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下埠村

(浙江温州市蒼南縣下轄村)

鎖定
下埠村佔地面積60公頃。1992年,下埠村有553户、共2531人。有70多個姓氏,居民操閩語、甌語、蠻語、金鄉語四種方言
中文名
下埠村
所屬地區
浙江温州市蒼南縣
面    積
60 公頃
人口數量
2531人

下埠村地理資源

下埠村,地處鰲江下游南岸,屬海積平原。《(民國)平陽縣誌》作邱埠。即江口下埠。為東塘之起訖點。《輿地志》雲:“自江口邱家埠,南岸沿海而東至斜溪為東塘……元大德元年(1297)海溢東塘外,九年提供控滕水驥修築之。後壞,延佑五年(1318),知州張仁方修築。”蓋其地邱氏世居。沿江與內河均築有埠頭,故名,又因位居江口埠之下,俗稱下埠。20世紀50年代末人民公社化後,下埠屬龍江人民公社下埠大隊。1984年龍港建鎮為龍港鎮下埠村,下轄前陳、陡門頭、水塔、行前、下埠底等5個自然村
下埠村有1700多米長的江岸線。埠頭林立,航海可達中國沿海城市、港口;內河航遠通蒼南縣鰲江南的30多個鄉鎮。靈(溪)龍(港)公路過大橋接104國道線。龍(港)舥(艚)公路穿村而過,東可直達舥艚漁港、琵琶門。地處鰲江入海之咽喉要地。江深而寬,上有龍江水閘,可放水衝淤,下埠村成為建築大碼頭、架設大橋(直通鰲江鎮)之佳地。
下埠村成為漁、農、工、商一體化的綜合性經濟區域。海捕魚、蝦、蟹、鰻,陸種瓜、果、糧、,堪稱魚米之鄉。主要工業品有紡織、皮革煙花、鋼材、食品等。

下埠村文明建設

下埠村地少人多。在割“資本主義尾巴”的六十、七十年代,近千名勞力在人均只有三分的耕地上求生存,當時人均日勞力收入二角五分。80年代,村黨支部在落實責任田後,鼓勵村民搞副業經商、謀求生財之道。
龍港建鎮,使下埠村的舊村改建納入城鎮總體規劃,迅速地改變了村貌。至1992年,以陳家湯為首的村黨支部設法集資200多萬元,在下埠村澆築四公里多的水泥路面,總面積為3萬平方米,填平80多個茅坑,新建4個公共廁所。集資5萬元,建成下埠菜市場,共160個攤位。投資35萬元,落成龍翔影劇院。投資24萬元,建造2個300噸級江邊碼頭。
1988年,投資12萬元創辦一個竹木市場,佔地2800平方米。投資50萬元,興建一座村貿易中心樓。為使下埠村183位老人老有所樂,投資15萬元,建成龍舌亭、龍舌樂園。
為發展教育事業,培養人才,村黨支部制訂獎學金制度,凡考上大學的獎2000元,考上中專的獎1000元。學齡兒童入學率為99%。

下埠村工業發展

下埠村良好的地理位置及軟環境,吸引了蒼南縣內外許多投資者,先後有蒼南縣煙花總廠、縣印染廠、縣塑化三廠、縣軋鋼廠、縣煤氣廠、縣顏料廠、縣富蒼電器廠及華夏公司、捕撈公司、冷藏庫、儲油庫等在村內選址營建。下埠村辦企業如雨後春筍。出現街道搬運組、工廠專業搬運班、公交公司、蠣殼場、供油點、黃沙市場、織毯廠、皮鞋廠、鞋鞘廠、鮮奶加工廠、注塑廠、飲食業、建材經銷點、生產資料服務店、日用品百貨店、藥店、診所等等,佈滿街巷路口。
1991年,40位村民集資120萬元,置辦了一對遠洋漁輪,30位村民集資21萬元。置辦二對近海捕漁船。還有捕捉鰻苗小船41只,冬季苗旺季,捕撈者人均收入可超萬元。

下埠村基礎設施

下埠村在40年代末,下埠村約844人,僅有平瓦房57.5間,草房172間。村間道路,泥路佔三分之二,由小石子砌成路面的行前街算是村中最好的道路。人稱下埠村“晴天無水吃,下雨無路走。”村民生活一靠近海捕魚,二靠曬度日,三靠開荒種田。現在,經改革開放以來十多年的建設,街道交錯,新樓林立,下埠村固定資產達500多萬元。其中用於村基本建設(主要建路、築橋)的達300多萬元。1981~1992年間,鋪成14條馬路。路面最窄為7米。最寬為24米。兩旁均為3~6層樓房,水、電、衞生設備配套齊全。大多數村民都遷入新居;少部分舊式二層木結構房屋都在拆建。
連接龍港鎮的龍翔南路,寬24米。村區內約為260米,屬下埠村最繁華的地段,沿街新建4層樓房150多間。下埠村居民佔20%。在下埠橋頭以南,設有公交公司停車場,開闢“中巴”1、2、3路公交車,每20分鐘一班。村貿易中心樓五層七間一座,造價50多萬元。橋頭西北是龍港鎮第三菜市場。橋北是龍港鎮唯一地下自來水廠,附近設錄像投影廳。橋東隔河稱“龍口舌”,建有龍舌亭、龍舌樂園。老年協會設在園內。龍洲路,自橋頭南路口東至塗廠、新美洲。寬18米,長500米。街兩旁建有4層至5層樓房100多間。村辦竹木市場、縣塑化三廠、縣煙花廠、縣染色廠、縣顏料廠、鋁合金製作廠皆設立在此路南北兩側;古蹟相公殿在路中段南面。
下埠街,為魚鮮集散地,歷史悠久。1949年前就有米行、柴行、魚行。故亦稱行前街。橋頭北至江邊老碼道,寬7米,長250米。沿街有龍江信用社、龍江生產部、水產品交易市場、冰凍廠。第二搬運碼頭建於老碼道西首,年物資吞吐量約十幾萬噸。東首為蠣殼場。陡門街,橫穿龍洲路、龍美路與人民東路連接。寬10米、長180米。村辦第一搬運碼頭建在街北首,年物資吞吐量超過10萬噸。
龍江路,橫穿龍翔路。寬15米,長400米,南接第三市場。龍翔影劇院坐落街旁。縣軋鋼廠、華夏公司、油庫、造船廠在街路北首。江邊是預建千噸級碼頭的定點地。塘土古路,橫穿下埠街、小學路、陡門街、下浦路,東通新美洲。寬7米,長1700米,沿街有龍江五金廠、農機排灌站、龍江漁業社、縣造船廠、縣魚鮮冷藏庫、縣煤氣公司、線毯廠、皮鞋廠、富蒼電器廠、砂場、漁輪簡易碼頭等。下埠村村委會辦公樓坐落在塘土古路西南,龍江邊防哨所駐此。光明路,東接龍江路,西穿江浦路接連人民路。寬10米,長100多米。曙光路,東通江濱路。西接龍翔路,寬7米,長260米。夜市路,橫穿龍洲路、龍美路,南伸至人民東路,寬18米,長190米,是老村改建後的文化娛樂中心街和綜合市場開發區。小學路,寬7米,長100米。西頂楊府廟,東接陡門街。下浦路、龍美路、前陳路三條街道,都系老村改建,80%的村民住在這些地段上。下浦路,寬18米,長150米,橫穿龍洲路,南接人民東路,北頂江邊;龍美路,寬15米,長300米,東接塗廠,西連龍翔南路;前陳路,寬10米,長100米,南接人民東路,北頂邊防哨所。

下埠村經濟發展

中國第一座農民城--龍港鎮的崛起,使下埠村村貌城鎮化的同時,給村民開拓了致富的門路。各項建設的施工,已吸收勞力245人。1992年,下埠村工農業總產值達4500萬元。其中,企事業為721萬元,農業為26萬元,漁業為800萬元,工商服務業為2100萬元,搬運業為125萬元,個體供銷、車、船運輸業為150萬元,在職職工年工資總數為150萬元,下埠村勞力年人均收入為4000~12000元,發放勞力安置費370萬元,企業單位(包括農業税)向國家上繳税利千萬元。集體資產達千萬元。

下埠村生活水平

據統計,下埠村有大客車1輛、九座小客車2輛、三噸貨車3輛、摩托車5輛、麪包車2輛、菲亞特1輛、輕便小三輪10輛、人力三輪車21部、拖拉機15部、板車107部、內河航船13~30噸、鐵板船18艘,自行車900多輛、電視機502部、洗衣機320台、冷藏機262台、煤氣灶283台,縫紉機408台、收錄機375台,熱水器逐年增加,下埠村平均達到一户二車二機的生活水準。1986年被縣人民政府命名為文明村。村支部書記陳光湯,1985~1992年連續八年被評為縣級優秀黨員。
1991年10月,中共中央領導喬石李瑞環親臨下埠村視察縣塑化三廠。這塊土地已為各地投資者及港台客商所青睞。香港和台灣客商來村洽談聯營創辦發電廠和土地開發公司;哈爾濱哈飛公司與村合資創辦直升飛機場,投資1200萬元,航線是:龍港--南麂,龍港--蒼南各旅遊點。
温州市龍灣區蒲州街道下埠村