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世界預防中風日

鎖定
世界預防中風日是在2004年6月24日在加拿大温哥華舉行的第五屆“世界中風研討會”,訂立每年5月25日為世界預防中風日,加強人們認識中風的相關問題,預防中風。中風是腦血管出現問題,令腦細胞失去血液、氧氣和養分供應,最終令腦細胞受損或死亡,繼而影響到該部分腦細胞所控制的功能,例如活動及語言機能,妨礙病患者自我照顧能力。
中文名
世界預防中風日
節日時間
5月25日 [1] 
節日起源
2004年加拿大舉辦的年會 [1] 
節日意義
讓百姓識別早期症狀,預防中風 [1] 

世界預防中風日節日起源

世界中風日源自於世界中風學會2004年於加拿大舉辦的年會,當時為了制定中風的整體議程而舉辦了一個工作坊;在2006年,這個議程在南非開普敦舉行年會上,由世界中風宣言發聲。訂立每年5月25日為世界預防中風日,加強人們認識中風及相關問題,預防中風。
2006年,世界中風日強調中風議程中的一個議題─亞臨牀中風,相較於臨牀中風,其發生機率高出五倍,且可能影響思考、情緒與行為。
奧地利維也納舉辦的第六屆世界中風會議中,來自西安大略大學的Vladimir Hachinksi醫師、同時也是美國心臟醫學會中風期刊的主編,指出亞臨牀中風傾向於影響執行力與計劃及抽象化能力,且與晚年發生憂鬱症有關。 [1] 

世界預防中風日中風基本知識

“中風”一名由來已久,古時中國醫學認為,人得到“邪風”便會導致突然失去局部感覺和行動能力。“中風”一詞在古醫學文獻上通行。
在《傷寒論》中,中風是太陽病的分類之一,屬太陽表虛證(另一個是傷寒)。《傷寒論》第2條説:“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其主要病機是:外邪襲表,衞不外固,營不內守,營衞不和。在太陽中風的主要脈證中,以汗出最具特徵,能區別於太陽傷寒的無汗。

世界預防中風日中風分類

出血性中風:俗稱“爆血管”或“腦溢血”,由於高血壓腦血管疾病,例如腦血管腫瘤而導致腦血管破裂
缺血性中風:因腦血管硬化導致血管狹窄及閉塞或因血凝塊流到腦血管造成閉塞。

世界預防中風日中風的徵狀

中風徵狀視乎發生病變的位置及其損害程度,常見病徵有:
局部感覺麻木,例如一邊臉、單邊肢體或身軀
肢體無力,尤其是身軀單側、單肢
身體突然失去平衡能力
言語不清、流口水、吞嚥困難、嘴歪
視力範圍減小,或眼睛肌肉失調、出現複視
神志不清、昏迷
其他徵狀:例如突發性的劇烈頭痛、持續的暈眩

世界預防中風日預防中風

經常做運動,保持心境平和。
均衡飲食,避免進食高膽固醇及高動物脂肪食物 。
避免酗酒。
如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或曾患有中風者,必須定期檢查和接受適當治療,確保血糖或血壓處於正常水平。
曾患有缺血性中風或心臟病,而又由醫生處方給予預防藥物的人士,應定期覆診和服藥。

世界預防中風日中風護理的目標

改善患者的生活質素:重視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增強患者的自我照顧能力:如中風病患者重獲日常生活所需要的技巧,減少倚賴別人,這樣既可減慢機能退化,亦可減輕家人及照顧者的負擔。
保持肢體的功能,防止併發病如褥瘡、肺部感染、哽咽及肩周炎發生。
中風能導致半身不遂,但憑著意志及通過適當治療,不少病人亦可重新恢復部份機能,可向專業人士求助。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