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

鎖定
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World Laureates Association,簡稱WLA)是非政治性、非宗教性的第三方民間機構,於2017年由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批准註冊成立。
現有有科學家會員72位,其中51位獲得諾貝爾獎,6位獲得沃爾夫獎,6位獲得拉斯克獎,4位獲得圖靈獎,2位獲得麥克阿瑟天才獎,1位獲得菲爾茨獎,2位傑出科學家,並計劃擴展至100位,是亞洲地區規格最高的科學機構。
2020年10月30日,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在上海開幕。 [1-2] 
2021年11月1日,發起成立“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獎”,單項獎獎勵金額為1000萬元人民幣,躋身全球獎勵金額最高的科技獎之列。
中文名
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
外文名
World Laureates Association
註冊地
中國香港
任    務
推動基礎科學、倡導國際合作、致力青年成長
現任主席
羅傑·科恩伯格
成立時間
2017年

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發展歷史

2017年11月,200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羅傑·科恩伯格、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邁克爾·萊維特、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巴瑞·夏普萊斯等多名頂尖科學家於香港聯合發起成立“全球諾貝爾獎科學家協會”。為了吸引更多跨國界、跨專業領域的頂尖科學家加入協會,經協會發起人一致商議,將協會擴大為“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World Laureates Association,簡稱WLA)”。現有有科學家會員72位,其中51位獲得諾貝爾獎,6位獲得沃爾夫獎,6位獲得拉斯克獎,4位獲得圖靈獎,2位獲得麥克阿瑟天才獎,1位獲得菲爾茨獎,2位傑出科學家,並計劃擴展至100位,是亞洲地區規格最高的科學機構。
2019年10月29日,協會上海中心正式在上海臨港揭牌成立,並向全球發佈世界頂尖科學家科學社區方案。 [2] 
2022年11月6日,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大學校長諮詢與協作委員會宣佈成立。 [8] 

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主要工作

協會着力推動基礎科學、倡導國際合作、致力青年成長。主要工作:1、打造以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為主體的系列論壇;2、創立支持科學持續發展的創新基金;3、定製為頂尖科學家提供多維度服務的科學社區;4、協調安排科學家會員在大中華地區的各類科學交流活動。

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組織機構

協會主席
由200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以色列國家科學顧問、俄羅斯總統科學顧問羅傑·科恩伯格教授擔任協會主席。
協會副主席
1997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美國國家科學促進會主席、美國前能源部部長·朱棣文教授;
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理事長野依良治教授;
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前美國科學院院刊總編輯蘭迪·謝克曼教授;
200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英國皇家學會主席文卡·特拉曼拉馬克裏希南教授;
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計算化學奠基人、邁克爾·萊維特教授。
協會成員名單(截至2020年2月5日)
一、執行委員會成員——諾貝爾獎(6位)
主席:
1、羅傑·科恩伯格(Roger Kornberg),2006年諾貝爾化學獎
副主席:
2、朱棣文(Steven Chu),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3、文卡特拉曼·拉馬克裏希南 Venkatraman Ramakrishnan,2009年諾貝爾化學獎
4、邁克爾·萊維特(Michael Levitt),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
5、蘭迪·謝克曼(Randy Schekman),201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6、野依良治 (Ryoji Noyori),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
二、指導委員會成員——諾貝爾獎(8位)
7、塞爾日·阿羅什(Serge Haroche),201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8、阿達·約納特(Ada Yonath),2009年諾貝爾化學獎
9、埃裏克·馬斯金(Eric Maskin),200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10、弗蘭克·維爾澤克(Frank Wilczek),200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1、阿龍·切哈諾沃 (Aaron Ciechanover),2004年諾貝爾化學獎
12、巴瑞·夏普萊斯(Barry Sharpless),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
13、厄温·內爾(Erwin Neher),1991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14、庫爾特·維特里希(Kurt Wüthrich),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
三、其他會員
(一)諾貝爾獎(37位)
15、格雷戈·塞門薩(Gregg Semenza),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16、威廉·凱林(William Kaelin, Jr.), 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17、約阿希姆·弗蘭克(Joachim Frank),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
18、邁克爾·楊(Michael Young),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19、巴里·巴里什(Barry Barish),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20、邁克爾·羅斯巴什 (Michael Rosbash),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21、邁克·科斯特利茨(Mike Kosterlitz), 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22、鄧肯·霍爾丹(Duncan Haldane),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23、大隅良典(Yoshinori Ohsumi),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24、威廉·莫納(William Moerner),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
25、斯特凡·黑爾(Stefan Hell),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
26、愛德華·莫索爾(Edvard Moser),201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27、梅·布萊特·莫索爾(May-Britt Moser),201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28、中村修二(Shuji Nakamura),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29、亞利耶·瓦謝爾(Arieh Warshel),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
30、拉爾斯·彼得·漢森(Lars Peter Hansen), 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31、約翰·格登 (John Gurdon), 201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32、亞當·里斯(Adam Riess)教授,201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33、丹·謝赫特曼(Dan Shechtman),2011年諾貝爾化學獎
34、托馬斯·薩金特(Thomas Sargent),201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35、安德烈·蓋姆(Andre Geim),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36、克里斯托弗·皮薩里德斯(Christopher Pissarides),20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37、哈拉爾德·楚爾·豪森(Harald zur Hausen),200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38、喬治·斯穆特三世(George Smoot III), 200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39、埃德蒙德·菲爾普斯(Edmund Phelps), 200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40、羅伯特·奧曼(Robert Aumann),200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41、戴維·格羅斯(David Gross), 200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42、芬恩·基德蘭德(Finn Kydland),200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43、阿夫拉姆·赫什科(Avram Hershko),2004年諾貝爾化學獎
44、詹姆斯·赫克曼(James Heckman),200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45、傑拉德·霍夫特(Gerard 't Hooft),199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46、約翰·沃克(Sir. John Walker),1997年諾貝爾化學獎
47、羅伯特·莫頓(Robert Merton), 199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48、約瑟夫·泰勒(Joseph Taylor Jr.),199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49、西德尼·奧爾特曼 (Sidney Altman),1989年諾貝爾化學獎
50、羅伯特·胡貝爾(Robert Huber),1988年諾貝爾化學獎
51、讓-馬裏·萊恩(Jean-Marie Lehn), 1987年諾貝爾化學獎
(二)沃爾夫獎(6位)
52、斯蒂芬·布赫瓦爾德 (Stephen Buchwald), 2019年沃爾夫化學獎
53、約翰·哈特維希 (John Hartwig),2019年沃爾夫化學獎
54、羅伯特·伯格曼 (Robert Bergman) 教授,2017年沃爾夫化學獎
55、艾倫·巴德(Allen J. Bard),2008年沃爾夫化學獎
56、亞歷山大·萊維斯基(Alexander Levitzki),2005年沃爾夫醫學獎
57、理查德·勒納 (Richard Lerner),1994年沃爾夫化學獎
(三)拉斯克獎(6位)
58、邁克爾·格倫斯坦(Michael Grunstein),2018 年拉斯克基礎醫學研究獎 [3] 
59、布魯斯·阿爾伯茨(Bruce Alberts),2016 年拉斯克獎醫學特別成就獎
60、彼得·沃爾特 (Peter Walter) ,2014 年拉斯克基礎醫學研究獎
61、理查德·舍勒 (Richard Scheller),2013 年拉斯克基礎醫學研究獎
62、羅納德·韋爾(Ronald Vale),2012 年拉斯克基礎醫學研究獎
63、邁克爾·希茨 (Michael Sheetz),2012 年拉斯克基礎醫學研究獎
(四)圖靈獎(4位)
64、馬丁·赫爾曼(Martin Hellman),2015年圖靈獎
65、沙菲·戈德瓦瑟(Shafi Goldwasser),2012年圖靈獎
66、萊斯利·瓦利安特(Leslie Valiant),2010年圖靈獎
67、約瑟夫·斯發基斯(Joseph Sifakis),2007年圖靈獎
(五)麥克阿瑟天才獎(2位)
68、餘金權(Jin-Quan Yu),2016年麥克阿瑟天才獎
69、楊培東(Yang Peidong),2015年麥克阿瑟天才獎 [4] 
(六)菲爾茲獎(1位)
70、考切爾·比爾卡爾 (Caucher Birkar),2018年菲爾茲獎
(七)傑出科學家(2位)
71、謝曉亮(Xiaoliang Sunney Xie),2015年阿爾巴尼醫學獎
72、戴宏傑(Hongjie Dai),2006年美國物理學會詹姆斯·C·麥高第新材料獎

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組織活動

協會每年10月在中國上海發起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以“科技,為了人類共同命運”為宏大願景,每年邀請近百位諾貝爾獎、沃爾夫獎、拉斯克獎、圖靈獎、菲爾茲獎、麥克阿瑟天才獎等全球頂尖科學獎項得主以及中國兩院院士、世界優秀青年科學家等共同出席。論壇持續關注人類當前與未來面臨的科技挑戰,聚焦基礎科學和源頭創新,發佈頂尖科技成果和思想理念,致力於成為全球創新的起源地和創新思想的策源地,全力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創新合作與交流平台。是全球頂尖科學家、中國兩院院士、全球傑出青年科學家之間跨國界、跨領域、跨學科的一次聚會,也是亞洲地區規模盛大的年度國際科學盛會,截至2019年年底已成功舉辦兩屆。
2020年10月30日,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在上海開幕,本屆論壇特設科學態度大師講堂,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主席,2006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羅傑·科恩伯格(Roger Kornberg)發表了主題為《基礎科學:人類進步的希望》的演講。 [1] 

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發起獎項

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獎 是由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發起、上海世界頂尖科學家發展基金會承辦、紅杉中國獨家永久捐贈的獎項。獎項首設“數學與智能科學獎”和“醫學與生命科學獎”兩個單項獎。該獎項每年評選一次,每個單項獎獎勵金額為1000萬元人民幣,躋身全球獎勵金額最高的科技獎之列。協會負責獎項的徵集、初評和終審,並將於2022年正式啓動評選和頒獎。 [5-6] 

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評選日期

“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獎”將於2022年正式啓動評選和頒獎,紅杉中國將獨家捐贈人民幣5億元,並承諾為獎項提供永久性資金支持。 [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