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下浦村

(浙江省臨海市下轄村)

鎖定
下浦村位於浙江省臨海市城區南大門,是江南街道辦事處所在地,隸屬於江南街道。地處靈江南岸,104國道貫穿其中。2006年,全村有190户,452人;耕地493畝,山林266畝。隨着改革開放的深入,在歷屆村兩委的帶領下,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村內辦有企業45家,形成了以鋼鐵、裝璜材料、建材為體系,且具有一定規模的江南市場羣。自1987年以來,曾獲臨海市級文明村、尊師重教村等稱號。
中文名
下浦村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浙江省
地理位置
浙江省臨海市城區南大門
面    積
1.9 km²
人口數量
452人(2006年)

下浦村基本建設

下浦村北依靈江,西靠花鼓巖,東瀕江下渚。風光秀麗。花鼓巖,因山上有一巨石卧如花鼓而得名。過靈江大橋拾級而上,有一幽徑直通花鼓巖。山上有一大片平地,稱為山田。村民在此種植蔬菜和穀物,構成山上景緻的一大特色。山上綠樹成林,山色葱綠,是清晨、黃昏散步的好地方。東面的江下渚,由流沙堆積而成,狀如長船,東西長約3裏,南北寬約裏許,分靈江為南北二港。北港寬而淺,稱大港;南港狹而深,稱小港。兩港似回龍。渚上桔園成片,桃林成行。春天桃花開後一片粉紅。故有人稱之為桃花島,是春天郊遊的好去處。
80年代前,下浦村貌和自然風光顯得很不協調。民居大多是破舊、低矮的泥房,少數村民甚至居住在茅草棚裏。1985年,開始制定村的建設規劃。至1992年,全村建有三層住宅樓12座113間,幾乎家家搬進了新樓房。村裏拿出部分公共積累,新建、擴建街道。村貌換然一新。村裏投資7萬元於1992年12月為村民安裝了閉路電視。全村有12家裝有程控電話。80%的户有電冰箱、洗衣機、錄像機和摩托車。此外,1983年投資12.5萬元,建造950平方米校舍。1986年普及了9年制義務教育。城南中學新校舍也已破土動工。

下浦村工業發展

1976年,下浦村創辦第一家集體企業--城南汽車配件廠。80年代後,特別是1992年鄧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講話傳達後,各種工業企業迅速發展。至1992年底,共有企業36家。其中,1992年創辦的13家。屬集體企業的有城郊西服廠、城南汽車修理廠、新春繡品廠等15家。其中,新春繡品廠,主要生產真絲砂洗襯衫,1992年產值達500多萬元,創利税11.5萬元,是村重點骨幹企業。產品遠銷意大利、西班牙、英國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城南汽車修理廠(前身是城南汽車修配廠),主要修理各種類型的汽車,1992年7月承辦上海大眾汽車定點修理,是年產值達235萬元,創税利16.5萬元,被評為臨海市城關鎮先進企業。
屬個體企業的有汽車配件五金廠等21家。其中,汽車配件五金廠,有固定資產60萬元,主要生產汽車用濾清器。該廠在杭州設有專門市場。城南自力鑄造機械廠,主要為上海機牀廠加工零部件。個體企業一般都是幾户村民集資辦的。聯户辦廠成為下浦村個體企業的一大特色。個體企業的發展,將閒散的勞動力組織起來,提高了村民的收入。同時,為集體提供了公共積累。
下浦村緊靠臨海市城區,發展工業地理位置優越。1992年,中共臨海市城關鎮委、鎮人民政府決定在下浦村創辦工業城。村民立即響應,並從大局出發,根據城鎮建設規劃的需要,有計劃地調整土地和完成大批柑桔的轉移,積極引進人才和資金。首批規劃開發667畝工業用地,一期工程已開發250畝。工業城劃分為重工業區、輕工業區、化工區、外商投資區等4個區。制訂了一系列優惠政策以吸引投資商前來開發。1992年,工業總產值達2395萬元,創税利80萬元,比1991年增長94%。汽車配件、服裝、化工等產品,有的已打入國際市場。工業產值佔工農業總產值的95%,是臨海市新興的工業城。工業的發展,拓寬了下浦人的致富思路。下浦人在104國道沿線,開起一家連着一家的飲食店及其他商店,多達40餘家。每當夜幕降臨,下浦燈火通明,為廣大過路者提供方便。幾乎成了不夜城。1992年規劃投資80萬元,興建了佔地10畝的鋼鐵市場。

下浦村農業發展

下浦村耕地原來高低不平,大小不一,劃分很不合理,農民耕種很不方便,並影響到糧食畝產量的提高。70年代起,村民大搞農田基本建設。先後築起5條機耕路,面積達3000平方米。為適應農業機械化需要,又進行農田平整,基本上改造成長80米、寬25米為一丘。到1978年,實現了農田格子化,從而使下浦村農田耕作發生根本變化。耕田基本採用拖拉機,種麥採用開溝機。種植、收割、開溝,開始向機械化邁進。1992年,雖遭兩次洪災,但糧食產量仍達到320噸,畝產達700公斤。
下浦人在發展工業的同時,也重視農林牧副漁各業的發展。除水稻作物外,還有近百畝果園。特別是柑桔,村裏建有柑桔場,種有80畝柑桔,計有6000株,年產量達20萬斤。

下浦村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013畝(其中:田726畝,地287畝),人均耕地0.99畝,主要種植糧食等作物;擁有林地9133.5畝,其中經濟林果地5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5畝,主要種植梨、桃子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72畝,其中養殖面積40畝;草地100畝;荒山荒地560畝,其他面積1436.5畝。

下浦村基礎設施

截止2010年底,該村已實現電、路、電視、電話四通,無路燈。有279户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佔農户總數的100%)。有279户通電,有15户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户220户(分別佔農户總數的100%、6%和89%);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移動電話的農户數200户,其中擁有移動電話農户數164户(分別佔總數的81%和66%)。
該村到鎮道路為通路;進村道路為土路;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5公里,距離集貿市場5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1輛,摩托車28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360畝,有效灌溉率為35.5%,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36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36畝。
到2010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户221户;裝有太陽能農户56户;建有小水窖119口;已完成"一池三改"的農户160户。有7個自然村已通電;有7個自然村已通路;有1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7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7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户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5户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8户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223户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下浦村農村經濟

該村2010農村經濟總收入1046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235萬元,佔總收入的22.5%;畜牧業收入120萬元,佔總收入的11.5%(其中,年內出欄肉豬939頭,肉牛105頭,肉羊217頭);漁業收入7萬元,佔總收入的0.7%;林業收入13萬元,佔總收入的1.2%;第二、三產業收入652萬元,佔總收入的62.3%;工資性收入19萬元,佔總收入的1.8%。農民人均純收入1518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8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23人(佔勞動力的15.9%),在省內務工112人,到省外務工11人。

下浦村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養植業、種植業,主要銷往縣內。2010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9萬元,佔農村經濟總收入2%。該村正在發展養殖特色產業,計劃大力發展種、養殖業產業。

下浦村人口衞生

該村現有農户279户,鄉村人口1079人,其中男性556人,女性531人。其中農業人口1012人,勞動力704人。該村以漢族為主(是漢、彝族混居地),其中漢族656人,彝族378人,其他民族2人。到2010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59人,占人口總數的15.6%;參加農村合作醫療986人,參合率95%;享受低保64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衞生所和鎮衞生院,衞生所面積為4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2人,該村距離鎮衞生院6公里。村內無生活排水溝渠設施。

下浦村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小學1所,校舍建築面積1684平方米,擁有教師6人,在校學生94人,距離共和鎮中學6公里。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25人,其中小學生87人,中學生38人。全村建有文化活動室1個。

下浦村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0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合同246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013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27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年末集體總收入1.3萬元,有固定資產22.7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併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是,主要以會議方式公開。

下浦村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總支1個,下設6個黨小組,共有黨員45人,少數民族黨員23人,其中男黨員38人、女黨員7人。
村委會由主任、副主任等組成,下設7個村民小組。
該村建有團總支1個,共有團員23人。

下浦村人文地理

該村委會民風淳樸,傳統文化歷史悠久,當地的村民喜愛民間傳統藝術---手工刺繡、彈弦子、跳左腳舞歌舞等,極大地豐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下浦村新農村建設

2010年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該村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進行村容村貌整治、大力發展種植業和養殖業,促進農民增產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