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不律

鎖定
不律為《仙劍奇俠傳五·前傳》男主角一號夏侯瑾軒的武器。
古文中亦指寫字工具,是“筆”的分音字。
中文名
不律
外文名
no law
釋    義
不效法;不遵循
出    處
《荀子·非十二子》

目錄

不律簡介

毛筆 毛筆
漢許慎《説文解字》“聿”字:“聿,所以書也。楚謂之聿,吳謂之不律,燕謂之弗。”筆之為物,自古有之。《周禮·典禮》:“史載筆”。清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此秦制字,秦以竹為之,加竹。”(古只作“聿”,秦加竹為筆)漢王充《論衡·量知》:“截竹為筒,破以為牒,加筆墨之跡,乃成文字,大者為經,小者為傳記。”又古今注言古以枯木為管,鹿毛為柱,羊毛為被。秦蒙恬始以兔毫竹管為筆。

不律種類

戰國筆:1954年6月,在湖南長沙市左家公山的戰國楚墓中,出土了一支完整的毛筆,筆桿為實心,筆毛夾在其中,用細絲線纏住,外塗一層漆。筆毛用上好的兔箭毛做成,長2.5釐米。整個筆套在一節小竹管內。戰國筆的質量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
長沙楚筆:1954年,在湖南長沙市左家山發掘的一處戰國楚墓中,出土了一支竹杆毛筆,杆長18.5釐米,筆鋒長2.5釐米,直徑0.4釐米,筆毛為毫,其形制是將筆桿前端劈成數瓣,裝入筆頭,用細線纏緊,再塗以漆,使之牢固。另有竹製筆套,長23.5釐米,將筆整個裝入其中。
秦筆:(參見雲夢秦筆)
雲夢秦筆:1975年在睡虎地11號秦墓中發現了三支秦筆,其特點是筆桿前端略粗,並鏤空加工成腔,筆頭插入腔內,這和現代的毛筆很相近了。筆桿的另一端削尖,可以象髮簪那樣插在髮束或帽子上,歷史典籍中有“簪筆”一詞,正好與此相印證。湖北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秦筆實物,則表明到秦代制筆工藝又有所改進。
漢筆:漢代出現了專門制筆的工匠,還很可能出現了專門的制筆作坊。在製作工藝上,品種日益增多,筆桿和筆毫的材料出現了用料華貴、製作精美的趨勢,開後代精工制筆的先聲。這在中國製筆史上起了承先啓後的作用。漢筆主要還是選用冬天的狡兔毛作筆毛,削文竹為筆管,加“漆絲之纏”束形,並要求做到“上剛下柔”“新故代謝”的特點。漢筆實物以出土的居延筆和武威筆為代表。
居延漢筆:1927年在內蒙古的額濟納河(漢代稱為居延澤)出土了一支西漢毛筆,筆桿為木製,表面塗漆,筆桿有半截被劈為六瓣,用獸毛製成的筆頭塞入其中,外部用細麻繩捆住,筆頭經久用廢,可解開纏住筆頭的線,更換新的筆頭,此即古人所謂“退筆”。
武威漢筆:甘肅武威漢墓中曾出土毛筆若干,筆桿上刻有“史虎作”、“白馬作”的隸書字樣,“白馬“、”史虎“有可能是制筆工匠的名號,亦極可能是制筆作坊的名號,反映了漢代已經出現了制筆業。
唐筆:唐筆主要是繼承魏晉人所傳之法,以兔毫為主,精選勁挺毫毛,稱為紫毫。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有《紫毫筆》詩:“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飲泉生紫毫。宣城之人採為筆,千萬毛中選一毫。”唐筆製作原料除兔毫而外,也有山羊毛和黃鼠狼毛等其他原料,不過這些原料的採用相對居後,日本正倉院舊藏的“天平筆”,則以羊毫為主,鹿毫為被,筆桿筆帽極為講究。
散卓筆:即無心散卓筆,漢、晉時筆多做棗心——毛中裹核如同棗子,為使其少蓄無膠的石墨,以便書寫。宋代發展出無心散卓,是一種新式的毛筆,其實物不見流傳,黃庭堅《山谷筆談》稱:“宣城諸葛高系散卓筆,大概筆長寸半,藏一寸於管中。”這樣毛筆彈性自然較好,鋒長而圓健,無須再用彈性更好的毫料來加健,含墨遠比棗心筆多,使用時流暢自如,潤軟不燥。
雞距筆:短鋒筆之形如雞距者。唐白居易有《雞距筆賦》,其題注提到:“以中山兔毫作之尤為妙韻。”由此看出仍是屬於棗核筆範疇。
諸葛筆:宋代諸葛高先輩,與宣州陳氏同為唐時著名筆工,相傳某貴族為了求得宣城諸葛氏筆,以學晉代二王楷書,每支竟酬十金,並把此筆定名為“翹軒寶帚”。宋代黃庭堅《山谷題跋》:“東坡平生喜用宣城諸葛筆,以為諸葛之下者,猶勝他處工者,平生書字每得諸葛筆則婉轉可意,自以為筆論窮於此。”諸葛筆受到當時普遍推崇和讚揚,是由於選料精,取法正,制工細。但到政和以後,其聲譽大跌。
宣筆:或稱徽筆。盛行於唐宋,諸葛氏、宣州陳氏、呂道人、呂大淵、汪伯立等均為一代名手,元代以後由於筆的質量有所下降,便為湖筆所掩,然亦不無能人,如徽州詹斗山、詹素文、六安一品齋、胡竹溪、張天寶、曹素功、胡開文等人所制筆,也頗享受盛名。
湖筆:浙江吳興產品,與安徽宣筆並享盛名。元代代表人物如馮應科、張進中等更為後世書畫家所津津樂道。甚至把馮應科的筆和趙子昂的字、錢舜舉的畫並稱為“吳興三絕”。張進中的筆更被文人名士介紹到禁中去,為當權者所重視。明代則有良工陸文寶,所制湖筆名於當世。
徽筆:參考宣筆條。
狼毫筆:一般指以黃鼠狼尾毛所制的筆。其特點氏彈性較強,介於羊毫、紫毫之間,鋭利勁健,容易上手得勢。但是質較脆,不耐摩擦。
羊毫筆:以羊毫毛製作的筆。其質柔於紫毫和狼毫。於黑夜擇發光的選採,稱為宿羊毫,此羊毫能受墨,但不易使用。取於乳際者,稱為乳羊毫,其質和柔,惟毛短不能作大字。取於小羊者,稱為子羊毫。保存日久者,稱為陳羊毫,此毫柔中有剛。
雞毫筆:取雄雞胸前之毛為之,其筆性軟於其他諸毫。據傳宋代諸葛豐的雞毫筆極佳,蘇軾喜用之。
鼠須筆:王羲之《筆經》:“世傳張芝、鍾繇用鼠須筆,筆鋒強勁有鋒芒。”唐張彥遠《法書要錄》錄何延《蘭亭記》:“鼠須筆,遒媚勁健,絕代更無。”宋蘇軾《東坡題跋·題所書寶月塔銘》:“予撰《寶月塔銘》,使澄心堂紙,鼠須筆,李廷珪墨,皆一時之選也。”今無實物可見,從上可推知,鼠須筆屬於硬毫,勁健而不乏柔和之力。近代則少制者。筆肆所售只筆名耳,非真鼠須,據説嘗有欲研求古法者,以重價向粵東求得鼠須,成筆後,驗其功用與兔毫同。
胎兒發筆:指用胎兒毛髮做的筆。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卷六《絕藝》:“南朝有姥,善作筆,蕭子云常書用,筆心用胎髮。”齊己《白蓮集》卷九《送胎髮筆寄仁公詩》:“內惟胎髮外秋毫,綠玉新裁管束牢。”胎兒發筆今人亦作,但一般不是用來寫字,而是具有紀念意義的製品
不律即筆
吳語謂筆為“不律”。許慎《説文解字·聿部》稱:“聿,所以書也。楚謂之聿,吳謂之不律,燕謂之弗,秦謂之筆。”吳語“不律”這一稱呼為後來的蜀語、粵語所繼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