937年第13屆年會通過。 [1]  [3] 
中國地質學會會徽“中”字表示中國和中國地質學會,“土、石”代表地質之質,“山、水”分別代表造山運動、火山活動和海浸、海退及其他水力現象等內、外力作用。它們也代表中國四大地史時期的特點,“石”為元古宙地層,“水”為古生代海相沉積,“山”為中生代造山運動,“土”為新生代主要沉積。這四字位置正好反映中國地理特徵,西邊多山,東邊為海洋湖泊,南方多丘陵石山,北方以黃土堆積為主。“土中石”“石中土”“山中水”“水中山”闡述了地質學若干基本哲理。 [1] 
中文名
中國地質學會會徽
標誌屬性
會徽
使用單位
中國地質學會
主體圖案
土、石、山、水、中五個篆字
啓用時間
1937年
設計者
章鴻釗、謝家榮、楊鍾健、葛利普設計,張海若書篆

中國地質學會會徽確立歷程

1922年,召開的中國地質學會第一屆理事會上,確定由地質學家葛利普、章鴻釗、謝家榮、楊鍾健共同設計,並請張海若先生繪製的中國地質學會會徽。會徽直徑為38毫米,由三個同心圓組成。 [4] 
1937年,中國地質學會在成立15年之後、在其第十三屆年會上通過了會徽的設計方案。會徽由章鴻釗、謝家榮、楊鍾健和葛利普共同設計,並由張海若繪製。同年,中國地質學會會刊之一《地質論評》專門發文介紹了會徽的寓意,並要求會刊、證書和信箋都要加蓋會徽。 [2] 

中國地質學會會徽設計要素

中國地質學會會徽圖案呈圓形,由三圈、四方位、五字組成。中間為“中”字,上下左右分別為“土”“石”“山”“水”篆字。 [3] 
中國地質學會會徽 中國地質學會會徽

中國地質學會會徽設計理念

中國地質學會會徽,只用“土、石、山、水、中”五個篆字,確切地反映了地質學研究的對象和內容、中國地史的四大時期、中國地理和地貌的特徵、地質上的若干基本哲理,構圖簡要,寓意深長。會徽的具體含義是:
(一)“中”,代表中國和中國地質學會。“土”“石”代表地質的“質”,表示地質學研究的對象。“山”“水”代表地質學的動力作用,因為海侵、海退及其他水力現象,在地質學上稱為外動力作用;火山噴發、地震、地球某些部分的升降運動等,稱為內動力作用。
(二)“土、石、山、水”四字,代表中國地史上的四大時期。“石”表示遠古界最老的地層;“水”表示古生代偉大的海相堆積;“山”表示中生代強烈的造山運動;“土”表示新生代。
(三)圓形可視為中國地貌的縮影。中國東部為浩瀚的海洋和星羅棋佈的湖泊,所以用“水”表示;西部多為羣峯連綿的山區,用“山”表示;南部為高低不平的丘陵地域,用“石”表示;北部為廣闊的黃土及其他的堆積區域,則用“土”表示。
(四)根據“土、石、山、水、中”五字的排列順序,從上至下,從下至上,從左至右,從右至左,可以構成“土中石”“石中土”“山中水”“水中山”等句,以示地質學中若干基本哲理。“土中石”表示沉積長久的土,成為岩石;“石中土”表示堅硬的岩石經長期風化、侵蝕,由塊變粒,由粒變成粉土的地質作用結果;“土中水”表示陸地高山受內力地質作用可重新淪為海洋;“水中山”則是古語“滄海變桑田”的縮語了,實際上也是表示內力地質作用的一種結果。 [3] 

中國地質學會會徽文化特色

  • 紀念郵票
1982年8月25日,為了慶祝中國地質學會成立60週年,原中華人民共和國郵電部發行一套《中國地質學會成立六十週年》紀念郵票,全套1枚。郵票圖案的主體是中國地質學會會徽圖案,下面為地質工作者野外考察時使用的工具——地質錘,畫面背景呈黑色,顯得莊重、嚴肅。 [3]  [5] 
《中國地質學會成立六十週年》紀念郵票 《中國地質學會成立六十週年》紀念郵票

中國地質學會會徽設計者

章鴻釗(1877—1951),浙江湖州人,地質學家。曾任京師大學堂教習、北京大學教授等。中國近代地質學的奠基人之一。創辦中國最早的地質調查所、地質研究所,參與發起組織中國地質學會,併為第一任會長。對古生物、礦石、岩石和地質礦產等均有開創性研究;開中國地質科學史研究之先河。 [6] 
謝家榮,地質學、礦牀學家。1898年9月7日生於上海。就讀農商部地質研究所,1920年獲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碩士學位。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66年8月14日逝世。曾任地質部總工程師、地質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中國地質學會創始人之一。 [7] 
楊鍾健,地質學家、古生物學家。1897年6月1日生於陝西華縣。192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系。1927年獲德國慕尼黑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79年1月15日逝世。曾任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8] 
葛利普(Amadeus William Grabau,1870—1946),美國威斯康辛州人。地質學家、古生物學家。1920年來華任北京大學地質學系教授。為中國地質學界培養了一批傑出人才。曾任中國地質學會理事,獲中國地質學會金質獎章。 [9] 
張海若(1877—1943),近代書畫家。名國溶,號侑丞,湖北蒲圻人。光緒時進士,工書法,以擅書漢隸聞名於時,間作人物畫,頗見奇趣。曾任國務院參事 [10] 

中國地質學會會徽延伸標誌

  • 百年華誕標識
圖案以抽象的漢字“百”有機地變化為昂揚騰躍的巨龍伴隨絢麗的綵帶環繞着學會會徽,突出中國地質學會百年華誕慶典活動主題;抽象的漢字“百”體現中國地質學會百年的悠久歷史和厚重的文化積澱;昂揚騰躍的巨龍象徵中國地質學會百年來飛速的發展步伐和廣闊的發展前景,彰顯與時俱進、鋭意創新的時代精神;絢麗的綵帶烘托出中國地質學會百年華誕慶典活動隆重、喜慶的氛圍,同時也將全體會員緊密地團結在一起,共同回顧光輝歷史、共創美好未來。中間的學會會徽突出百年華誕慶典活動標識的專屬唯一性。 [1] 
中國地質學會百年華誕慶典活動標識 中國地質學會百年華誕慶典活動標識
參考資料
  • 1.    全景學會  .中國地質學會[引用日期2024-05-23]
  • 2.    張井飛,文恆,Tatiana FEKLOVA,等.會徽——地質學會的文化表達[J].地質論評,2024,70(01):405-410.
  • 3.    耿守忠,楊治梅編著. 中國集郵百科知識 新版[M]. 北京:華夏出版社, 1998.01.579-580
  • 4.    礫子.意深質樸的會徽[J].上海地質,1981(03):21.
  • 5.    J79 中國地質學會成立六十週年  .郵票印製局[引用日期2024-05-24]
  • 6.    章鴻釗  .北京大學校史館[引用日期2024-05-24]
  • 7.    謝家榮  .中國科學院學部[引用日期2024-05-24]
  • 8.    楊鍾健  .中國科學院學部[引用日期2024-05-24]
  • 9.    葛利普  .北京大學校史館[引用日期2024-05-24]
  • 10.    倪文東編著. 扇面書法百品[M]. 北京/西安: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2008.07.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