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世説新語

(2023年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鎖定
《世説新語》是2023年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1] 
中文名
世説新語
作    者
文心工作室
出版時間
2023年7月
出版社
中央編譯出版社
頁    數
200 頁
ISBN
9787511742780
開    本
32 開
裝    幀
精裝

世説新語內容簡介

精選《世説新語》名句100則,就該名句的相關語文知識,提供一篇完整而實用的介紹。每一篇結構統一,包括以下板塊:【名句的誕生】呈現原文,同時節錄上下文,有助於理解與記憶完整段落。【完全讀懂名句】難字與難詞的意義解釋。整段原文的白話語譯。【文章背景小常識】文章創作的背景故事,主旨的説明,或是題解。【名句的故事】名句本身的名人軼事、字詞語的典故故事、歷代的品評。【歷久彌新説名句】介紹相關主題或主旨的古今中外名句,並完整説明故事背景與應用情境。

世説新語圖書目錄

目錄人生貴得適意爾
——瀟灑人生001
一飲一斛,五斗解酲003
使我有身後名,不如即時一杯酒006
胸中壘塊,故須酒澆之009
三日僕射012
名士不必須奇才,但使常得無事015
箕山之志018
丈人不悉恭,恭作人無長物021
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桮,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024
日莫倒載歸,酩酊無所知027
青州從事,平原督郵030
何可一日無此君033
人生貴得適意爾,何能羈宦數千裏以要名爵036
東牀上坦腹卧,如不聞040
既有凌霄之姿,何肯為人作耳目近玩044
舉卻阿堵物047
未聞巢、由買山而隱050
天地為棟宇,屋室為褲衣053
楓柳雖合抱,亦何所施056
禮豈為我輩設也059
會心處不必在遠062
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
——妙語如珠065
不問馬,何由知其數067
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070
戰戰惶惶,汗出如漿073
我曬書076
山不高則不靈,淵不深則不清079
官本是臭腐;財本是糞土082
郗生可謂入幕賓也085
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088
顛倒衣裳091
惠子其書五車,何以無一言入玄094
若人死有鬼,衣服復有鬼邪097
時無豎刁,故不貽陶公話言100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104
我常自教兒108
臣猶吳牛,見月而喘111
簸之揚之,糠秕在前;洮之汰之,砂礫在後114
管中窺豹,時見一斑117
譬如人眼中有瞳子,無此必不明120
卿試擲地,要作金石聲123
婦有四德,士有百行126
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130
親卿愛卿,是以卿卿
——情之所鍾135
已無延陵之高,豈可有喪明之責137
純孝之報140
試守孝子144
生縱不得與郗郎同室,死寧不同穴148
親卿愛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誰當卿卿151
情之所鍾,正在我輩154
肝腸寸斷157
慎勿為好160
鼻如廣莫長風,眼如懸河決溜163
牀下蟻動,謂是牛鬥166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169
未知文生於情,情生於文173潘岳妙有姿容
——容貌形體177
珠玉在側,覺我形穢179
看殺衞玠182
潘岳妙有姿容185
蜂目已露,豺聲未振188
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質,經霜彌茂191
未若柳絮因風起194
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197
手揮五絃易,目送歸鴻難200
寧為蘭摧玉折,不作蕭敷艾榮
——處事原則203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不以其道得之不處205
焉得登枝而捐其本208
寧為蘭摧玉折,不作蕭敷艾榮211
雖不言,而四時之氣亦備214
明鏡疲於屢照,清流憚於惠風217
知邪徑之速,不慮失道之迷220
割席分坐224
吾懼董狐將執簡而進矣228
犯上難,攝下易231
皮裏陽秋234
上人著百尺樓上,儋梯將去237
損有餘,補不足,天之道也240
我以第一理期卿,卿莫負我243
內舉不失其子,外舉不失其讎246
以小人之慮,度君子之心250
可以理奪,難以情求254
覆巢之下,復有完卵乎258
明府當為黑頭公
——當代領袖263
牀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265
明府當為黑頭公268
後來領袖有裴秀271
山濤不學孫吳,而暗與之理會274
時月不見黃叔度,則鄙吝之心已復生矣277
卓卓如野鶴之在雞羣280
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283
言談之林藪286
荀君清識難尚,鍾君至德可師289
爛若披錦;排沙簡金292
生兒不當如王夷甫邪295
桂樹焉知泰山之高,淵泉之深298
東山之志
——仕途實踐303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305
既不能流芳後世,亦不足復遺臭萬載邪309
東山之志313
夜光之珠,不必出於孟津之河316
以爾為柱石之臣,莫傾人棟樑319
駑馬有逸足之用,駑牛可以負重致遠322
窮猿奔林,豈暇擇木325
罪同胥靡,不能發明王之夢328
風景不殊,舉目有山河之異331

世説新語作者簡介

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季旭昇總策劃,文心工作室編著。文心工作室部分成員簡介林宛蓉,台灣大學中文系畢業,曾擔任小學教師、雜誌採訪編輯,現任職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進修。胡云薇,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畢業,現就讀台灣大學歷史博士班。曾任國中、高中代課老師。翁淑玲,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畢業,目前從事資訊業,平日喜愛閲讀,並對上網接收資訊有狂熱,同時需要一個宗教的懷抱,在那裏撇下所有的有知和無知。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