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不足之感

鎖定
《不足之感》是現代文學家朱自清於1920年10月3日創作的一首現代詩。這首詩共兩節,第一節用太陽與燭光之比,海與細流之比,摩雲塔與塔下的徘徊者之比,在自謙中褒揚了前者;在第二節中,又温情地將鳥兒於天空歌唱,花兒樂園之美,讚美於“他”,至於自己,他沒有再説些什麼,他只是暗暗地自我努力,期待着與“他”達到同一高度。
《不足之感》雖然只有短短的十二行,但卻凝聚着深沉的情思,而在這情感的晶體中,又鮮明折射出民族苦難、時代的啓蒙和召喚在詩人心境中的投影。在這首詩中,時代引發着詩人的主觀感情,而詩人的主觀感情又與時代相滲透、融合,使主觀感情和時代精神相諧和、相統一。
作品名稱
不足之感
作品出處
《背影》
文學體裁
現代詩
作    者
朱自清
創作時間
1920年10月3日

不足之感作品原文

不足之感
他是太陽,
我像一枝燭光;
他是海,浩浩蕩蕩的,
我像他的細流;
他是鎖着的摩雲塔,
我像塔下徘徊者。
·
他像鳥兒,有美麗的歌聲,
在天空裏自在飛着;
又像花兒,有鮮豔的顏色,
在樂園裏盛開着;
我不曾有什麼,
只好暗地裏待着了。
1920年10月3日,杭州。 [1] 

不足之感創作背景

“五四”是肯定自我,張揚個性的時代,大部分的新詩人都以“捨我其誰”的氣概,形成他們的藝術風格和行事準則,朱先生卻能一反常人,自我審度,尋找不足。在這首詩中,“他”是誰?因為年代久遠,已經無法知道了,或者是實指某個人,或者是虛指一批人。總之,“他”一定是值得詩人敬慕的人。素有嚴以律己,見賢思齊優秀品質的朱先生,由比較而感到自己的不足,由不足而想到要見賢思齊,於是便創作了這首詩,以詩的形式表現出來。 [2] 

不足之感作品賞析

這首詩採用的是一種對稱式比喻的排比結構,或稱作雙向博喻結構。這種結構的特點:一、從橫的説,詩中存在着兩個有關聯相比較的被喻本體(故曰“對稱”或“雙向”);二、從縱的説:每一個本體又都有着兩種以上的喻體(故曰“排比”或“博喻”)。
從立意上看,這首詩不是表達一般的友誼或情愛,而是對一種光明、偉大、崇高人格的愛慕和欽仰。詩中的“他”,就是這樣一個令人見賢思齊,“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人格化身。同時,我們感到,詩中的“我”甘願用自己的不足,去襯托“他”的偉大,又用“他”的偉大來反省自己的不足,這樣謙遜誠實的品格,奮發自勵的精神,同樣是可敬可愛的。
從結構上看,第一節是典型的雙向博喻結構,對比明顯,層次清楚。第二節就起了變化,結構不那麼嚴整了,主要是從“他”展開比喻,説是“像鳥兒”、“像花兒”,而“我”再沒有用與之相對應的比喻,只是在結尾淡淡地説:“我不曾有什麼,/只好暗地裏待着了,”説明仍存在着鮮明的對比。由此看出,詩人對這種結構的運用是比較靈活的,不變中有變,變中有不變,沒有任何生硬呆板的感覺。
從比喻的選用上看,詩人的藝術思維非常嚴密與精細。如第一節,用“太陽”喻“他”的人格光輝,用“海”喻“他”的寬闊胸懷,用“塔”喻他的崇高精神,每一個喻體向我們顯示了“他”品格的某一個側面,合起來才是一個統一的整體,選擇是非常恰當的。從構成對比的比喻看,也經過了一番推敲,“燭光”在太陽面前,“細流”在大海面前,自然是微不足道的,二者的對比性很強;但“燭光”可以融入陽光,它們同是燃燒物,“細流”可以匯成大海,它們都是水,這弱與強、小與大又都是相通的,有着共同性。“塔”與人的關係更復雜,二者不僅僅是高低的懸殊,一“摩雲”,一在塔下;而且由於塔是“鎖着的”,故而“我”不能緣塔而上,只能徘徊於下。但也不是絕對不能企及,只要有鑰匙,“鎖”就可以打開,“我”就能進入塔內,達其頂層。因此,在不足之感中,還隱含着消除不足的可能性。
第一節的比喻,使讀者自然地用外觀的視角去瞻仰“他”的人格的光輝、博大、崇高;到第二節,比喻表現的是“他”的另一面,讀者不能從外觀上去看他像不像鳥,像不像花,讀者必須用內驗法,想象着鳥兒飛翔的愉快,花兒盛開的幸福,從而體會到“他”的心靈是如何的自由、豐富,宛如一座充滿“美麗的歌聲”與“鮮豔的顏色”的花園。第一節比喻狀“他”外射的陽剛美,第二節比喻繪“他”內藴的陰柔美。由上足以説明,詩人在比喻的選擇與刻劃上是何等的精細嚴密了。如不細細體會,像豬八戒吃人參果似的囫圇吞下,豈非辜負了詩人的一番良苦用心。與“他”心靈的花園相比,“我”的內心世界就顯得貧乏了,“我不曾有什麼”,但“我”並不因此自暴自棄,自甘落後,從結句看,“只好暗地裏待着了”,雖有無法展翅高飛的無奈,但是那暗暗使勁待變的決心猶在。從第一節看,變化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説“我”是詩人自述,似無問題。“他”是的身份,有人揣測是朱自清所敬仰的孫中山、鄧中夏等革命先驅,不是沒可能,他就為鄧中夏寫過一首《贈A.S.》嘛,儘管這兩首詩風格不太一樣,一奔放,一沉靜,但詩所崇仰的精神與所用的比喻都是很接近的。不過,我們不一定非從某一具體對象來理解不可,這個“他”是不確定的,其所指要廣泛得多,甚至可以是虛指,是詩人為自己一生追求所懸的高遠目標。詩中表露的“不足之感”,正是詩人不斷向這一目標企及的內在動力。 [3-4] 

不足之感名家點評

上海《設計家》雜誌編輯趙夏榕:朱自清本就格外自重、心氣頗高,甚怕被學生和同事認為自己不能勝任工作。他在《不足之感》裏寫道:“他是太陽,……只好暗地裏待着了。”這番自白固然有自謙、自我鞭策和反向激勵的成分,但也不難窺見朱自清當時頗有些忐忑的心情。(《讀懂朱自清》) [5] 
陝西省文聯副主席高建羣:詩人先用太陽與燭光之比,海與細流之比,摩雲塔與塔下的徘徊者之比,在自謙中褒揚了前者。在第二節中,叉温情地將鳥兒於天空歌唱,花兒樂園之美,讚美於“他”,至於自己,他沒有再説些什麼,他只是暗暗地自我努力,期待着與“他”達到同一高度。(《新詩觀止》) [2] 
吉林大學文學院教授張德厚:“他”是誰,大概不必死參,解釋成“先鋒者”、仰慕者似不違詩意。看得出,詩人雖然感到對“太陽”、“海”、“鳥兒”、“花兒”可望不可及,卻不失做“燭光”、做“細流”之心,有企望登“塔”、渴求鳥飛花紅之意。正因為如此,於生存危機之中,詩人既不悲觀絕望,又無力投身“先鋒們”的行列,而是清醒地選擇了腳下的泥土。(《中國現代詩歌史論》) [6] 
山東省作協副主席任孚先:從這首詩中,可以看到朱自清善於比喻的特點,他的比喻,不是孤立的,而照應到了多種事物的聯繫;他的比喻,不是表象的,而關注到事物的內在機制;他的比喻,不是靜止的,而是流動的,具有活力的。(《現代詩歌百首賞析》) [7] 

不足之感作者簡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江蘇揚州人。“文學研究會”的早期成員,現代散文家、學者。原任清華大學教授,抗日戰爭爆發後轉西南聯合大學任教。在抗日民主運動的影響下,政治態度明顯傾向進步。晚年積極參加反帝民主運動。他的散文,結構嚴謹,筆觸細緻,不論寫景抒情,均能通過細密觀察或深入體味,委婉地表現出對自然景色的內心感受。抒發自己的真摯感情,具有濃厚的詩情畫意。主要作品有《毀滅》《蹤跡》《背影》《歐遊雜記》《倫敦雜記》等。 [8] 
參考資料
  • 1.    邢有生主編.朱自清經典 超值精裝典藏版:萬卷出版公司,2016.01:299
  • 2.    高建羣等編.新詩觀止:陝西教育出版社,1993.08:92
  • 3.    林非主編.名家析名著叢書 朱自清名作欣賞:中國和平出版社,1993:15-18
  • 4.    袁忠嶽著.詩的言説:山東人民出版社,2014.11:366-368
  • 5.    趙夏榕編著.讀懂朱自清:廣西人民出版社,2014.02:34-35
  • 6.    張德厚主編.中國現代詩歌史論: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12:145
  • 7.    任孚先.現代詩歌百首賞析:山東教育出版社,1988.12:24
  • 8.    彭祝斌.大學語文與寫作.長沙市:湖南大學出版社,2002年:15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