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世界陶瓷科學院院士

鎖定
世界陶瓷科學院院士當選人均是國際陶瓷科學領域有突出貢獻和成就的個人,是陶瓷科學領域的最高榮譽。自成立以來,世界陶瓷科學院院士的總人數保持在200人以內。
中文名
世界陶瓷科學院院士
成立時間
1987年
總人數
保持在200人以內
所在院
世界陶瓷科學院
意    義
陶瓷科學領域的最高榮譽

世界陶瓷科學院院士研究方向

世界陶瓷科學院(World Academy of Ceramics)成立於1987年,致力於推進世界陶瓷科學的進展及跨學科交融。

世界陶瓷科學院院士主要人物

葛昌純,男,漢族,浙江平湖人,生於1934年3月6日,中共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粉末冶金和先進陶瓷專家。1949年考入唐山交通大學(今西南交通大學),1952年畢業,1983年獲德國Dresden技術大學博士學位。北京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200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他也是世界陶瓷科學院院士。
長期從事材料科學研究工作。在氣體擴散法生產濃縮鈾用的分離膜研製、先進陶瓷研究、氣-固系燃燒合成氮化物基陶瓷的研究和耐高温等離子體沖刷的功能梯度材料研究等方面貢獻突出。
長期從事材料科學研究,主要研究領域是粉末冶金和先進陶瓷。1960~1984 年負責研製用於生產濃縮鈾235的孔徑為納米量級的分離膜,創建起中國第一個比較完整的包括金屬和非金屬、粉末合成。科研項目“以複合氮化物做燒結助劑的氮化硅基陶瓷的研究”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冶金部科技進步三等獎。
姚熹,男,1935年9月出生。現為西安交通大學國際電介質研究中心主任,“電子陶瓷與器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同時也為同濟大學功能材料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7年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姚熹是國際知名的材料科學家,是我國在鐵電陶瓷研究方面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並被國內外同行看成是我國在這一領域的學術帶頭人和代表。
主要研究領域:電介質材料與器件、鐵電、壓電、熱釋電材料與器件、氧化物半導體材料與器件、納米複合功能材料與器件、機敏傳感器與執行器、集成鐵電器件,及鐵微機電系統等。
江東亮,著名材料科學家,1937年9月生,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60年畢業於南京化工學院(現南京工業大學)。200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他長期從事無機陶瓷材料的研究工作。主持和完成了緻密微晶氧化鋁陶瓷及機械密封件的研究,成功地裝備了東風型系列火箭推進劑加註系統;開發了氧化鋁耐熱混凝土澆灌料,為30萬噸合成氨裝置提供了關鍵材料,經濟效益顯著;開發成功第二代氧化鋁和第三代碳化硅端面密封環材料,廣泛應用於石油、化工泵,取得了較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提出開展復相陶瓷研究,得到國內外廣泛重視,成為陶瓷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首創高温等靜壓氮化表面改性工藝,使材料的強度和韌性比相應的單相材料分別提高80%和100%。
高濂,1945年出生於上海。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特聘教授,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兼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美國情報研究所(ISI)公佈的高引用學者(HiCi學者)。
1992年至1997年承擔了國家攀登計劃“納米材料科學”項目一個主要的二級課題項目,在國家組織的專家驗收時被一致評為A級課題;1999年起承擔多項國家和地區的科研項目如國家973項目“納米材料與納米結構”子項目“納米陶瓷材料的力學性能和應用”、中國科學院創新工程重大項目“納米陶瓷和納米複合材料”, 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多項上海市科技發展基金項目等。
殷慶瑞
殷慶瑞 ,上海硅酸鹽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市勞動模範。1965年到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工作至今。
主要從事功能陶瓷材料物理、性能、器件設計以及光聲學、電聲成像和掃描探針顯微術等方面的研究。先後承擔過國家高技術項目、基礎研究課題以及國際合作項目30餘項。從1985年—1995年先後擔任過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所科技處處長,所長助理和副所長,以及中國科學院無機功能材料開放實驗室主任等職務。
孫維瑩
孫維瑩,1998年從上海硅酸鹽所退休,曾擔任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結構國家重點實驗室相平衡課題研究組組長,博士生導師,國際陶瓷科學院院士。
她在相圖研究中的突出成就是建立了Y-Si-Al-O-N系統富氮區的亞固相關係,明確了其中存在的52個相容性四面體。該項研究的難點在於原料YN極易水解,影響了富氮區相關係的建立。
郭景坤,材料科學家,畢業於復旦大學化學系,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所長,國家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結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郭景坤院士是我國高温結構陶瓷材料研究領域開拓者和學術帶頭人之一。20世紀60年代從事陶瓷與金屬封接的研究,解決了兩種大型高鋁氧瓷與金屬的封接件的工藝。70年代他主要從事陶瓷基複合材料的研究,系統研究了各類纖維與陶瓷在化學上的相容性和物理上的匹配行為,成功研製出一種綜合性能極為優異的碳纖維補強陶瓷基複合材料,填補了我國在這一領域上的空白。80年代末在我國最先主持和開拓納米陶瓷的研究,在碳納米管補強陶瓷材料方面的研究也有很好的進展。
之後他從事陶瓷的強化與增韌以及陶瓷發動機材料的研究,使我國成為在國際上繼美、日之後無水冷陶瓷發動機行車試驗成功的國家之一,1992年獲得了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
教授,博士生導師,新型陶瓷與精細工藝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委員,材料科學與工程學位分委員會委員。
研究內容:熱障塗層陶瓷材料,透明陶瓷,電紡絲法制備納米纖維和功能器件,固態離子導體材料,輕質超硬材料精密陶瓷部件製備技術。
周延春,1985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化工系,1988年和1991年在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分別獲得工學碩士和博士學位。1991年3-6月在俄羅斯科學院強度物理所做訪問學者,1992-1994年在美國密蘇里大學做博士後。現任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高性能陶瓷與複合材料研究室主任、瀋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高性能陶瓷研究部主任。
王京陽,博士研究生,博士生導師,高性能陶瓷材料研究部副主任,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研究領域:耐高温納米層狀過渡金屬碳/氮化物結構陶瓷和超低熱導率稀土硅酸鹽、鋯酸鹽、氧氮化物結構/功能一體化陶瓷。
在最近舉行的第17次世界陶瓷科學院院士選舉中,中科院金屬所王京陽研究員通過嚴格的提名和獨立評選程序,當選為世界陶瓷科學院院士。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