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不鼓不成列

鎖定
不鼓不成列(拼音:bù gǔ bù chéng liè)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先秦·左丘明左傳·僖公二十二年》。 [1] 
“不鼓不成列”(鼓:擊鼓進攻)指敵人尚未排成戰鬥行列、做好準備時,不發動進攻。現代漢語中多用於諷刺死守教條、錯失戰機的愚蠢作法。複句式結構,含貶義;在句中一般作賓語、分句。 [1]  [4] 
中文名
不鼓不成列
拼    音
bù gǔ bù chéng liè
出    處
左傳·傳公二十二年》
注音字母
ㄅㄨˋ ㄍㄨˇ ㄅㄨˋ ㄔㄥˊ ㄌㄧㄝˋ
語法結構
複句式
語法屬性
作賓語、分句

不鼓不成列成語出處

先秦·左丘明《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國人皆咎公。公日。‘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寨人雖亡國之餘,不鼓不成列。” [1]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不鼓不成列” [1] 

不鼓不成列成語故事

春秋時宋國國君宋襄公,名叫茲父,公元前650~前637年在位。宋國當時雖只是中原地區的一個比較弱小的國家,但宋襄公卻好大喜功,在齊桓公死後,他竟竭盡全力與南方的楚國爭奪霸主的地位。但他不懂得靈活變通,死守“仁義”的教條,加之宋國的實力本來就很有限,結果是在強大的楚國面前,碰得頭破血流。 [2] 
公元前639年,宋國和齊、楚兩國在鹿上舉行會盟,宋襄公竟然向楚國提出要求,讓當時歸附於楚國的中原地區的諸侯尊奉他為盟主。楚國表面答應了。宋公子目夷憂心忡忡地説:“小國爭着要當盟主,這對它來説是一種災禍,宋國怕是要滅亡了!失敗得晚一點就算幸運了。” [2] 
這年秋天,諸侯們在孟地會見宋襄公。目夷嘆道:“災難就要降臨了!國君稱霸的慾望太強烈,這怎麼得了?”果然,楚國愚弄了宋襄公,並把他抓了起來,以此作為要挾,攻打宋國。幸虧公子目夷在國內加強了防禦,楚國人感到攻打宋國難以取勝,便在薄地與各國諸侯會盟時,釋放了宋襄公。 [2] 
但宋襄公並不因此就善罷甘休,第二天,他又對楚國的盟國鄭國發動進攻。楚國為了援救鄭國,便發兵攻打宋國。宋襄公不聽大臣的勸告,硬要跟楚國決一勝負。 [2] 
宋襄公親自帶領軍隊在泓水邊上與楚軍作戰。當宋軍已排好隊列,楚軍還沒有全部渡河的時候,有的軍官建議襄公下令攻擊楚軍,襄公説:“不行!”當楚軍已全部過河但還沒有排好陣勢的時候,軍官們再次建議襄公發起攻擊,他説:“還不行!”待等楚軍一切就緒之後,宋軍這才開始向他們進攻,結果被強大的楚軍打得大敗,宋軍指揮官傷亡慘重,宋襄公的腿也受了重傷。 [2] 
宋國人都認為,這次戰敗的主要原因是朱襄公沒有把握戰機,及時向楚軍發動攻擊。宋襄公不但不吸取教訓,承擔責任,反而振振有詞地説:“兩軍作戰之時,君子是不傷害已經受了傷的人員的,也不俘虜頭髮已經花白了的人。古代作戰的規矩是,不在狹窄險要的地方阻擊對方。我雖然是殷商亡國的後代(周武王推翻殷商王朝後,將殷遺民封在宋國),但我堅守仁義,絕對不攻擊沒有擺好陣勢的敵軍(不鼓不成列)。眾人聽到這番遷腐的話,都哭笑不得。雖然目夷講了很多道理來反駁和開導宋襄公,但他到死也沒有開竅。不久,宋襄公因腿上傷勢嚴重而死去。 [2] 

不鼓不成列成語寓言

兩軍交戰,你死我活,是萬萬不能執着於所謂“仁義”的。宋襄公的仁義道德,是愚蠢的仁義道德,對敵人仁義,死守教條、錯失戰機,卻導致自己的士兵血流成河損失慘重。成語告訴人們,無論做什麼事情,應該選擇正確的對策;如果選擇了錯誤的對策,不但事情辦不成,而且最後的結局一定是非常糟糕的。 [3] 

不鼓不成列成語運用

  • 成文用法
“不鼓不成列”指敵人尚未排成戰鬥行列、做好準備時,不發動進攻。現代漢語中多用於諷刺死守教條、錯失戰機的愚蠢作法。複句式結構,含貶義;在句中一般作賓語、分句。 [1]  [4] 
  • 運用示例
戰國·公羊高公羊傳·信公二十三年》:“宋公與楚人期戰於泓之陽。宋公日:‘君子不鼓不成列。已陣,然後宋公鼓之。宋師大敗。故君子大其不鼓不成列,臨大事而不忘大禮。” [5] 
西漢·劉安淮南子·泰族訓》:“泓之戰,軍敗君獲,而《春秋》大之,取其不鼓不成列也。” [5] 
參考資料
  • 1.    陳日朋,金士傑編. 中國成語故事 下[M]. 長春: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 1987.07:313-314
  • 2.    林建編. 成語故事[M]. 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1998.10:251-253
  • 3.    沈龍明編寫.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M]. 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2003.08:114-115
  • 4.    劉蘭英,趙桂藩,姜林森,施寶義主編. 中國古代名言雋語大辭典[M]. 北京:商務印書館, 1997.12:122
  • 5.    朱祖延編著. 引用語大辭典 增訂本[M]. 武漢:武漢出版社, 2010.0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