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不牢河

鎖定
不牢河又稱不老河。位於徐州主城區的東北,西起銅山區藺家壩東至邳州趙墩鎮的不老莊,全長97公里,最近處離彭城廣場約9公里。明清時期,黃河、微山湖的大水由大孤山、茶城等處經不老河東入運河以資宣泄,乾隆皇帝説:“水過沙停半淤澱,微山遂壅趨壑方”,不老河的淤塞是形成微山湖的原因之一。 [2] 
原為南四湖的主要泄水河道。全長73公里,堤距300米,河槽寬100米。
中文名
不牢河
別    名
不老河
原    為
南四湖的主要泄水河道
全    長
73公里,
堤    距
300米

不牢河地理簡介

徐州市地名錄》載:“不牢河又名不老河,該河原名潘家河,乾隆二十九年開挖,因流經不老莊,入運河口稱不老河口,故又稱不老河。由於該河負擔運西地區行洪排澇,一過洪水常氾濫成災,人們又將這段河流稱為不牢河。”不老河因不老莊得名,不老莊位於邳州市趙墩鎮,處於不老河下游的北岸,人口僅百十餘户。“不老河啊悠悠香,神奇寶井美名揚。喝了一口甜井水,不老村莊傳四方”,傳説不老莊有一口神奇的老井,喝了井水的人都可以長命百歲。
不老河早在明代就有了,明末開鑿泇河之前,不老河同房亭河、沂水等互相貫通並匯聚邳州城,民國《邳志補》載:“當泇之未開也,北來諸渠南皆入泗,微湖之溜東不至邳,自良城既鑿,廣納羣流,北遏魯河,西引湖水,而沂水、武水、燕水、艾水、不老河、房亭河交輸互灌,並趨腹心。”腹心指的是邳州城,“微湖之溜”説的是微山湖的大水沒有越過荊山流至邳州境內。伽河開通之後,不老河被大運河切斷了。
趙明奇先生整理的明萬曆《徐州志》也記錄了這條河流:“汴塘湖,在城東北百餘里,水自南流而入邳州河。”雖然是對湖的記載,卻佐證了這條河流明代時流向邳州城。
不牢河地名的出現則比較晚,民國《銅山縣誌》《邳州志》均找不到它的影子,就連1935年出版發行的《江蘇省地誌》也是如此,但是,不老河卻有明確記載:“荊山河在北境東流,入邳縣境為不老河,注運河,西經荊山橋與微山湖相連。” [1] 

不牢河地名變化

首先,由一段河流的名稱變成三段河流的總稱。2001年出版的《江蘇省志·水利志》載:“不牢河又稱不老河,不牢河由茅村河、荊山河和不牢河組成。上段茅村河接微山湖,荊山橋至汴塘為荊山河,汴塘以下為不牢河。”現住賈汪區塔山鎮朱灣村87歲的肖繼蘭老太太曾是漁民,解放前家裏以捕魚為生,據她介紹這條河流既叫荊山河又叫不老河,歲月已然留下了河名變化的歷史記憶。
其次,由三段河流的總稱變成四段河流的總稱。乾隆年間,為了接濟運河,從不老河分出一條人工開挖的河流,這段河流也叫不老河。《邳志補》:“河一名茸山河,又名靳家河,自茸山壩分荊山河北出,《續行水金鑑》雲:‘乾隆二十二年侍郎夢齡挑濬,四十二年在河頭築壩遏水出潘家河,即茸山壩也。’”茸山河因茸山得名,靳家河因靳湖村得名。茸山壩位於邳州市宿羊山鎮茸壩村,據78歲的村民馬士連介紹,這個距今240餘年的古老壩子位於河西岸拐角處,解放後曾拆除一部分修建了村西的茸壩橋。沿岸村莊的百姓還把它叫一線河,枯水季節,水位低,河流呈一線狀。
再次,1958年裁灣取直的京杭運河蘇北段也叫不老河。這條河流實為一條新開挖的人工運河,《江蘇省志·水利志》:“新河道由藺家壩沿藺山南行至班莊接老不牢河,到清山頭改道跨過津浦鐵路,至荊山橋下再接老不牢河”,文中把新開挖的京杭運河稱作不牢河,把老河道改稱老不牢河。這兩條河流雖然都叫不牢河差異卻非常大,長度、寬度、出河口均不一樣,《江蘇省志·水利志》記載不牢河全長71.2公里,這是京杭運河蘇北段的長度,1987年出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名詞典》記載不牢河長度97公里,這是包括茅村河、荊山河、不牢河、茸山河四段河流在內的不老河的長度,它不包括京杭運河蘇北段。

不牢河不牢河別稱

明清時期,這條河流橫穿銅山縣、滕縣、嶧縣和邳州,各地的叫法都不一樣。
1、邳州稱黃墩河、彭家河、潘家河。民國《邳州志》:“彭家河即黃墩河,自微山湖分流經荊山口至汴塘入州境,分為成子河,又東過沙溝湖,又東流經新河口入運。”清代輿圖《黃運湖河總圖》繪有彭家河、潘家河,結合清代《岳陽至長江入海及自江陰沿大運河至北京故宮水道彩色圖》,可以看到不老河下游河道搖擺不定,前圖顯示借彭家河、潘家河入運,後圖顯示只通過彭家河入運。清末後又改由潘家河入運。下游河道忽南忽北遊蕩不定,於是產生了不牢河地名。
2、嶧縣稱彭河、引線河。汴塘曾屬嶧縣管轄,因此嶧縣方誌有這條河流的記載。清光緒《嶧縣誌》:“彭河亦微湖支流也(俗名引線河,去城九十里),自荊山橋西流,過汴塘又東流,一小河自西南來注之,又東流入邳州境。”一小河指的是屯頭河,它的上游是屯頭湖,今稱潘安湖。引線河是引河與水線河的合稱,水線河位於九里山北,今稱丁萬河。汴塘附近的百姓還把這條河流叫運糧河,它曾是蘇北地區重要的水上運輸動脈。清代官員張吉梁作詩《荊山橋放舟》:“解纜長橋下,來乘萬里風。船頭波影白,蓬背日光紅。水勢日趨下,鄉音漸不同。羣山如拱揖,迎我入淮東。”
3、滕縣稱泉河,清道光《滕志》:“東南二百二十里曰泉河,其源出茱萸山西壽聖泉,西流入徐州境韓家山入於泗。”茱萸山及其附近曾是滕縣的飛地,村莊以壽聖泉命名叫泉河村,河流也以泉命名叫泉河,河流向西流淌進入徐州,和明末設立“微山湖水櫃”來接濟漕運有關。這條河流位於茱萸山南側,百姓還叫它南河,賈汪詩人鹿蔚之(1878—1963)寫下《布臨南河即景偶書》:“徐步優遊河岸隈,顧瞻景物久徘徊。翩翩鷗鳥驚人起,泛泛漁舟各自開。渡口問津行客至,波心蕩槳罟師來。滔滔晝夜常如此,歸舟東海去不回。”詩人以輕鬆明快的筆調描述了鷗鳥驚飛、行客問津、撒網捕魚、天際歸舟的安逸美景,繪就了一幅如詩如畫的不老河風光。
4、銅山縣稱引河、徐州河,清光緒《銅山縣鄉土志》:“引河亦曰徐州河,自新渡口上承微山湖水,東南流至荊山橋,折而東行過汴塘入邳州界,合於運河閘。”徐州河的叫法的確不同凡響,1945年編篡的《江蘇省通志稿·都水志》仍記載為徐州河,名字氣度非凡卻一直沒有流行開來。
在交通發達的現今,不老河仍然保留了幾個渡口,來往行人及車輛照樣需要擺渡過河,汴塘的茶棚渡口每半小時一班渡船,船老大是32歲的吳德超,對於年輕人來説,為了方便羣眾來往,收入不高卻能一路堅持下來確實很不容易。
5、徐州俗稱大沙河,其實是泗水故道,只不過和不老河有一段合流。京杭運河蘇北段利用了泗水故道,從荊山過秦梁洪至藺家壩。“九曲黃河十八彎,一碗河水半碗沙”,明代大運河多次被黃河決堤帶來的泥沙淤塞,重挑後叫沙河。五十歲以上的許多老徐州人都熟知三角線、大沙河地名,如今大沙河仍有遺存,位於徐州機務段院內,水域面積將近15畝。
不老河還叫荊山河、荊山橋河、荊山口河等,加上以上介紹的,名字加起來至少十八個,是徐州境內名字最多的一條河流,在江蘇省境內,別稱之多僅次於長江。 [1] 

不牢河環境整治

銅山生態環境局、水務局、茅村鎮等部門多次聯合,對不老河沿線開展全面排查。工作人員沿着不老河排查,詳細記錄河道情況,摸清污染源,針對排查出的問題仔細分析研判,制定科學的整改方案。銅山區水質辦將問題及時分解交辦至各相關單位,定期調度,推進整治工作有序開展。 [3] 
茅村鎮積極推進不老河附近居民生活污水處理,完善污水收集管網建設,加快提高污水收集處理能力。投資6300萬元建設茅村鎮潤豐污水處理廠,設計總規模為9000m3/d,土建主體已完成,污水管線已鋪設完成,配套污水(尾水)管網10km,服務面積約11.9平方公里,涉及周邊任莊、楊莊等7個村莊和5個重點小區,近期將投入運行,從而徹底解決污水收集處理問題,提高生活污水處理率。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