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軍

鎖定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軍是在中國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一支野戰部隊,由西北野戰軍第3縱隊改稱 [1-2] 
1949年2月1日,根據中央軍委統一全軍編制及部隊番號的命令,第3縱隊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軍,隸屬第一野戰軍建制。軍長許光達,副政治委員朱明(後朱明任政治委員) [1] 
中文名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軍
部隊前身
西北野戰軍第3縱隊
列編時間
1949年2月 [1] 
首任軍長
許光達 [2] 
首任政委
朱明 [1] 
撤編時間
1952年6月 [2] 
晉綏野戰軍第三縱隊司令員許光達 晉綏野戰軍第三縱隊司令員許光達
1946年11月中旬,晉綏軍區根據中央軍委11月10日的決定,以晉綏野戰軍司令部一部及獨立第2、第3、第5旅在山西省朔縣(今朔州市)地區組成晉綏軍區第3縱隊,共1.5萬餘人。許光達任司令員,孫志遠任政治委員,賀炳炎任副司令員,李夫克任參謀長(後李文清任參謀長,朱明任政治部主任)。
縱隊組建後,轉戰於山西省中部、北部和綏遠省(今內蒙古中部)東部地區,擔負保衞晉綏解放區的任務。1947年7月31日編入西北野戰軍。8月初,獨立第3旅留在晉北地區作戰,第3縱隊機關率獨立第2、第5旅(第5旅已於5月中旬進至陝北綏德地區)開赴陝甘寧解放區作戰。至10月,先後參加榆林沙家店、岔口、延清等戰役。在延清戰役中,會同第1縱隊攻克清澗城,殲國民黨軍整編第76師師部、第24旅旅部及其直屬部隊,俘其師長廖昂以下6000餘人。1947年冬,在陝北清澗地區進行新式整軍。1948年2月轉入外線作戰,在參加宜川戰役、收復延安、解放洛川後,又參加澄郃戰役荔北戰役和冬季戰役,共殲國民黨軍1.5萬餘人。
1949年2月1日,根據中央軍委1948年11月1日關於統一全軍編制及部隊番號的命令,西北野戰軍第3縱隊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軍,隸屬第一野戰軍。許光達任軍長(後黃新廷),朱明任副政治委員(後朱明、朱輝照梁仁芥相繼任政治委員,唐金龍任副軍長),李文清任參謀長(後鄧家泰)。獨立第2、第3、第5旅依次改稱第7、第8、第9師,共2.1萬餘人。
1949年2月中旬~6月中旬,先後參加春季戰役陝中戰役,在乾縣禮泉地區參加抗擊國民黨軍向西安的反撲。此時,第8師由晉北到陝西省涇陽地區歸建。6月中旬,第3軍編入第2兵團。7月中旬參加扶眉戰役,會同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第6軍及第18兵團,將國民黨軍第18兵團部及3個軍大部聚殲於渭河以北午井、羅局鎮地區。7月下旬~8月初,在隴東追擊戰中,攻佔隴縣,解放莊浪等城鎮。8月下旬參加蘭州戰役,會同第4軍攻佔城南狗娃山國民黨軍重要防禦陣地,而後攻入蘭州城西關,搶佔黃河鐵橋,切斷守軍退路,保證了戰役勝利。9月初向甘肅省河西走廊進軍。軍長黃新廷率快速部隊於9月25日進佔老君廟油礦(今玉門油田),使中國當時唯一的石油礦區免遭破壞。9月下旬,第3軍進駐張掖武威酒泉地區,執行剿匪肅特、維護社會治安、建立人民政權和參加生產建設等任務。在此期間,對撥歸第3軍建制的騎兵團、獨立團、駝兵團等國民黨軍起義部隊進行了改造工作。1952年6月,第3軍與第1軍合併,第3軍番號撤銷。
發佈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3] 
參考資料
  • 1.    君威.百戰雄師(一):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軍[J].軍事史林,2006(1):31-36.
  • 2.    中文:我軍歷史上的70個軍——第3軍  .人民網.2002-05-09[引用日期2019-08-06]
  • 3.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中國大百科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