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丙洲村

(福建省廈門市同安區西柯鎮丙洲村(已撤銷))

鎖定
丙洲村位於福建省廈門市同安區西柯鎮政府駐地東南2.5公里處,轄上鄉、下鄉兩個自然村,共有16個村民小組,人口5380人。丙洲村是典型的沿海漁村,盛產牡蠣、對蝦、蟶、花蛤及魚類。
2006年11月,撤銷丙洲村,設立丙洲社區。【從此丙洲村退出歷史舞台】
中文名
丙洲村
外文名
Bing Zhou Cun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廈門市同安區西柯鎮
地理位置
位於西柯鎮政府駐地東南2.5公里處
下轄地區
16個村民小組
政府駐地
廈門市同安區西柯鎮西柯鎮丙洲村
電話區號
+86 (0)592
郵政區碼
361100
氣候條件
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5380人
車牌代碼
閩D
方    言
閩南語廈門話)-閩台片
結束時間
2006年11月【退出歷史舞台】

丙洲村歷史沿革

明末清初,丙洲是鄭成功抗清據守的重地,為扼守同安海口的咽喉據點,鄭成功攻克同安縣城後,即命所部在丙洲島築寨設防。1655年,因同安古城已於順治五年被清兵用炮轟陷,無險可守,鄭成功遂命部將陳霸把同安縣城拆掉,將官署和部分居民遷至丙洲,修造新城,與金門互為犄角,在抗清鬥爭中發揮前哨作用。南院陳氏族譜“丙洲地誌”也有“明末時鄭國姓差官鎮守在此地,曰號新城”的記載。後來,人們就區分同安的古城與丙洲的新城,新城也一時成為同安(含廈門)的代名詞。
據考證,20世紀70年代同安策槽鹽場的所在地即為當時新城的遺址,有一淡水池叫馬窟,相傳為鄭成功洗馬處。當時陳霸據守丙洲,與據守同安縣城的清軍展開“三日歸清,三日歸明”的拉鋸戰,也曾與駐紮在瑤頭的施琅(時為同安總兵)率領的兵丁展開劇烈戰鬥。因而,丙洲成為當時水路進入同安縣城的船舶檢查站,所以迄今民間還有“上縣彎的丙洲”的俚語流傳。
2006年11月,撤銷丙洲村,設立丙洲社區

丙洲村丙洲概況

丙洲是清代民族英雄陳化成的故鄉。據《同安縣志》載:丙洲嶼在縣南二十里,周廣二里餘,當縣丙方故名。丙洲在清代屬同安從順裏下崎保,因其在縣治的丙方,所以得名丙洲。丙洲村距同安城區10公里,今屬同安區西柯鎮,位於福建省廈門市同安區西柯鎮政府駐地東南2.5公里處,轄上鄉、下鄉兩個自然村,全村共有16個村民小組,人口5380人。丙洲村是典型的沿海漁村,盛產牡蠣、對蝦、蟶、花蛤及魚類。丙洲村有小學、幼兒園、衞生所、僑辦國祺中學。丙洲兒童文化園是文化部命名的國家級蒲公英農村兒童文化園。
丙洲村

丙洲村丙洲地理

丙洲名
丙洲名(2張)
丙洲原為七個島礁之地,故名為“七星墜地”。後來隨着島上人口的增加,島嶼之間由於圍墾及填土造地逐漸相連起來。1975年5月4日,策槽圍墾海堤工程合龍,使丙洲島與大陸相連成為半島。
丙洲是同安城四處水口之一,同安東西溪在城區南部匯流後,又分流流經石潯、瑤頭,到大土、白埕地段又合流,而後分繞丙洲島出海。相傳朱熹在同安任主簿時,駕舟遊丙洲後嘆曰:“兩溪合一溪,丙洲狀元家。大土好田園,白埕作粟倉。”
策槽圍墾後,大土、白埕海灘都成為良田,據不完全統計,策槽墾區從1976年耕種農作物到1987年改為蝦池的十年間,共生產糧食37500噸,真正成了西柯鎮的糧倉。
古時丙洲就是同安重要的守衞門户,丙洲島嶼地勢北高南低,東西窄而南北長,猶如一條大蟒浮游在海上。島的北部有一條凌空隆起的巨石,狀如蛇頭,故稱蛇穴。隔着潯江,丙洲對岸是崎頭山,因其形似大龜,故名龜山,稱龜穴。西部有一岩石突兀海面,恰似大龜昂首,虎眈海面。東南瓊頭形似牛,稱牛穴。
在丙洲村採訪時,村裏的老人還帶我們參觀了村中的一口罕見的四孔井,這口井又叫山古井,是縣級保護文物。這口井已有600多年的歷史了,是原來丙洲島上惟一的一口淡水井,不論春夏秋冬,雨澇天旱,長年不竭不溢,最高峯時供全島四千多人飲用,這口井即為傳説中的“蛇臍”。
作為一個典型的漁村,丙洲美景何止這些。新中國成立前,就曾有“丙洲八景”,即新城廢壘、鯉魚映霞、蛇頭孤月、砥海歸帆、龜山夕照、渡口橫舟、漁燈孤影等。

丙洲村剽悍的“丙洲陳”

丙洲村 丙洲村
“兩溪合一溪,丙洲狀元家。大土好田園,白埕作粟倉。”—南宋朱熹遊丙洲。丙洲,清朝民族英雄陳化成的故鄉,明朝末葉(1665),潁川南陳衍派丙洲,子孫多以耕作與捕魚為生;廈門建商埠後,丙洲人就率先佔據碼頭謀生,高峯時佔據五個碼頭;丙洲人以民風彪悍,俠義肝膽聞名,丙洲人亦被尊稱“丙洲陳”。長篇小説《蛇俠》和史詩般連續劇《彪悍家族》講述了“丙洲陳”的奮鬥發展史。
已故廈門籍作家張力的著名小説《蛇俠》中,那些碼頭男子漢的剽悍和他們激越的生活讓許多人為之熱血沸騰。這些以近代廈門碼頭工人“丙洲陳”為原型的新奇而刺激的描寫,給人們留下了對“丙洲陳”的深刻印象。小説後來拍成了電視劇,名字就叫《剽悍家族》,讓來自同安丙洲籍的“丙洲陳”因此名噪一時。小説中,剽悍、俠義在某種意義上成了“丙洲陳”的代名詞。

丙洲村少兒南音隊受到胡錦濤接見

丙洲村 丙洲村
南音自古以來一直伴隨着丙洲人的生活。丙洲人喜好南音,無論老少,幾乎人人都能唱上幾句。南音成了丙洲人生活的重要部分。漸漸地,丙洲南音為外界所瞭解,並在全國各種南音比賽中頻頻獲獎,很多同行紛紛來丙洲“取經”。最讓丙洲人自豪的是,1995年6月1日,丙洲少兒南音隊到中南海演唱了南音《盼團圓》,還受到了胡錦濤同志的親切接見。
丙洲人以南音為媒,聯繫海峽兩岸和海外友誼。南音成為聯結廈門和金門的重要紐帶,2002年金門組織了一批學習南音的小朋友到廈門,有關部門特別指定丙洲學習南音的小朋友和他們聯歡。丙洲南音成為僑居海外的人和家鄉保持聯繫的重要依託。據説丙洲人在台北的後裔就有一萬多人,每次回鄉祭祖之餘,他們都要與家鄉的南音迷們切磋技藝。
南音還讓丙洲聲名遠播海外,在大型國際比賽上頻頻獲獎,日本的南音愛好者甚至還將日本保存的南音古譜送給丙洲村。正是通過南音,丙洲參與了與世界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